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草四人展后…书坛沸沸扬扬,不妨听听反方的声音!

 d大羊 2019-11-21

刘洪彪发言

刘洪彪挥毫

退休有了闲,为了培养点业余爱好,使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味,于是下功夫学习书法。日前和老师一起去南京观看了胡抗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狂草四人展',可以说是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真正的不虚此行。


合影留念

“万相一殊.狂草四人展'已经是第四届,地点选在了“张旭故里.书法强省'的江苏南京,这里又是“二王'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土壤肥沃,书法人才众多。前三届分别在“草圣故里.书法荣乡'的甘肃兰州、“二王故里.书法强省”的山东济南和“怀素故里.书法重镇'湖南长沙举行。从一个展览能连续几年坚持办下来,且群众的热情不减,说明展览是成功的,是被书法界所认可的。

此次展出的作品,皆为四位作者的精心之作。这里强调“精心',是针对有的网友说是“胡写乱画'而言,后面再做解释。作品根据展厅需要,既有小幅之作,又有大幅巨制。小幅作品笔意贯通,气息流畅;大幅作品气势磅礴,震撼力强。虽然我们对于书写的文字内容,不一定都能认出来。但面对这些作品慢慢品味,你一定会受到感动,产生敬畏和崇敬之情。因为书法之美者在于形、在于笔墨,不在文字内容。欣赏书法首先是欣赏它的线条构造,其次才是内容。

胡抗美作品


四位作者的现场书写,将活动气氛推上了高峰,说是“火爆'一点也不为过。书法讲求书写性,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书法家的创作状态和过程,往往充满神秘感,大家都希望能够一睹为快。四位作者临池数十年,笔在他们手中自由往来,上下翻飞,如同弹奏乐曲,互长互短,互快互慢。节奏和韵律有机结合,构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完成的作品,初看较乱,但顺着线条的移动轨迹,慢慢品味它的节奏和韵律,其间又不失传统、法度、变化、气息和性情。

此次展会的重头戏,我认为是下午的论坛,参加者为江苏省书坛的精英和代表,以及从全国各地赶到的书法爱好者。几百人的报告大厅是座无虚席,过道坐满了人,好多人站着。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无一人走动,无一人提前退场。当然这与四位嘉宾演讲和回答问题的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以及主持的出彩,密不可分。论坛围绕狂草,就草书的性质特点、草书家的素质条件、草书的标准、草书的创作与学习、以及书法的审美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刘洪彪作品

其主要观点有:

草书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是最具艺术性和抒情性最强的书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草书尤其是狂草,往往代表一个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度。草书最开放、最放达,最能将书法艺术的本体精神发挥到极致。因此也最难写和更可贵,没有十年以上的临池工夫,难以为之。张旭光先生认为,“草书只对情感负责。情感是什么?情感是生命。草书是生命之歌的领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但自明末傅山、王铎以后,大草便沉没了。有清一代,200多年没有草书,民国至今有小草无大草。大草在沉睡,我们的任务就是唤醒大草。这正是一代书法人的历史担当。

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正在逐步摆脱和超越实用,而走向艺术化。当前大草正在被唤醒,正在进入以章法、笔墨、情绪为表达对象和手段的审美时代。刘洪彪先生认为,“书法一旦进入艺术时代,又适逢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最具抒情表意功能、最符合艺术本质的草书,才有了创造盛世的可能。”张旭光先生讲,“草书的价值如王羲之所云:'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及。’”表明点画所包含的意思,可以超出字外。“草书的核心如张怀瓘所云:'拔毛连茹,上下牵连……奇形离合,数意兼包。”“数意兼包”正是超越可读的内容限制才能实现,才能超越民族和地域成为世界艺术。

刘洪彪作品

草书符号是草书艺术的起码要求,其精彩处在于上字与下字之间的连接处,在大草中章法的经营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衡量大草,关键是看符号的质量,是否有篆隶古意,更重要的是要看章法的布局和变化。

作为草书家要具备最基本的哲学思维,具备“草书的情怀',有较强摹仿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需要进行长久的修炼。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快速的书写。最接近艺术本质的大草,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书法的审美趋向正在逐步摆脱实用。随着人们对书法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随着书法的普及,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书法(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

后来在网上,网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议论,也有人发表反对文章,在微信群里我和文友也有过讨论。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现在学习书法,暂时不想写东西怕一心二用。但与文友交流,一来二往已经写了好多,于是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有人认为,这次“狂草四人展”,是四个疯子在胡写、是鬼画符、是丑书、脏乱差、写字暴徒、只有“大师“才能看懂、线条飘浮无力、没有法度、形式大于内容、样式雷同,作品毫无价值,毫无美感可言。还有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在欺负大众对书法和现代艺术的无知,是对外行领导的戏弄,误导书法的方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不一而足。统观这些不同看法,可以看到是感性大于理性,情绪化的东西较多。看到作品写得很乱,又认不出里面的字和书写内容,超出了原来的审美预期,便一概归为“丑书”,来进行讨伐,其间不乏“语言暴力'。具体分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练书法的人,或者是练草书还没入门的人。作为局外人,仅仅凭直观感受发表意见,难免隔靴搔痒,难以说到点子上。所以在网上的跟帖中,我写了首打油诗,“一桌书法宴,有人说不好。非是口味殊,皆因不识草。'另一种情况是,认真练过草书的专业人士,我想大概有一种酸葡萄心理,或者是心有不甘吧?对于作品的水平,以及书写是否已经超出了大草的范围,见仁见智,大家可以进行讨论。但对于作者“唤醒大草”的办展目的和认真的创作态度,无庸置疑。

张旭光作品

学书法很难,写大草就更难。没认真下过功夫的人,难以体会其中的甘苦。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习练,并坚持不断,很难出成果。过去我们对于有的领导书法作品中的错误,多有诟病。前段时间,在一个“书画名人邀请展'上,一位画界名人写有错字的书法作品,就挂在最醒目的位置。客观地讲,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要完全写正确,已经是很高的要求,非常之难。因为现在书法在脱离实用,人们每天接触到的是规范的方块汉字,书写用硬笔、电脑和手机。所以创作书法作品,要全部写正确就非常不容易。听书展评委介绍过评选过程,第一关先看作品有无错误、有无繁简字不统一的。只要有一处错误,一概拿下,不管作品的水平高低。而作为投稿作者,可以说是没有一位不是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但评审中每次都有好多作品在第一关就被刷下来。再来看四位作者的草书作品,是找不到这类错误的。要知道大草以符号为构件,符号中有的笔画长一点或是短一点,就会变成另一个字或成为错别字。由此来回应网友提到的是“胡写乱画',还是在“精心”创作?有人讲“线条飘浮乏力、无法度',可以说基本是凭着第一感觉,或者是心有不甘。几位作者过去在多次大展中都是拿过名次的,应该说是国家级选手,并且是在长期坚持临写和创作。至于说“误导书法方向”,现在尽管写书法的人很多,但能写大草并坚持写下去的人少至又少。就像珠姆朗玛峰,每个登山者都想去登顶。但由于技能、素质、毅力、条件等原因,能付诸行动的有多少人?在行动中半途而废的又有多少人?所以大草非常小众。

网上有篇《略议当今书坛刘洪彪等“雷人'话语》的文章,被好多人转发。我认真读了,觉得文章就“超越古人”、“全能冠军”,进行分析驳斥,看似很有道理。但文章的立意恰恰是脱开了话语的语言环境,误解了作者的原意。“全能冠军”是过去讲的话,社会上产生过误解和不同看法,这次是做说明。刘洪彪认为,“当代书法篆不及秦、隶不及汉、楷不及晋唐、行草不及'二王''旭素''宋四家'……但是,3000多年的所有书体、所有流派、所有风格集于一个时代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史无前例,故我称当代书法为'全能冠军'。”意思很清楚,就单一书体而言,我们不如古人。至于作者提到的“我们”,并不是指他们四人,而是当代书法的现状,论坛现场大家都听清楚了。如果只指他们四个人,那肯定会是嘘声一片,有人会提前离场的。

张旭光作品

出现以上不同看法,我认为主要在于如何认识写字与书法,以及书法审美的问题。书法游弋在实用和艺术两边,写字要求规整清楚好看,书法则追求笔法丰富、结构墨色章法多变。展厅中大篆、草书、大字隶书,以及大幅作品,不适合在家里和办公室悬挂,因此也不被更多的人喜欢。一位书法家明友,作品参加过国展,水平应该说可以。他说去年到基层写春联,因为写的是行草,桌子跟前几乎没人来。现在倒是有的官员和名人,练了几年字,写得还算规整大方,反倒受人追捧。他们地位高名气大,作品在社会上或在展厅,一般都在最醒目的位置。于是产生一种误解,普通群众会认为这就是好的书法。有的书法人也认为,我的字比他们好,只是地位没他们高。其实书法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比如你用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丧乱帖》、《姨母帖》中的字集一幅对联、斗方或横幅,不一定好看,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但那些字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大浪淘沙,是经典也才会流传。在历史上帝王书法家不少,当时他们认真书写的书法作品肯定很多,但能传下来的又有多少?倒是王羲之别人送了几个橘子后,随手写的一个便条《奉橘帖》,历经千年传到了今天,被人们当作法帖学习。所以当今书法,既存在一个学习普及和传承的问题,同时存在书法审美兴趣培养和水平提高问题。

当前,书法标准的不清楚,界限的不分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的学习和提高。客观讲,有的领导和名人字写得确实不错,有的则差强人意。但由于社会上虚假、逢迎风气的盛行,书法评论与批评的缺位,不能对其做出客观评判,导致社会上“老干体'、“江湖体”书法盛行,又难辨真伪。这方面我们还真不如古人。古人会经常给书法家划等级、排名次,或对具体作品进行点评。王献之曾经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了父亲,在其后的200多年,人们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最终的结果,社会公认还是王羲之的水平高出一筹。

王厚祥作品

今天人们用手机、电脑写东西,书法已逐步退出了实用,那为什么还要学书法呢?我们说,书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深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拿起毛笔写什么?写古诗词,与伟大诗人心意沟通;写警句,不断激励鞭策自己;写名言,借以抒怀陶冶性情;写哲学,了解自然、社会的变化规律。书法不仅仅是技,而是技与道的结合,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中国人应该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书法进校园,是一项英明之举。中国人如果丢了书法,何谈文化自信?如果放任“老干体'、“江湖体'书法盛行,书法水平又怎能提高。

王厚祥作品

现在我们再回到书法(草书)的审美上来。书法欣赏不在书写的内容,而在线条、结构、墨色和章法布局。现在提倡自做诗文,是在强调书家的文化素养和字外功夫,而评判书法作品的标准,并不以书写内容取胜。像王羲之的好多传世法帖,其内容也只是肚痛、吃药和问候之类。孙过庭《书谱》讲: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意思为,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会不成样子。欣赏草书,首在于形。熊秉明认为,“许多草书往往是难于辨读的,在我们还没有辨读之前,书法的造形美已给我们以观赏的满足,所以真正的书法欣赏还在纯造形方面。”(《中国书法理论体系》42页)其次在于神彩。唐张怀灌说,“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文字论》)其意思是说,真正欣赏书法者不为文字所牵绊,可以像看抽象画一样看书法。

学书不深,言难尽意,就此打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