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德不配位的人,下场都很凄惨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9-11-21

孔子谓季氏,“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 季氏,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

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八佾。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作为卿大夫,季孙氏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但是天子的礼乐只能在文王和周公庙里面才能用,如果用在其它庙里头的话,这就是严重的僭越礼的行为,违礼的事情。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愉悦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的乐舞队奏乐舞蹈人员是不能容忍!(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根据孔子为人修养可知其本意并非告诫后人什么忍或者什么不忍的观念,而是慨叹季氏的背礼之道,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

古人云'有德配位',因而'德不配位'常常成为人才错配的经典总结。《朱子治家格言》更是严厉指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在强调个人德行休养必须与其职位相适应和匹配,否则会惹祸上身。时至今日,世人常以'德不配位'警示要不断提升个人品行和修养,更有将其扩张理解为个人才能应与其职位和地位相匹配。

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

载,就是承载;

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

相反是那句话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最近,火透天际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人提出问题道:

元始天尊怎么会把魔童和灵珠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了迷迷糊糊的太乙去办,而不是申公豹。最后让太乙成为最后的十二金仙之一,是为什么?

一个喝酒误事,大腹便便,袒胸,露,ru,浑浑噩噩的神仙太乙,变形术都被哪吒赶超,可见其天资有限,而且还不太努力。

而另一个是精明强干,千年以来从未懈怠申公豹。但是元始天尊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抉择?

换成现代语言来说,即是:

上位者眼里,是德行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或许,强大如天尊,早早看透他能力背后的动机,选择了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的憨厚太乙,也就是德行之人,良善之人。

毕竟最后,太乙愿意为哪吒和敖丙拼命,有责任感去负责事件始末,而不是申公豹看到不可为,就趋利避害。

申公豹是才能大于德行。

《周易》里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七几年,杨军爸爸和身材瘦小的妈妈结了婚,生下杨军以后,妈妈的身体更差了,因为穷,吃不起药,病的越来越重,原来还能颤颤巍巍给杨军爷儿俩做饭,简单收拾家务,后来就每况愈下,最后卧床不起,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杨军爸爸一个人身上,爸爸是又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全指着爸爸一个人。

爸爸觉得老婆孩子是负担,在杨军4岁时,借由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讯,妈妈在爸爸走后不久就撒手人寰,杨军全靠乡亲救济勉强长大。

初长成人,便自己打工养活自己,30好几才成的家,日子刚好过一些,他爸爸回来了,人老了,钱没有,到是带了一身病回来。

老宅早已坍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爸爸几经辗转找到了儿子杨军,由于杨军入赘在老婆家,和岳父岳母一起生活,于是杨军出钱,在老宅上给爸爸建了几间房子。

爸爸刚住进去不久,就卧床不起,杨军无微不至的照顾卧床的老父亲,爸爸拉着儿子的手,泣不成声,说着对不起儿子,当初遗弃儿子一走了之,到卧床不起时,儿子不计前嫌的照顾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积德行善,提高自身修养,从细小的生活之处要求自己, 慎独、慎思。

此生,愿我们,力求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新作者扶持计划开启##我要上头条#

@芳心如故 欢迎大家关注

那些德不配位的人,下场都很凄惨
那些德不配位的人,下场都很凄惨
那些德不配位的人,下场都很凄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