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礼仪规矩 一、传统礼俗 2、揖礼 作揖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手作揖。 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示出狂徒郦生对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气。 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 女子揖礼有所不同,与男子相比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后又出现女子万福礼,双手握拳交叠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线,目视下微屈膝,口称“某某万福”。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到了汉代以后。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也。’(萧统编《文选》卷十)统谓妇女拜,见举首下手,而不跪拜。至其原因,《朱熹》注云:‘古者,妇女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其实不然,肃拜与肃不同,肃如揖,立而行礼,不跪拜,肃拜如稽首顿首,跪坐而行礼。前注盖误,以肃为肃拜也。段玉裁释拜云:‘肃与肃拜,当为二,《左传》之肃,不言拜,则肃而不拜,未尝跪也。’《礼记·曲礼》曰:‘为其夔拜。”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夔,子卧反又例嫁反,诈也,挫也……卢本作蹲。’按渭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则如则如蹲踞然,故不拜。段玉裁按《公羊传》注:作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肃以为礼,肃,盖如后世长揖……肃拜者,跪而举首下手也。揖者,立而举头推手也,肃者,立而低头下手,如今人之揖也。跪而举头下手为肃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又名交手礼。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细节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绘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发现于洛阳的宋墓壁画,画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仔细观察两人双手的姿势,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洛阳的宋墓壁画 洛阳的宋墓壁画细节 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可见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是略有不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