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1-21

2019年8月5日(当地时间),美国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2019年9月22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花石镇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0个家庭支离破碎;

2019年10月14日,韩星崔雪莉在家中死亡,年仅25岁;

2019年11月9日,菲律宾华裔富商、JG项峰控股公司创始人吴奕辉病逝,享年93岁。

这世上每天每分每秒都有人去世,死亡像一张黑色的帷幔,不断伸展、扩张,任谁也无法逃离黑色的吞噬。

海明威也是一样,战争的经历、病痛的折磨,让死亡触手可及,同时也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以“死亡”为主题,讲述了死亡面前,哈里从恐惧逃避,到平静超脱的过程。

小说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思考“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

面对死亡,恐惧和逃避只是在毫无意义地消耗,而珍惜当下,努力实现未完成的梦想,才算没辜负活着最后的时光。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1. 谁都会死,恐惧和逃避只能浪费余生

主人公哈里是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海伦倾慕于哈里的才情,羡慕他文字里描绘的生活,便奋不顾身地与哈里坠入了爱河。

哈里作为小说家,写的尽是别人的结局。但是,来到非洲后,他却算不出自己的结局,死亡偷偷靠近了他,甚至都没有给他时间,让他用之前搜集的素材,创作新的作品。

在非洲狩猎期间,一根荆棘刺破了哈里的膝盖。由于未及时处理,导致了感染。最终毛细血管麻痹,引起了坏疽。

弥留之际,哈里想起了过去的日子。想起了战争曾带给他的创伤;想起了许多鲜活的人,一个个离去;想起了他自甘堕落,放弃写作梦想的荒唐岁月。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哈里满腔的热血,还无处倾泻、满肚子的才华,还无处施展。他还没参透生的意义,死亡就已悄然而至。

没有人能躲过死亡的召唤,它犹如摧枯拉朽般摧毁人的意志、动摇人的决心。很多人恐惧归于尘土的结局,所以他们选择逃避,甚至是麻痹自己。

哈里曾沉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温柔乡;巴黎广场周围居住的人们,也曾尝试用酗酒来麻痹自己。

死亡就像《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一样,通过吞噬人类,壮大自己的体盘。无论你多么恐惧,多想逃避,也最终还是难逃宿命。

死亡像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很少有人愿意在倒计时里过活,所以他们只能用逃避来面对恐惧。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2. 死亡不是结束,应该勇于追求精神的不朽

丁锐在《奇葩大会》上说: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是因为活得不充分。你来人间走一遭,留下了太多眷念,你有割舍不下的感情,有舍不得离开的人,还有未完成的事,所以你不想走,你害怕走。

的确,很多人惧怕死亡,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有太多的人没来得及好好爱。

虽然逃避可以暂时麻痹自己,但是心中那团火焰,依然在时刻提醒自己:我应该利用余生,再好好地做些什么。

哈里最终明白了,眠花宿柳的日子并不适合他。即使一定要死亡,也要好好利用余生,为这里留下点什么。

所以,他才会来到非洲狩猎,在这个曾经给他带过快乐的地方,希望找回曾经的自己,希望能继续成为曾经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当他被坏疽折磨,当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他开始暴躁、开始懊悔,开始用语言伤害爱他至深的海伦。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哈里没办法平静,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完成,他还有关于战争、爱情、旅行等很多有趣的故事,没来得及创作。

但,那又怎么样呢?死神才不会给你时间,让你完成遗愿清单上的项目。当哈里忍受着病痛,感受到已无力回天时,他平静了下来。

哈里开始和海伦笑谈死亡,不再把死亡当作镰刀和骷髅,而是调侃死亡像是骑着自行车的警察或是一只鸟。

就在那一刻他超脱了,他相信躯体虽然归于尘土,但精神却可以达到永生。就像小说开篇提到的豹子一样。

没人知道豹子去高寒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顶峰寻找什么,但它的出现本身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不朽。

所以,哈里幻想灵魂离开肉体,坐飞机过群山、迎风雪,眼望乞力马扎罗山峰的耀眼雪景。

对于此刻的哈里而言,死亡并不可怕,也并不代表结束,只要精神还在,死亡便也可以不朽。

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最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却因迷恋金钱堕落

3. 一部围绕死亡而写的小说,到底哪里精彩?

这是一段缠绕死亡而写的“黑色”故事,作者用时空交错的意识流,将哈里的探险之旅,一块块、一团团铺设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小说多采用对话的形式,虚实交融、意象跳跃,打破小说故事的常规,也给读者带去了惊喜感。之所以会如此独特,是因为海明威运用了“陌生化”的表现手法。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简单地说,就是给读者留白,设置悬念,让下一秒的故事随时可以惊喜到你。

①主题思想陌生化

很少有小说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样,以死亡为主线。在大多数的小说中,死亡只是一个结局,主题多半是战争、和平、爱情、人情冷暖等等。所以,它的取材十分新颖。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将死之人哈里的视角,将他面对死亡时的恐惧、逃避、平静、超脱的心理活动,通过一段段故事,巧妙地描述了出来,既不落俗套,也引人深思。

②修辞手法陌生化

一部描述死亡的小说里,出现了乞力马扎罗山、冻僵的豹子、雪、鬣狗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等待读者在小说中,慢慢体悟、慢慢发现。

·乞力马扎罗山

它是一座休眠火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休眠火山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样,虽然现在没喷发,但是随时可能喷发。它仿佛一直在蓄积着力量,象征着力量的来源。

·冻僵的豹子

乞力马扎罗山冰雪覆盖,想要一睹山顶的皑皑白雪,充满了艰辛。即便如此,豹子也无所畏惧。

当理想面临艰难险阻时,很多人选择迎难而上,很多人望而却步。前者是为了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并为了理想而奋斗;后者则是理想的“逃兵”。豹子则象征了那些,坚韧无畏追求自己理想的人。

③语言艺术陌生化

《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作品,语言精简、故事也是一段接着一段。这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将整个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海明威既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追求每个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像浪漫主义作家那样,追求语言上的美感。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曾提出“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在文学创作时,应该只描述冰山露出水面的1/8;余下的部分,通过小说里面的提示,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象。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小说里,海明威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他只选取了有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想像,自己去发现每个故事的关联性和意义。

正因为这部小说主题的独树一帜、语言风格的巧妙、故事情节的不落俗套,才让《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探讨死亡的小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也让大家在阅读后,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为什么要探讨死亡?

在我的印象里,死亡一直是惊悚的黑。不仅小说里的哈里恐惧死亡,现实中的海明威同样恐惧死亡。正如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心态一样,我们都想挣脱死神的控制,却没有人能如愿以偿。

这听起来很丧,所以很多人像哈里一样纸醉金迷;甚至有些人因太过恐惧,而行为偏激,提前结束生命。

那么,《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想通过探讨死亡,告诉我们一个丧气的事实吗?当然不是,因为比起丧气地浪费余生,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珍惜当下,为了理想拼尽全力。

著名作家杏林子,12岁时罹患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内心饱受煎熬。然而,她却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为了理想拼尽了全力。

她珍惜活着的日子,用笔耕不断代替了怨天尤人;用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记住了杏林子的名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毓芳,曾因罹患类风湿关节炎,不得不离开舞台。她深爱舞台,所以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

她成为了一名老师,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她忍着病痛,坚持给学生上课。像一颗燃烧自己的蜡烛一般,为更多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也为自己的理想,拼尽了全力。

对于杏林子、李毓芳老师来说,病痛是难忍的,死亡也并不遥远,但她们却让生命完整,让追求理想的精神永恒。

正如三毛曾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

与其在悲哀中死亡,何不努力去拼出个精彩。死亡虽然令人毛骨悚然,但恐惧和逃避,并不是它想教会给我们的道理。

只有珍惜当下,并为了理想而拼尽全力,才能实现超脱,才能让生命不朽,才能毫无遗憾地离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