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心肾不交,你真的了解吗?

 syjyth 2019-11-22

心肾两脏在生理上有何联系?

中医学藏象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肾乃先天之本,心肾两脏在人体 生命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在生理上的协同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

什么是心肾不交,你真的了解吗?

心居上焦,在五行属火;肾位下焦,在五行属水。从部位来看,其有上 下之分;从阴阳属性而言,则有水火之别。因此,心肾两脏惟有阴阳相交、 水火互济,才能维系和保持其生理机能的协调统一。“心肾相交”,正是两 脏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的这一认识,滥觞于古代天地交通、阴阳既济的哲学观念。

起源于殷周时期的《易经》,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复杂多变的现象中演 绎出阴和阳两个基本概念,并以阴阳二爻的变化来解释各种事物 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天象阳,地象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者,即 以天地之交通为喻,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必须依赖于阴阳的交感。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讲的即是这个道理。 奠定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在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从医学的 角度进一步阐扬了阴阳水火升降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 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复从“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立论,具体阐述了阴阳升降相因的运动形式。其谓: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什么是心肾不交,你真的了解吗?

所谓“变作”者,指的是诸事物的生成变化,对人类及一切生物体而言,即指 其“生化”的运动过程。因此,该篇进而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 立孤危”为论,强调“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注谓:

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字,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府(腑)藏(脏),受纳神灵, 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

换言之,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乃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运动形式,大则 可以推演于自然界的宏观世界,小则亦能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 《内经》的这一基本认识,来源于人生于气交之中,势必与天地之气息息相 通的所谓“天人相应”说。

尽管《内经》尚未具体阐述“心肾相交”的生理,但其所论阴阳水火升降 说,却给后世医家立论以直接的启迪。在《内经》藏象学说及隋唐时医家证 治实践的基础上,宋代名医朱佐从理论上阐明了“心肾相交”的生理机制。 他在《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一书中指出:

凡肾水欲升而沃心,心火欲降而滋肾,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和。火不炎上,则 神自清;水不渗下,而精自固。

因此,就心肾互济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而论,心火必须下交于肾,肾水必 须上承于心;心火得肾水之涵则不亢,肾水藉心阳之温而不寒。这一上下交 济的关系,也就是所谓“心肾相交”,亦称之为“水火既济”。如果更进一层剖 析其“相交”的内涵,则主要指的是心阳与肾水之间的一种“互济”关系。

一般来讲,由各种致病原的侵袭,而导致肾水不能上滋以养心,或心火不得下交而温肾,就会出现心火偏亢于上、肾虚失固于下等一系列病理改 变。通常所说的“心肾不交”(或称之为“水火未济”),主要是指这么一层意 思。

什么是心肾不交,你真的了解吗?

“心肾相交”的理论固然渊源有自,而“心肾不交”病机的倡导,却得力 于两宋时期的医学发展及实践。当时的社会生活,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 乱和动荡之后,经济日趋繁荣,医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上层社会里达 官贵人生活上的骄恣纵欲和官场上的追逐名利,再加上受晋唐服食金石以 冀长寿之风的影响,导致各种虚损性疾病的盛行。这样,客观上就为“心肾 不交”之类的病证治疗和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考,至迟在北宋政 府设置的官药局——“和剂局”拟编的《和剂局方》中,已载录有“降心火,交 肾水,益精气”的一些方剂。约成书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的《简易方》 则更明确地指出:

善调理(劳伤)者,当其病未甚深时,先与调理脾胃,镇安气海;却以温润药滋 补下元,镇安心神药养其心气。心肾气交,脾胃气壮,饮食既进,气血渐生,病无 不去者。(《医方类聚》卷一百四十三引)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不可盲目试用,具体情况还需辩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