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走路once 2019-11-22

汤花变幻____说点茶

之八____点茶经典之«茶论»

公元1053年,蔡襄«茶录»首次记载点茶之法 :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击拂工具为 :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蔡襄式点茶为 : '茶匙三汤法'。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从公元1053年至1107年,点茶法经历了54年的发展和变化,方法上从一汤法点茶出现到七汤法点茶的完善,击拂工具从茶匙到茶筅的使用,这一过程的里程碑意义 在于 : 一是宋代点茶标准程式的形成;二是通过七汤变化揭示了茶汤变化的规律;三是展现了宋代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极为细腻的对美的展示。这就是赵佶著«茶论»于公元1107年,时值宋徽宗大观元年,被后人称之谓 «大观茶论»。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宋徽宗这部«茶论»虽然只有短短的2800多字,但内容却非常翔实广泛,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章节,依据陆羽《茶经》为范,结合宋代的史实,详细论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制作、茶品的鉴别。并对茶树的地域特征,茶树的品种特征,茶叶采制,烹试的工况特征等,讨论得相当切实,与现代茶学不谋而合。如果说陆羽«茶经»开创唐代茶学典范,那么赵佶«大观茶论»则集宋代茶学之大成,为宋元明清的一盏茶汤汤花变幻之经典。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特别是«点»这一章节,从西晋杜育的'煥如积雪'和唐代陆羽'皤皤然若积雪耳'的描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读。而所描述的七汤变幻,更是对五代十国时期陶谷笔下的'水丹青','茶百戏'现象作了更为精彩的延续 :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 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一汤至七汤,汤汤变幻无穷。汤与汤之间的变化也是很奇妙的,如一汤变二汤,二汤变三汤,三汤变四汤,四汤变五汤,五汤变六汤,六汤变七汤。展示其中细节,茶变之变其乐无穷。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宋徽宗本人是一位点茶高手,蔡京的记述宋徽宗在宫庭点茶宴群臣的《延福宫曲宴记》,直至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直叹其鬼斧神工。 而 “疏星淡月”画面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位点茶高手信手拈来的奇观。也表述了宋代点茶在宋徽宗手中达到了时代的巅峰。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把一盏茶汤,从'建水斗试'的劳动文化,升华为'疏星皓月'宫廷文化,经历了五十四年,斗茶演化出玩茶。而集之大成之«大观茶论»,无疑是一颗燦灿明星,成为近九百余年来无人超越的经典篇章。

(作者:彭克荣,刊载于《茶博览》2019年第四期)

点茶讨论·点茶经典之《茶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