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士英:我和史可法一样以死殉国,为何我就成了奸臣

 花开无田 2019-11-20

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而此时的史可法面对多尔衮的劝降、多铎的大军压境则选择固守城池,最终经过激战,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自杀殉国。而多铎则在扬州进行了十日的屠城。随着清军的进一步进军,最终南明的几个小朝廷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也相继都被消灭。而在康熙帝继位之后,又进一步的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

随着王朝的逐渐稳定,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满清,也进一步的接受了汉化,不断的推进儒家教育。雍正帝时更是与曾静进行了关于华夷种族之辩论。而“忠义”也成为了其标榜的要务, 于是在乾隆帝时历时近百年的终于完编的《明史》里,史可法终于成了忠臣,乾隆还赠谥号“忠正”。

可是有一个人,却与史可法有着相同的履历,也是面对满清以死殉国,却被列入了《奸臣传》,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就是马士英,一个明朝末年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就在史可法殉国的次年,顺治三年(1646年),马士英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一直坚持反抗清廷,最终被叛徒出卖,面对劝降他也誓死不降,最终殉国。

作为万历年间的进士,经历万历、天启、崇祯帝、弘光朝的马士英,仕途中无法避过的便是当时大明朝堂之上,越演越胜的党争。

阉党、东林党、复社等等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方登台。而在崇祯帝上任之后,崇祯帝果断将天启朝任用的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尽皆诛杀,去职。于是东林党人,成为朝堂之上的重要势力。但是标榜仁义,满口道德的东林党人并没有高尚到哪里去,为了争名夺利党争依旧。

而此时的马士英则利用与阉党中的阮大铖作为同侪的关系,被其资助得以入主内阁,成为首辅。马士英也就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上登上了仕途的顶峰。但是与东林党、复社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让他的内阁生涯,并非坦途。

就在朝堂纷争之时,内部的大明王朝已经大厦将倾。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攻破北京,崇祯帝最终自缢,大明亡。

而此时的南京便商议另立新君。就在东林党这群道貌岸然之辈,试图打破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继承制度——血统亲疏(大、小宗),长嫡之纲常之时,马士英则站出来选择按照此传统,选择拥立福王朱由崧。

可以说拥立福王朱由崧之举,避免了王室之间因为皇权的争端,对于当时的南明小朝廷稳定而言无疑是一颗正朔的定心丸。

如果真按照东林党人的预谋,潞王朱常淓上位,正如郑元勋所说“万一左良玉扶楚,郑芝龙扶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

可以说此事,马士英居功至伟。那么到底是何原因导致他会被列入奸臣传的呢?

第一:对于同侪阮大铖的再次举荐

也就在福王朱由崧上位之后,马士英作为拥立者也得到了执政的权利,而他对于同侪阮大铖又一次选择了举荐,作为培植自己势力与东林党人抗衡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在清军势如破竹攻破南京,弘光政权也被消灭之后,而阮大铖则选择了投降清廷。这也成为了他被诟病的原因之一,当然作者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自诩正义的东林党人也并不高尚赵之龙、钱谦益等率众匍匐在地,投降。

第二:乾隆帝为代表的宣传需要

与史可法出自东林党不同,马士英与东林党、复社、甚至于中立派关系都不睦。而在东林党人投降满清之后,作为歌功颂德的“先行者”,奉清为正朔的他们,也更是为自己洗白所需,于是作为弘光政权的文官一号人物,他们的对手马士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抨击对象。

而这种情况也随着雍正帝、乾隆帝日渐加深的文字狱,而成为了粉饰正朔,维持统治,加强宣传的必要手段。

当然,我们要说明的一点,马士英并不是于谦、张居正这样的救世宰辅,他甚至于十分平庸,也有着中国历朝历代为官,为首辅者的“私心”,但就在与时代,与满清的抗争上,他也绝非只是满清《明史》中一个奸臣能够定义的。

参考资料:《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