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将唐朝推向深渊的战争,起因只是不让士兵回家

 夜读史书 2019-11-21

许多人认为唐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是由于藩镇割据,大大削弱了中央的实力,最后才让藩镇节度使朱温趁机篡位。然而事实上自“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中央和地方早就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双方彼此对立又彼此依存。因此,真正导致唐朝灭亡的并非藩镇,而是唐末的几场农民起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一场因小事而引发的兵祸,即著名的“庞勋起义”。

唐朝末年由于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因此不断激化。到九世纪中叶,地方上盗匪横行,农民背井离乡的现象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往往就是亡国的前兆。

862年,位于大运河关键节点的藩镇武宁(辖区包括徐州、泗州、濠州、宿州)发生了士兵哗变,武宁节度使温璋本人也被赶了出来。于是朝廷派出曾镇压过“裘甫起义”(859年十二月至860六月)的将领王式前往武宁处理哗变事件,并由他担任武宁节度使一职。

王式率领从各地调集的军队分遣入城,设计尽杀乱兵,人数多达数千。剩余的武宁军约有三千人被派往南方戍边。原则上他们只需在南方服役三年后就可以返回家乡徐州。然而其中有支八百人的军队在服役了两期(六年)后,又被命令继续留在桂林驻守一年。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军中长官的不满终于让这些士兵忍无可忍。868年夏,激愤的士兵们一致推举粮科判官庞勋为首,由他带队自行开始了返回家乡的旅程。

事情到这里还并不算太严重,虽然这八百人的队伍擅离职守,但毕竟也有说得通的理由。朝廷在得知此事后批准了他们的行动,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小事化无。

在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行程后,庞勋带领的这八百人终于回到了家乡徐州。然而,时任武宁节度使的崔彦曾却怀疑庞勋的队伍不可靠,因而拒绝他们入城。双方在进行了几轮不太友好的谈判后,很快就发展成为兵戎相见。

由于庞勋的叛军是本地人,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地方民众的支持。庞勋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击溃官军,夺取了徐州、泗州、濠州、宿州,并向周边地区扩散。许多失去生计的破产农民在看到庞勋队伍发展蓬勃后,也纷纷投身加入。短短几个月时间,庞勋的队伍就发展到了20万人。一场原本规模不大的士兵哗变就因为处理不当,结果演变成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形势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地方军队显然已经不顶用了。朝廷只好调集中央以及各地藩镇的军队合力进兵围剿。庞勋的起义军在最初阶段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然而起义军中的兵员鱼龙混杂,庞勋本人也缺乏率领大军的经验。因此,当朝廷的正规军陆续抵达战场后,形势就迅速逆转。

最终,唐将朱邪赤心(沙陀人)率领的三千沙陀军作为前锋一路冲锋陷阵,将起义军打得四散溃逃。869年九月,庞勋在宿州附近被沙陀骑兵追上并杀死,为时一年多的“庞勋起义”以失败告终。

“庞勋起义”虽然失败,但如此小的一场士兵哗变事件却能引发出数十万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可见当时唐朝内部到处都潜伏着对朝廷充满敌意的民众。明眼人不难发现,此时离大唐王朝彻底坍塌已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