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乐和行者 2019-11-21

佛家讲,“同体大慈,无缘大悲”,是为慈悲。因为知道,万物众生,究其源头,其实都是跟我们是一致的。漫长的时间脉络中,两个相隔甚远的物种,时间跨度足够长,便能找到相应的联系。从物质世界来看,构成生命的元素,也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当我们感受得到,与万物众生的这种“物我一体”的联系时,自然会对万物众生,都发出慈和爱。而当我们看着这些与我们本一体的万物众生,都与善无缘,都在受着各类的苦痛煎熬时,则自然会生出莫大的悲悯。

所以,孔子在“里仁篇”中,说了一句类似的话语,“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句话的整个语境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即是说,我从未见过,一个追求仁的人,会去厌恶和远离不仁的人,追求仁的人,至高的推崇仁,其修养也自然是趋近于仁的。是以,当其见到不仁的人,内心并不是厌恶的,相反,他会对不仁者产生一种悲悯和怜惜,不忍让他受到不仁的侵蚀,是以,一个真正的仁者,遇到不仁者,他会做的,是致力于使仁“加乎其身”。将仁,贯穿到自己终日的言行点滴中,是一件难的事情,但不是不能做到的。这跟循规守矩一样,最终,定然能,随心所欲不违仁。

由此,我们便也能够理解开篇的第一章句,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乃内在、内核,也就是,以仁为里,将仁作为自己设身处事的核心,便是美的境界了。若不能追求以仁为核心,是不能够得到智慧的。

所以,真正的仁,是内在的仁,与你的邻居是否仁,并无多大关联,仁者,不是择仁处居,而是无处不居,无居不仁。

所以,佛家喜好莲花,为何?出淤泥而不染,反而使这一池淤泥,因莲花的存在,而显得格外的美。这也就是仁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夫子说,“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长久的处于清贫的苦境的,也是不能长久处于喜悦的乐境的。仁的人,因仁而安,不因境而安。而智慧通达的人,是围绕着仁而得利的。

我们熟悉,颜回,孔子怎么说?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很好的印证。

所以,居苦境而能自安,居乐境而能不迷,这就是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一个真正的仁者,才能知道人的好和恶的所在。反思我们的日常,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说讨厌一个人,我们凭什么,多数情况下,凭的是个人的好恶,带有自己主观的情绪色彩去看人,也常常看不准人。

所以,只有内心达到了仁的境界,作为一个仁者,从个人的情绪色彩、从个人的好恶中抽离出来,我们才能得以看清一个人的全貌,我们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恶。

孔子紧接着说,“苟志于仁,无恶也”,说的是什么?

与上面的对应起来,就是一个人若志于仁,则心中其实是没有厌恶之心的。如阳光,照着好人,也照着坏人。如雨露,滋润着庄稼,也滋润着杂草。万物众生,在仁者面前,是没有善恶和好坏的,善恶好坏都只是暂时的一个状态,暂时态,都不是稳定态。

所以,仁者,见仁则慈,见不仁者悲,不忍不仁者加乎其身。

所以,儒家的进取则出来了,儒家是要改造世界的。

若是,前面几句,都按照常理来解,我不会觉得孔子,能称作圣人。选住处,要选仁者的附近,要亲近仁者,厌恶和远离不仁者。那世界会是什么样?分成两半,一半给仁的人住,一半给不仁的人住,然后两大阵营终极分化,势同水火吗?如此,何以大同?

仁,是一把钥匙,每个人的心门背后,是什么,打开来,见仁见智。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一音。

接下来,孔子往下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里说是什么呢?就是,仁的用。我们讲一个东西,有三个层次,“体”(本体、内核)、“相”(外在显现,实体)、“用”(价值、功用)。

在这里,孔子先说了“道”,叫得之以其道,去之以其道。凭的是道,而不凭自己的欲望和好恶。君子,靠仁而立。无终食之间违仁,顺势而有所造就,是有赖于仁。颠沛之中,也必依靠仁而安心和平静。这就是,“仁”的用了,不论顺逆,无问西东。

那如何去感知“仁”呢?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感知“仁”的一种方式,就是“观过”。这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世上的事物,多是相互印证的,此消彼长的,相克亦相生。

所以,如何知仁?一个字,“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到这里,孔夫子发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将“道”与“生死”放于一个框架下来进行论述。

这里的道,就是“仁”了,这里的道,是仁的体。也就是仁终极的出处与归宿。

什么叫“夕死可矣?”,就是无憾。

现在说什么遗嘱,说什么遗愿,都是一种执念,也就是于生有憾。

所以,为什么王阳明说出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如此震撼?这与孔子说的,夕死可矣,是一致的。

人活于世,为了欲望忙碌,欲望是什么?是一生所累积的物质和精神体验,而这些最终都是梦幻泡影。

若能得证大道,见过道,则本身就与道长存了。所以,夕死可矣,死而无憾。

所以,人生最怕什么?怕的是,活了一世,没有活明白。稀里糊涂的生,稀里糊涂的死,生死之间,都是稀里糊涂。

所以,下面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说的也是这个理,衣食,就是欲望。一个有志于道的人,却成天与欲望纠缠不休,如何破妄识无,如何明心见性?

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叫,君子于天下之人事,没有固定的亲疏薄厚,但凭一个义字,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不在,虽举手之劳也不为。

道生了仁,仁生了义。

所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由此话题延伸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畏刑,小人怀土怀惠。君子心有敬畏,小人肆无忌惮,唯利。那,做君子,难、累。做小人呢?可以得利,实实在在的利。那结果呢?

孔子往下接着说了,“放于利而行,多怨”。也就是,放任自己逐利而行,最终都是招致败坏和怨愤的。

所以,佛家有句话,叫“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也是异曲同工。

紧接着,转向说,“礼”,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的四个字,叫“礼让为国”,说国家的立国原则,当是礼让,而不是争抢。显然,春秋开始,便是各国征战,杀伐不断,何来的礼让精神呢?

所以,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框架下,我们评判一个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文明性,就在于权力的传递和继承是否稳定。

所以,一个在竞争中通过杀伐而出色的政体,不是一个具备文明精神的政体。一个具备文明精神的政体,当是“礼让为国”的。这是一个理想的政治状态,或者说政治体制。

当一个国家权力的传承,是根据统一稳定的规则,大家都遵守规则。当国与国之间,都形成一个稳定的规则,各国都遵守这个规则,在规则的框架下,解决争端、控制分歧,则于人类整体的文明而言,这便要上一个层次。

关于“礼让为国”,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家常讲的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让,也就是退。

所以,既然是礼让,那让的依据是什么呢?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靠的是自己有所立身的根本,靠的是自己的德才配位。

所以,要让有才德之人居其位,而不要为了欲望而去僭越,因为国之重器,到一个掌握不好、用不好的人手里,是要出灾难性的问题的。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禄位,要真正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有没有真正的仁德。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才学会自然而然的从内在满溢出来的,日积月累,身边的人慢慢都会知道的。为国,最忌讳的,就是虚骄自大,穷兵黩武,耀武扬威。一个国家,真正有实力,是不怒自威的。

所以,里子比面子重要,底子比面子实在。

言及此,又回到,什么是道?对于这个问题,倒是有些“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味道,《论语》里描写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是一贯的,然后就不说话了。曾参说了句,“嗯,明白”,也不说话了。出来,其他的学生问曾参,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道,就是忠和恕。这里,就是两个概念,忠和恕,那“一”在哪里呢?这个一,可能就是指忠和恕的“体”了,至于如何体悟,则因人而异了。这段话,是很值得做延伸和品味的。

尽职尽责、宽容博爱,就是忠和恕。而能将此二者一贯的,便是道了。

所以,道家说的道是唯一的,佛家说的法门是不二的,儒家说的道是一贯的,其它多数宗教在终究出处和归宿上都是崇尚一元的。

但何为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传说有一次,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只是张嘴,让他看了看老子的牙齿和舌头,什么也不说。孔子已有所得。

所以,究竟这个“一”是什么?这个真的是要我们自行去体悟的了。

再次回到具体上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便是如此,与君子交,要用义。与小人交,要用利,利之上再谈义。所以,对于君子,是以义为驱动的,而小人则是以利为驱动的。

前面说过,如何知“仁”?说,“省”,所以也就有了这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兜了一圈,又重新回到“孝”上来了,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什么是孝?我们说,孔子说的孝,从来不是愚孝。

这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见父母有过,要劝谏。但若是劝了,父母不听从,也要敬重父母,不能不尊重父母或者漠视父母。若是父母由于这些行为造成了麻烦或者障碍,使我们身受其苦,身受其累,也不要去埋怨什么。尊重父母,即是尊重我们的过往,过往不究,来者可追。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人子的,父母尚在,不要走得太远,以免无法照料父母,若是必须要远走,也一定要有个计划,有个方法,将父母安置好。这就是孝了。

接着说,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前也有类似的言语,这里之所以再提,则是要结合前面所言的,若是远行,三年未能在父母跟前侍奉,也依然对于父母的牵挂、敬重和爱,没有更改,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则可以称之为孝了。

然后,回到时间概念上讲孝,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说的就是一个“行孝及时”孔子,是一个重视时间的人,万物有时。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即是父母的年数,我们做子女的心里要有个数,当我们计划我们的人生时,也要将这些考虑进去。我们要知道父母的命数有限,为他们新增一岁的寿而喜,同时也要为他们离生理的衰亡更近了一步而感到忧虑和畏惧。

万物有时,生命有限,所以,且不能忽略掉这个“时”而妄作。

由仁,讲到义,讲到礼,讲到孝,现在又讲到信。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就是以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不能做到言行一致为耻。

说出来的话,就对自己构成一种前置的约束。立出来的志向,也是对自己构成一种前置的约束。用未来,约束自己。或者说,为了未来而约束自己。所以,约束极为重要。

所以,孔子才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有约束的人,过失会少很多。

所以,最好是什么?最好就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

好了,说到这里,也接近这篇的尾声,孔子在这里说了一句,“德不孤,必有邻”,回到最开始的时候,说,“择不处仁”,也就可以呼应了。

所以,君子怀仁,不是要去找“仁”的邻居,择仁处居,而是要着重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仁”的内核,既然内心有“仁”的内核,那便是无处不居,无处不仁。只要心怀仁德,自然不会被孤立,自然会有人与之亲近,向其围拢过来。是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最终又回到了“仁”上来讲了。

最后,用子游的话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说,事君时,若是不断指出君主的错误,则会招致羞辱,而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指责多了,必然会生嫌隙而逐渐被疏远。

这句话放在最后,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本着一颗“仁心”,但方式方法错误,往往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可能会弄得自己下不来台,甚至为自己招致灾祸。

所以,全篇,都在说“仁”,但最后一句,在讲路径。仁,在这里,是一个出处,也是一个归处,但路径对了,仁才能出得去,路径对了,仁才会回得来。

如此,也才能真正的达到无处不居、无处不仁的境界。

愿你有个小书房,

读书喝茶日月长。

愿做你的尘世小书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