余老师! 我们又来了! 又一次追随着您 又一次仰望着您 时光不老 余粉不散 又蹭课记 张桂凤 早上看附中谭亚鹏老师的朋友圈说蹭课经历,他说自己从一入职的,前三年就知道听周老师的课,听张军老师的课。忽然想到这几年自己的蹭课经历,是迷茫了差不多七年之后才开始努力。与之相比,自己的起步就晚了,没有在入职的一开始就站好队,做好职业规划,可以说没有扣好自己职业的第一粒扣子。现在再去追赶的时候倍感劳累。所以送给入职的新的老师的一句话,一定要在入职的前三年把握好自己,一定要在一开始做好的职业规划。 上周日的时候得知周老师要在国培讲“部编教材怎么教”,于是自己折腾着又跑到新乡听课了,周老师一句“桂凤,你来了!”觉得好亲切,觉得怎么折腾都值得。其实在成长学院的时候,最后一节课周老师已经讲过这个话题,但是我再去听的时候发现,好多东西对于我来说还是新的。周老师从从课标入手,分成教读课,自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以及名著阅读这样几个大的板块来教我们如何去进行部编教材的教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一直去拍名家的课件,周老师也说:你不要拍,你也不用记,你要做的事情是学会方法以后自己回去梳理。回想从成长学院回到现在已经几个月的时间,我貌似梳理的东西非常少,所以再去听周老师讲座的时候,觉得还是新。因为自己去深入的梳理,所以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不论你听多少,回去一定要自己梳理,一定要自己实践、去操作。这样收获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周二调开课又去听了余老师一天的课:“实用性文体怎么教”。不管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余老师在讲座中还是提到我们首先要重视的三个能力,有语言学用有技能训练、有知识积累。这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三个能力,其实也就扣住了我们语文课标上的概念: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学科。 每次听完余老师的讲座,我对我的讲课就会地进行反思。这一次进行反思的时候,有窃喜也再次感到不足。余老师举例《大自然的语言》作语言卡片,设置四字词语,关键语句,精美段落,我就有一点窃喜,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这么去安排的,让学生积累雅词,背诵段落,提取关键语句。能跟余老师有一点相同之处,已经是非常开心了。当听余老师讲《苏州园林》的优美句式,比如比喻的说、排比的说、比较式的说、评价式的说、描绘式的说、阐释的说、赞美的说、烘托的说,这么多美妙的句式我却没有提取到。我后悔不已,因为这一课我讲的时候还真的没有这么去讲,让学生去找这么多的句式,去模仿这么多的句式,这不就是备课不充分吗?这不就是我在提取教学资源的时候做的不够吗? 接下来于余师又告诉我们短语、篇如何去利用,特别是欣赏美妙笔法,我再一次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应该多读书,应该多去挖掘文本体式。正因为自己细读文本的能力不够,所以提取教学资源就不够敏感,在教学方法上也就不够灵活。 如果之前听余老师的课,我是听方法听技能,那么现在我在听课的时候就是在听如何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我相信你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抓住本质的核心的东西要比你去走形式的东西更重要。 遗憾之处,本周周末周老师国培课讲整本书阅读,这个周末没有去蹭课。真的感到非常遗憾。 明年燕子回时,春暖花开,希望能再去蹭课! 心中有谱,训练有序 ——余映潮老师《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 崔树萍 “语言学用,技能训练”在余老师的著作中、课堂里,我已读了,听了多遍,但只是读了、听了而已。今天的《中国石拱桥》这一节课,让我重新领悟这8个字的内涵。 在研读教材方面,以前,我第一关注的是教材,也在试着多读。只是,读不出文章的关键点,设计不出有新意的、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活动。还记得余老师在研读教材方面和教学设计方面提出的8个字: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所谓“理性思考”指的是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的比较严整细密的思考。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其步骤、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场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这是告诉我们心中有“谱”,有方向,有内容,有层次。 《中国石拱桥》完美地体现了余老师的理念: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6分钟环节设计: 6分钟听讲记录:《中国石拱桥》:起笔描绘,总分结构,主次顺序,段落规范,极有层次地展开。《中国石拱桥》可以学用的段落结构的方式:总分分点式,总分主次式,总分阶梯式。《中国石拱桥》的语言特点之一:用“约数”和“修饰语”表现语言的准确性。 6分钟读背:美词、美句。 6分钟实践训练:阅读“赵州桥一段”:1.提取:写出这段文字的总说句。2.阐释:这段文字中的的(一)(二)(三)的结构层次是相同的。3.分析:怎样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 6分钟阅读“说明+X” 说明+描写: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的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说明+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工拱,桥身也更美观。 说明+例证 我们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了“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说明+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6分钟仿写学用 运用“说明+X”的思维方式写话。 取材范围:课文中的卢沟桥。 示例: 说明+观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学生仿写交流。 余老师的课堂从来都是这么圆润、从容、自然、细腻而富有文气。由浅入深、拾阶而上,曲径通幽。 所谓的“诗意策划”就是指教师在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的层次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这是说,我们老师训练要有梯度、有旋律,有序列。 学习活动中,开始老师讲解,学生记录,从篇章结构语言特点总体把握;学生读背,从词句段积累;阅读学用,精读第5段,从阅读内容,逻辑思辩进行;仿写学用,运用“说明+X”的思维方式写话,取材范围:课文中的卢沟桥。这是余老师对教材研读深刻,将教材的表里,左右,前后都构成一个整体。余老师上课之初就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实用性文章我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记得在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说,科普类的文章在教学中要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整而恰当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这几节课中,余老师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结合的非常精致。 无提问的课堂学习活动,使我又一次叩问自己。回望自己的语文课堂,有较多的一对一提问,碎问碎答。这些都是缺少集体训练的理念所致,以后教学的方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读教材,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上,我们也可以:提要求,做示范,“递抓手”。 语文课堂教学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即“教什么”,需要我认真深入研读教材,理性思考,修正自己语文课堂里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清楚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到实处: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是告诉我“为什么教”。达到怎样的训练标高,需要老师心中有“谱”,才能训练有“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