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学术界,人与人的差距有时比人与狗还大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19-11-22

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仅是学术

微信公众号:学术那些事儿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

  编辑:吴伟


 
01.
    
到了大学阶段,年龄虚长一两岁实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情况不同,在中小学,高年级的人对低年级的有着碾压性的知识优势。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本科时就入了学术正途,充分理解了学术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它和当才子、做公知,与刷绩点、拿奖状有什么区别。他们很早就进入了特定学术脉络,可以独立进行系统的阅读和思考,甚至能写出挺像样的论文了。
    
而还有许多人——更多的人、大多数人——直到博士毕业,乃至已经从教多年了,也还完全没有入门,就是这么稀里糊涂一路混上来了,可能还发了不少论文,在学术考评体制里混得挺稳当,甚至还真诚地觉得自己做得挺不错。
 


02.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是学这个的/我对这个领域爱得深,因此我就比(外专业的或持批评立场的)你懂得多、悟得深。而事实上,在文科领域,真正厉害的人大多阅读量惊人,各个学科都有相当涉猎;由于一些基本的学理一通百通,牛人往往学术品味高卓,判断力明锐,进入任何领域都会事半功倍,能看到平庸之辈永远洞察不到的要害。
    
因此事实常常是,牛人花十分之一精力投入特定领域,获得的学力远比把百分之百的学术付出都投入这个领域的平庸之辈更高。更残酷的是,这种差距可能不仅体现在视野、判断力上:牛人甚至在这个领域的阅读量都能完爆专攻这一领域的平庸之辈。在学术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比人与狗还大,在天赋和勤奋两方面都是如此。
    
文科只要有个图书馆就能学。到好大学读书的意义主要在于,你可以亲眼看到厉害的人是怎样一种状态,他有怎样的视野,能保持怎样的工作节奏,他能深入思考到何种你觉得根本不可能深入的程度。于是你就可以早点认清自己其实根本不适合做学术,或者发现之前自以为已经挺不错的程度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可以且应该以原本无法想象的强度投入到学术之中。

 
03.
    
和其他行当相比,特别是与理工科相比,文科学界的个人水平大概是最难实锤的。倒不是说完全没法判断:事实上很容易判断,懂行的人跟你聊两句就看出你的深与浅、灵与不灵了。但这种判断是难以言传的,你只有到了这个水平,才能理解这些判断的道理在哪。因此在文科领域,很难建立起客观的考评标准。至于考核论文发表量之类的,甚至都还比不上应试教育,后者至少是非常公平的,并且客观上还是与智商和努力大幅度正相关的;前者,你懂的。
    
决定走文科学术道路的人因此特别需要做好心理建设,准备好去接受一个不正义乃至混乱的评价体制,能够容忍平庸之辈不仅在世俗层面比自己混得更好,甚至在学术体制内也能获得比自己更高的评价。
    
上段描述的投身学术事业的清醒和决绝听起来颇有些悲壮。但更残酷的是,很多人真诚地准备献身学术,准备好了接受一个平庸之辈比自己混得好的行当,但却同样真诚地没能发现,自己恰恰是一个真正的平庸之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