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瓷器水壶让收藏者又爱又恨么

 景德镇的瓷 2019-11-21

  收藏人生,真的像是妙不可言……可是,你做到了吗?身处古玩圈,我看到更多的是无奈。古玩本来是用来丰富生活、怡情雅致的,一入收藏深似海,有爱好没眼力会累,贪心没财力会累,要是把古玩做成安身立命的生意就更累,古玩圈,就靠这一批人支撑着,有货没钱,有钱没货,有货卖不出去,卖出去的又后悔。这是一个怪圈。

  无巧不成书。近,有藏家在中藏网上“炫”出自己所收藏的一对明代青花热水瓶,其底也明确写着“明成祖朱氏棣皇帝皇宫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字样。在一片质疑声中,一些瓷器专家却认为,明代热水瓶存在也合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旗帜鲜明的争论吧。

  谈论青花热水瓶之前,我先举个例子:考古学家从春秋时代的墓里挖出了一个“冰柜”,在争论阶段就有不少人断定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结果通过还原历史终确证了它就是春秋时代的冰柜。因此,这种青花热水瓶的器型真出现在明代也不算离谱。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自历史传衍,根本没有太多的创新发明。节目上的专家,单凭藏家展出的这件瓷器器型像现在的热水壶就说是真品、是,这种看法太武断了,完全是用主观的判断来否定历史文化的可能性。你在这个世界上才能活多少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绵延到现在多少年了?你凭什么就敢说这种东西古代肯定没有呢?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图行文”的国家,我很多次都讲到,中国有这么多的瓷器器型,就是为了呈现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瓶子的形态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意义。热水瓶的把,春秋时就有这样的器型了,为什么明代就不能有?而且,朱棣那个时代,将热水瓶的原理应用到瓷器上完全没有技术问题。不单是明代可以达到,元代就能达到了。我们可以看到,元代和明代有很多的双层杯,隔层的作用跟现在的热水瓶原理是一样的。

  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 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端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 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端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

  同时,节目里的热水瓶,纹饰、绘画的“以图行文”含义和“数术学”的表现形式是典型的明代永乐年间风格。它的把是象鼻把,意指万象更新;瓶上的宝象盾、莲花盾都是严格按照“数术学”来描绘的,现代人基本不懂“数术学”,的话怎么能够这么准确规范?而且这个瓶的口是梅瓶样式,也符合那个时代的工艺特征。当然,要确凿无疑地断定这件青花热水瓶是否为明代瓷器,还得用手摸过或仪器测过,看看其有没有碳结元素,如果碳结元素已经衰竭了,那说明这件东西已有250年以上的历史了。

  很多人会觉得,青花热水瓶的器型过于现代,不可能出现于明朝。其实,包括节目的鉴定专家都不知道,明代同时期确实存在这种器型,只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亚,属于典型的器型,在波斯地区早就出现了。虽然该地区的热水瓶器型主要是铜器,但我们都知道,永乐宣德时期,海禁,有了郑和下西洋,明朝和西亚的贸易通过海路连通起来,因此明代的瓷窑也开始生产销往西亚的产品。为了满西亚地区的审美而生产相应的器型和纹饰,完全有这种可能。目前,伊朗、土耳其的皇宫还珍藏着大量明初瓷器,正是那一时期海上贸易带去的货物,青花热水瓶也许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证物。

  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 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我们鉴定一件瓷器一般要分四步走:辨真伪、定窑口、断年代和评价值。辨别真伪是前提,而这种鉴宝节目基本依靠传统的经验鉴定和“眼学”来完成关键的辨真伪环节,其实是很不保险的。现在科学鉴定手段已十分发达,有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这样的“高科技”,比过往的陶瓷成分分析鉴定可靠很多。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通过对陶瓷微观形态的观察就可以断定陶瓷的“年龄”。我认为青花瓷热水瓶首先应该经过陶瓷老化痕迹鉴定再拿到专家手上具体分析。

  哪怕是作为固定资产存在的艺术品,同样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色彩。能准确把它的价值与货币金额划等,也是对作品价值的认可与尊重。至少,无论是私人收藏或是公共收藏,它们能得到良好的修缮与保护,使你可以有机会一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尊容,观赏《日出·印象》的美与真实,感受《清明上河图》汴京的繁华生活,这些艺术瑰宝得以流世,代代相传,文化与历史的声音从未消亡,也不会消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