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视界】孤品重器!这样两件奇特铜炉您见过吗?

 彩霓阁主 2019-11-21

中贸圣佳秋拍的铜器阵容,或许堪称是整个内陆秋拍最为强大的,其中,有两件堪称孤品级的铜炉重器,体量巨大,纹饰特殊,其背后或许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全球各大博物馆,我们都难以看到这样的藏品!今天,就让我们来一一解读一番!


康熙六十大寿庆典的重器

LOT 697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百寿莲纹朝冠耳象足炉

H:63cm,D:56.2cm

RMB:8,000,000-12,000,000

大象的身高约有180cm,但站在这件巨炉边,还是显得矮小了不少,而如果您近距离欣赏这件巨炉,其浑身上下所散发出的皇家富贵气息,绝非一般明清铜炉可比。整件炉子精铜铸就,高63公分,撇口深腹,至底收为束腰,承莲台座,下放为象首状三足。三足作象首卷鼻状,象额披挂璎珞,双目绵长似凤目,眼角及卷鼻上刻百褶,更兼在硕大的蒲耳上细刻纹脉,栩栩如生间愈显精巧之极。炉身两侧置一对朝冠耳,与炉身以太极图案相连接,线条端庄大气。

整件巨炉的装饰可谓华丽之极,施烧古鎏金工艺,腹部以錾胎技法满饰仰莲纹,莲瓣层叠密布,尖端回卷并饰云纹,向上突起,甚具层次感。束腰处的莲台同样制作得极具立体感,瓣尖装饰三朵突起的卷云纹,纹样立体生动,可见其工艺追求到了极致,这样的制式,为宫廷御制无疑!

2019年中国嘉德秋拍

清 康熙宫廷御制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成交价:6325万元

这种细节的装饰让大象联想起刚刚在中国嘉德秋拍拍出6325万元的这尊存世罕有的大体量康熙宫廷释迦牟尼,其莲座的铸造也同样极具层次感,瓣尖也装饰三朵突起的卷云纹,这种便是代表着康熙宫廷最为高级和精致的做法了,也足可以想见这件铜炉的级别之高。这和后来乾隆宫廷的制作有着显著不同。

而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当属其腹部每枚莲瓣皆阳刻一篆文“寿”字,炉耳也满施寿字纹,全器计刻寿字279枚,通体寿字无一写法相同者,而且都以鎏金装饰,足见作器者之匠心。

如此巨大的尺寸,仍在装饰上一丝不苟,所耗金料、工时之多,即便在清代宫廷也属奢侈之物。而且我们查阅公私收藏,还未见与本品相同的器物,从其纹饰上推断,应该是皇帝寿典上的进献之礼。

清 康熙 青花万寿字大尊 故宫博物院藏 

单纯以“寿”字作为纹样装饰器物,是康熙朝宫廷作器所独创的装饰手法。目前所见者,以瓷器最为多见,最为知名的应属青花万寿字大尊。其通体以青花书写一万个“寿”字,万寿尊上的10,000个字是由1,000个不同的字或字形构成,每个字或字形按一定规律书写10遍。

清康熙 釉里红百寿字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康熙 青花百寿字碗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可见一件釉里红百寿字笔筒,及一件青花“寿”字碗,皆满书“寿”字,为康熙年间为皇帝特制的寿礼。

《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二:《万寿盛典图》

有关康熙皇帝六十岁大寿的盛况,历史上的记载众多,甚至还绘图记录,皇室、宗亲、藩王、文武百官、甚至市井小民,都在朝廷所主导的安排中参与其中,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展开了一项史上未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祝寿活动,也就是“康熙万寿盛典”。

而据清代宫俗,皇帝寿辰时,皇子王公及要员大臣皆须呈进贡物,自寿佛、金玉、珠宝,至鼎彝、字画,尽取所藏之精粹进献皇帝。尤其在康熙帝六旬寿辰上,诸位欲袒忠心的皇子们更是极尽珍奇罕贵之能事。

《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四

据《万寿盛典初集》(清康熙五十六年武英殿刻本),一观康熙五十二年之盛况,书中记载的皇子礼单中,常有各类寿纹金玉珍器。而尤应提及的是,当时为雍亲王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即进献有“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一尊。此条记载与中贸圣佳本次秋拍中的“御制铜鎏金百寿莲纹朝冠耳象足炉”相对照,在“万寿”、“鎏金”等关键词上颇有相似之处,足以令人联想了。

康熙皇帝(1654-1722)

康熙帝笃信佛教,宫中除多铸佛像外,作器也常用佛教纹饰。此尊百寿炉投其所好,器身装饰无不暗含佛教吉寓。如器身莲瓣环绕7层,有七级浮屠,功德圆满之意;每层饰莲瓣33片,借喻佛教'三十三天'之说,器耳上端正反各饰一寿字,与耳饰的太极图相呼应,寓意阴阳和谐,国泰民安;双耳侧面各饰11个寿字,与佛教“十一力”之说相合,谓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此十一力可尽除邪魔,普度众生;炉底象足与覆莲亦是佛教中普贤菩萨的象征,为大乘佛教中大愿大行之代表,寓意大乘佛教之精神。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贺寿旷日持久,从三月十八日开始,历时数十天盛况持续未减,而直到四月初八日这天,也是我国佛教之中最大的节日之一“佛诞节”,康熙六十大寿又逢佛诞,而这件孤品巨炉也正是将贺寿与尊佛有机结合,既满足了贺寿之意,又弘扬了佛法之心,无疑是宫廷造办处为康熙皇帝贺寿器中的极品!


孤品龙纹炉背后的重大历史含义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件重器,如果说第一件重器巨炉的制作背景和年代相对明确,那么这第二件重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就更多了,而其背后或许同样承载着极为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一起来看看基本信息:

LOT0699 

清康熙 浮雕云龙冲天耳三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尺寸:L: 27cm, H: 16.7cm, W: 5450g

著录:《 异 云 —— 明 清 宣 德 炉 集 珍》第 52 页,2016 年 Art Media

Resources 出版

来源:台湾清翫雅集成员蔡辰男旧藏,台湾翦淞阁黄玄龙旧藏

RMB  5,000,000-8,000,000

和上一件的宫廷御制铜炉的年份明确指向康熙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件,尽管同样的确凿无疑的官造铜炉,同样体量巨大,直径达到近30公分,5.45公斤重,上手的感觉极其压手,同时,高浮雕的龙纹工艺,精细打磨,这样大体量、做工极为考究的铜炉,为宫廷官造无疑。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件体量巨大而又罕见的炉子,究竟是清代官造还是明代官造呢?

我们平台介绍铜炉的次数很多,也曾经多次讲过,宣德朝之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官造还是民造,铜炉上经常都会落“大明宣德年制”款,这对于铜炉的断代增添了不小的麻烦,而即便是清代宫廷官造铜炉,也常常会落“大明宣德年制”款。但事实上,如果深入的比对研究,明清铜炉的断代还是有着许多突破口,而研究越深入,我们越能够挖掘到藏品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月稍早我们曾经专门为朋友们报道了汇集众多业内精英的宣德炉研讨会:

【大象视界】开眼界!一线藏家联手呈现崇祯时期宣德炉特展

中贸圣佳这件铜炉在华人收藏圈很有名,其最早为台湾清翫雅集成员蔡辰男收藏,后则经台湾翦淞阁黄玄龙先生经手,现藏家也是业内有名的铜炉藏家,可谓历经多位名家的递藏,不过一直以来,对于它的断代,却一直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当时蔡辰男先生和黄玄龙先生都将其定为明代万历时期,其大致理由为,三足乳足为柱状,较长且直,偏向于明中晚期风格,同时,其龙纹的某些特征和万历时期的官窑瓷器或者是官造漆器比较类似。

左图:中贸本品龙纹  

中图:万历龙纹  

右图:康熙龙纹

这件的龙爪皆为三爪,而持万历观点的认为,这件铜炉的龙纹背上,每隔三片低龙鳍,即有一高起者,这和万历朝官造瓷器和漆器的龙纹特点都十分接近,而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成“弓”形,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从整体气势上看,中贸的这件龙身较为粗壮,其前后足之间的身体呈“弓形”,腹部的下坠也非常明显和明晚期相对纤细的龙身有所不同,似乎又更接近康熙一朝龙纹的气息。

但事实上,明清官造铜炉带有浮雕龙纹的器物存世极少,因此,很难提供足够多的标准件进行比对,而仅仅从龙纹上比对,似乎很难成为断代最具信服力的证据。而且光从龙纹上看,和万历和康熙时期的龙纹都有某些相似之处。

而从其款识来看,大象个人认为,或许更加符合清代官造的风格。明代铜炉的款识,更加注重书法的笔意,字口相对也比较轻浅,总体感觉更灵动。而清代的炉款更注重字口的深峻整齐,笔画匀称有力,追求榜书的效果,总体感觉更规矩,而且在布局上撑的更满。

同时,研究经验表明,明代铜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往往右边的“心”上没有一横,而清代的铜炉则往往会多一横,这种说法虽然不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我们在市场上找出大象印象中仅有的两只龙纹铜炉进行比对:

2015年中国嘉德春拍

15世纪 铜浮雕云龙纹象首簋式炉 高11cm;直径13.4cm

成交价:218.5万元

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

明宣德 御制铜云龙纹簋式炉  宽20.5cm

成交价:424万港元

以上两件铜炉,体量都要明显小于中贸的这一件,但也都带有浮雕龙纹,一件出现在2015年嘉德牧心斋专场上,当时断代为15世纪,另一件则是在2016年香港佳士得,佳士得直接断代“明宣德”(断代可以商榷)。

左图:中贸圣佳本品款识 

右图:201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款识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其款识,“德”字右边都没有一横,无论这两件铜炉到不到宣德,它们的年代为明代是业内的普遍共识。

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

清康熙 蚰耳簋式炉连座

成交价:270.25万人民币

反观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吉金”专场上有一件蚰耳炉,十分符合清早期官造铜炉的特点,其落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右边便有一横,而且从落款风格上来看,和中贸的这件也更加的接近。

而从浮雕的云纹来看,中贸的这件和前文中所提到的两件明代铜炉,更是有着显著的不同,铜炉收藏家何朝阳先生最近对于这件铜炉的云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十分值得关注的新发现!中贸这件的云纹布局十分的规整,而且云纹如花瓣装一圈圈向外发散,形成了多瓣的层次,刻画精深,打磨精细,而右图上断代为明代的云纹成单片灵芝装,云纹的刻画显得更加的写意,两者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同。

但正如前文中我们所提到的,中贸这件浮雕云龙纹铜炉堪称是存世的孤品,我们从来没有在公私所藏的任何意见铜炉中看到有这样的云纹!而何朝阳先生经过深入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极为可靠的比对标准件,这便是北京古观象台!我们在里面发现了类似的康熙云龙纹!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建于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国家天文台之一,其以建筑完整、仪器精密优美、融合中西方天文学成就于一体而闻名于世。清康熙八年(1669 年)至十二年(1673 年),在皇帝旨意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按西方天文学的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亲自设计、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天体仪等大型铸铜天文仪器,放置在观象台上。这批天文仪器的制作在清宫档案中有着极为明确的记载!

赤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是康熙十二年制成安装的古天文观测仪器之一。该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恒星以及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位置,重达 2720 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同期铸造的黄道经纬仪和其他仪器也有同样的云龙纹底座。对比不难发现,这些皇家天文仪上的龙和云纹与云龙纹冲天耳炉几乎一模一样!

首先是龙的气度和神态一致,龙头都做昂首张嘴咆哮状,龙嘴短阔有力,眼睛略微突出,束装头发向后飘飞,所有的细节都如出一辙。龙周围的云纹,也完全相同!并且,均为极精良的黄铜制品!据此我们已经可以断定,这只龙纹冲天耳宣德炉确凿无疑是康熙时期的皇家器物!

南怀仁(1623-1688)

顺治到康熙早期,汤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传教士,官至一品,担任钦天监监正,负责预测天象、修订大清历法、铸造新式大炮。他的助手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年),曾担任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为更好地讲授几何学,特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还陪同皇帝出巡,沿途讲解如何观天测地。清宫档案记载,古观象台上的这些巨大的皇家天文仪,正是按照南怀仁的设计图纸所建造的,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其他明清铜炉上看不到类似的云龙纹图案,因为,这件冲耳炉或许正是来自于南怀仁的设计!体现了当时宫廷艺术东西方艺术交流融合的面貌!

我们进一步的大胆进行分析猜想,观象台是明清皇家天文台,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时,这些不但关系民生, 也是帝国稳固的基础之一,而冲天耳炉顾名思义,为“敬天法人”之意,宣德炉谱上记载最早正是用来祭天的皇家礼器,而龙在传说中是兴云致雨的神物,也是“天”的物化形象,更是皇权的体现, 故而皇家观象仪用云龙纹装饰。

相传,李自成攻占北京城之后,搜刮尽京城金银铜器,将其熔饼,车载运回陕西,徐宗泽先生 1938 年著作《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一书中也提到:“明崇祯时西士所制之测天仪器,俱被李自成入京时,毁坏几无存者:圣祖乃命南怀仁另制新器,怀仁奉旨监造……” 天下初定,康熙皇帝添置大型天文仪器设备时,按仪器装饰纹样重新铸造宣德炉,在安放新仪器时,在紫薇殿陈设新的礼器,隆重举行祭天仪式,作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重新启用天文台,以安天下黎民苍生,中贸圣佳的这件铜炉,便很有可能正是在当时为康熙皇帝敬天所御用!

晚清拍摄的古观象台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德军和法军瓜分到了观象台上的大型天文仪,后来终于被我们追索了回来,但当时的很多小型设备和器物,可能就成了当年侵略者的私人战利品,流传海外,而幸而这件或许正是用于康熙皇家天文台上祭天所用的冲天耳炉,历经多位海外重要私人递藏,在漂泊了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北京!

在今年的瑞士阔乐拍卖会上,有一只体量巨大的牡丹纹装饰的鎏金凤耳簋式炉,也是落宣德款,业内同样将其断代为康熙,采用了具有同样写实风格的圆雕凤凰和高浮雕牡丹纹表现手法,一派皇家的富丽堂皇。两只宣德炉,一龙一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宏大、饱满、雄健,从设计、铸造、打磨、烧色各方面都趋于完美,反映了清代康熙时期宫廷造宣德炉的艺术高度。而中贸这件堪称是全球公私藏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御制浮雕云龙纹铜炉,传承有序,精美硕大,其背后或许又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市场表现太值得期待了!

以下我们再简单浏览一下本次中贸秋拍铜器部分的其他精彩藏品:


乾隆宫廷铜器专题

LOT660

清乾隆  螭虎绕莲钮铜镇

H:5.2cm

RMB: 150,000-200,000

款识:乾隆年造

中贸圣佳主打的“璀璨夜场”呈现了一批乾隆宫廷铜器,门类齐全,质量整齐,能够呈现这样的一个拍卖专题,极其难得,如果收齐整个专题,乾隆朝的宫廷铜器算是打通关了。

如乾隆宫廷文房,整体构思颇为巧妙,并铸有『乾隆年造』四字篆书横款。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随手把玩的佳器。

LOT662

清乾隆  铜局部鎏金螭龙笔架

L:14.8cm

RMB: 400,000-500,000

款识:乾隆年制

这件笔架在富丽中蕴含着古韵的装饰,也是乾隆宫廷铜器的一大特色。清代乾隆帝好仿古器,《文玩萃珍》156号,著录一件鎏金青铜双螭笔搁,与本品之器型、款识皆极相似,应为清宫同批作器,可作参照。

LOT664

清乾隆  海晏河清铜烛台一对H:26.7cm

RMB: 400,000-500,000

款识:乾隆年制

整件烛台意取海晏河清主题,寓意黄河水清、浪静风平,天下太平之意。唐代薛逢《九日曲池游眺》诗: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工艺精致,由此展现清乾隆时期祥和盛世风貌,极具匠心

LOT665

清乾隆

铜局部鎏金双鹤松树纹笔筒

D:7.1cm  H:11.2cm  WT:880g

RMB: 600,000-650,000

LOT666

清乾隆 交龙钮云龙纹铜编钟

H:21.2cm

RMB: 1,000,000-1,500,000

清代编钟自康熙朝起统一形制,一虡十六枚,包括十二正率与四个倍律。与先秦编钟以大小调节音律不同,清代宫廷编钟造型尺寸皆相一致,作圆鼓式,仅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清代宫廷每逢宴饮节典,皆须奏乐铭钟,各宫殿内皆设编钟。查清宫活计档,铸炉处常奉旨修补、熔铸各宫室之编钟。尤其对损耗残破者,修补后须经专人调试音准后,方可陈列,足见此类编钟在清代宫廷之重要地位。

LOT668

清乾隆  铜局部鎏金螭龙耳福寿瓶

H:17.7cm

RMB: 900,000-1,200,000

款识:乾隆年制

《礼记·礼器》云:『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岛岛岛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故陈设稳重端庄之精铜重器,在于表率天下,整肃人心,合众之力,承其德政之意。此铜瓶为乾隆宫廷仿古青铜器陈设,长颈鼓腹,高圈足,两侧出两片螭龙耳,颈部及胫部均装饰青铜器蝉纹。器表以锦地开光内饰蝙蝠寿字纹。局部点金,点金为铜器装饰的一种重要技法,《宣炉汇释》称此法为『渗金』:用赤金作屑,炼燎七次,水银熏擦入骨,作雨雪点子,号曰『渗金』,十分华贵。器身上的点点金片如漫天雪花,分布自然,宝光内蕴,与铜胎器身的古铜之色相得益彰,颇为巧妙。

LOT669

清乾隆 『大清乾隆年制』款冲天耳三足炉

D:10.7cm?H:6.2cm?WT:645g

RMB: 1,200,000-1,800,000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同样是冲耳炉,这件便是带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本朝款,刀线圆润,字形端正,可以作为乾隆宫廷造办处的官造铜炉的标准器。这种本朝款官造铜炉市场上较为少见,值得珍视。

LOT672

清乾隆  如意足朝冠耳炉

L:27.3cm?H:26.1cm?WT:5885g

RMB: 800,000-1,200,000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文章开头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时期带有朝冠耳的寿字炉,而这一件则是带有乾隆本朝款的朝冠耳炉。这种朝冠耳炉在清宫有标准件实物可作比对,可参见寿安宫侧殿的朝冠耳炉,与中贸这件器型极为相似,或为同批铸造。另在宝华殿前亦有器型相同的大炉,可见这类朝冠耳炉在清代宫廷是等级颇高的礼供之器。


璀璨夜场名炉云集

LOT694

明晚期 『秋雪堂主人制』款蚰耳炉

款识:秋雪堂主人制

D:14.8cm  H:5.2cm  WT:1208.2g

RMB: 250,000-350,000

这种明晚期的文人私家款铜炉就和之前我们所看到的清三代官造铜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表面光润如蕴灼灼光华,远观甚为古雅,有明代文人风韵。炉口两侧置一对蚰耳,环卷收于炉腹,线条婉转,更与炉身线条相衬。“秋雪堂主人制”篆书方款,有金石铭文之意趣,根据考证,“秋雪堂主人”应为明代著名画家沈春泽,沈春泽,字雨若,江苏常熟人,擅作书画诗文,尤善兰竹,得赵孟頫遗意,有《雨若吟稿》。此炉有颇多使用痕迹,或为其画案陈设,赏之甚得明代文人之风雅。

LOT696

明  『陈坤兴置』款戟耳筒式炉

D:12.4cm  H:6.2cm  WT:1202.9g

RMB: 1,200,000-1,800,000

款识:陈坤兴置

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戟耳炉是宣德三年铸炉时,仿宋代瓷器创制的铜炉器型,因其双耳似戟而有安邦卫国,平准正义之寓意。明代戟耳炉甚为流行,其形制可分为簋式、筒式两类,戟耳筒式炉往往于庄严中带一丝文雅之气,甚受文人藏家之喜爱。王世襄藏宣德炉中即有数例戟耳筒式炉,皆为先生所爱之物,其中私款精美者更是屡屡拍出大几百万级别的高价。

这件是十分小巧典雅的戟耳筒式炉,但用材精纯,炉壁厚重坚实,持之坠手似金器。其皮色更是迷人,经多年火养使用,自炉口至底略显由深到浅的渐变之色,在光照下隐透精光,并有金纹纵横似流云,实在是美不胜收,堪比与王世襄先生旧藏的几件相媲美。炉底正中剔地刻『陈坤兴置』四字篆书款,刀法纯熟流畅,可谓文雅之极。

LOT695

云间胡文明男光宇制(炉)

款识:胡文明制(盒、瓶)

尺寸不一

RMB: 1,500,000-2,000,000

此套炉、瓶、盒三器为标准的胡文明风格铜器,其中铜炉焚香、圆盒盛香、香瓶插香铲,合为明清文人香事中的炉瓶三事。胡文明是明代制铜名匠,据《云间杂志》记载,其为明代万历云间人,擅制仿古铜器,尤以鎏金文房器见长,名盛一时。如今所见传世品中,除胡文明亲自作器外,仅有其子胡光宇继承了父亲的制铜工艺。本品集整套胡文明父子作器,名款清晰,工料亦精,便在清代宫廷收藏中也属佳器。

LOT700

清早期 静观主人款冲天耳炉

D:19cm  H:10.9cm  WT:3330g

RMB: 1,500,000-2,000,000

款识:器宁而静,质坚而文,鸟叚云上,吐纳烟云,静观主人。

落“器宁而静,质坚而文,鸟叚云上,吐纳烟云,静观主人”十六字篆书方款,为铸成后精心修磨而成,考此炉底款之“静观主人”,其“静观”或出自宋人程颢《秋日偶成》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一句,大有平心静气,从容自得的文人气度,查阅明清典籍,未见静观主人之堂号,但知乾嘉年间有叶廷甲构静观楼,遍藏古籍五万余卷,未知此炉是否为静观楼之藏器。

LOT701

清早期  『读书声里是吾家』款狮耳炉

款识:读书声里是吾家

L:37.4cm  H:13.9cm  WT:13665g

RMB: 1,800,000-2,500,000

明清宣炉的收藏中,各类极富个性的私款素为藏家所钟爱。此炉底款出自唐代诗人翁承赞的诗句“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翁承赞中年辞高官回乡,于福州设立四门学发展教育,其诗句颇能反映他归乡致学的文人心境。此炉主人将这句唐诗刻于炉底,也是是向往翁承赞的文人风骨,借之以明己志。

LOT1219

明  『松雪斋珍』款蚰龙耳炉

款识:松雪斋珍

L:17cm  H:5.5cm  WT:1176.6g

RMB: 230,000-280,000

松雪斋为元初书画名家赵孟頫之斋号,赵孟頫尤以书法扬名,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有《松雪斋集》留于世。刚刚结束的嘉德秋拍,赵孟頫的两封信以2.67亿元成交,可见其市场魅力之大。元代以后,尤其明初时期,文人书画常师效赵孟頫。此炉之款识,或为追慕赵孟頫风雅之人,放到今天,自然也特别适合那些追捧赵孟頫的藏家们。


“彝癖”专场的精品铜器

LOT1220

明  『藏云』款马槽炉

款识:藏云

L:12.3cm  W:7.5cm  H:6cm  WT:1210g

RMB: 1,000,000-1,200,000

炉底正中刻“藏云”阳文篆书款。此炉底款与私款中常见的减地阳文书不同,款文突出炉底,是与炉身一体铸就后,再精心修磨而成,应是当时的世家贵族定做此炉时,模铸之私人款记,颇具收藏研究之价值。

LOT1242

清早期 铜弦纹鬲式三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D: 31.5cm H: 11cm WT: 7660g

RMB: 1,500,000-1,800,000

炉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年款,是与炉身一体铸成后精心修磨而成。其书体方正严整,笔画间架皆一丝不苟,大有馆阁体之风格,显出清初官铸年款之特色。王世襄先生旧藏“玉堂清玩”款鬲式炉,其与本品形制相仿,唯尺寸较本品稍小。

LOT1244

清早期 铜沖天耳象足炉带座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L: 22cm  H: 26.2cm  WT: 5475g

RMB: 1,200,000-1,500,000

明清铜炉中,常以象为装饰题材,借太平有象之吉寓。其中象耳簋式者最为常见,另在清宫藏器中偶见象足铜炉,但其数量较稀少,且造型往往更为新颖多变,少有器型相同者。

LOT1247

明永乐至宣德 鎏金云纹香盒

L: 8cm  W: 8cm  H: 6cm WT: 715g

RMB: 400,000-600,000

《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九中记载“蟠螭云雷侈口鼎”,即以浮雕的立体云纹满饰器身。清宫旧藏明代宣铜中,也可见以云纹为地的浮雕云龙装饰。本品所刻云纹,起线疏朗深峻,层叠堆砌,立体感极强,具有鲜明的永宣装饰风格,整器满铺云纹并施鎏金,所耗工料俱多,十分稀少难得。

LOT1256

错金牺尊

H: 27cm  WT: 4470g

RMB: 700,000-900,000

《西清古鉴》中著录有一件清宫旧藏西周铜牺尊,记载为金错, 其造型与本品颇似,背上也驮一尊,可作参照。

LOT1263

清康熙 玄字十六号海棠式天鸡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底款) 

玄字十六号 宫式内用(内壁)

L: 28.3cm  H: 14.3cm WT: 7200g

RMB: 400,000-600,000

天鸡耳炉在《宣德彝器图谱》中即有记载,常见有簋式炉、法盏炉两种,作成海棠式者则十分少见,炉底正中开框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炉内壁则铸方款,为“玄字十六号”及“宫式内用”,应是与底款同时铸成。“玄字十六号”应是宫中铸器所编千字文号。

LOT1270

明『任甫藏玩』款蚰耳炉

款识:任甫藏玩

L: 17cm/H: 6.6cm/WT: 1703.5g

RMB: 250,000-300,000

又一件晚明文人私家炉,器身自有商周鼎彝之风韵,尽显明代文人的审美风度。炉底落“任甫藏玩”四字篆书款,明清两朝以任甫为字的文人雅士颇多,从时代特征和人物身份猜测,这里的“任甫”或许是明代翰林院编修赵师尹,赵师尹,字任甫,号瀛松,江西九江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周延儒榜进士第三人。赵师尹于万历二十八年乡试中举,从此才名远播。其弟赵赞化也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可谓兄弟同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