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唐朝对外政策和胡风文化的形成和繁荣

 政二街 2019-11-23

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最为自信的一个朝代,丝绸之路就是她曾经的辉煌外交文化的见证。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养殖蚕并且利用蚕丝织布的国家,经过一代代养蚕人和匠师们的探索,中国的丝绸享誉国内外。根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在开辟之前,就已经有商人将中国的丝绸送到了中亚和印度。在《穆天子传》之中记载着,周穆王周游列国之时,就是以丝绸作为礼物,得到了各国贵族的热捧。因为各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开辟一条通商道路迫在眉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刚刚即位,便让张骞前往西域,希望通过张骞加深和西域的合作,以削弱匈奴的力量,从此打开河西通道。张骞这一次出使西域历经险阻,被匈奴俘虏之后,他在匈奴留居十年,匈奴各种威逼利诱,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公元前129年,张骞乘匈奴不备逃了出来,最终抵达了大月氏,而后来到了大夏。张骞此行被称为'凿空之旅'。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一路顺遂,西域各国从张骞身上看到了汉政权的善意,纷纷派使者前往汉朝。在张骞的努力之下,丝绸之路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输送的商品即为丝绸。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胡风文化'就是根植于丝绸之路上的一种文化形式,早在《战国策》之中就已经出现了'胡人'的说法;在贾谊的《过秦论》之中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里的'胡人'指的就是匈奴了。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得到了扩张,在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荣,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融也日益紧密。

唐朝的外交宗旨为'中国即安,卷夷自服',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政策,大多是尊崇重农抑商,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这项政策也在根本上扼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唐朝,对于外邦商人,执政者都是开放怀柔的政策。他们尊重外来使者和商人的外交礼仪,不会强制他们入乡随俗。为了规范外商在唐朝的经商行为,唐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我们在最近比较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同样,为了保护外来商人的利益,对于欺骗外商的人员,政府会下令严惩。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少数民族的商品带着浓重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无论是从没品尝过的口味、新颖的材质、造型或者纹饰,都给了市民阶层强烈的新鲜感。渐渐的,这些食品或者用品都成为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商品交流带来的文化交流显而易见,胡风文化逐渐深入到唐朝市民文化之中。

文化交流的自由和繁荣就是建立在这种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在宗教信仰之上,唐朝政府对于外来民族的文化是保护的,在唐朝,少数民族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宗教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广州的伊斯兰教教徒就有一万多人。在这样开明的文化思想政策之下,人们思想解放,并且热衷于接受外邦文化。唐朝的繁荣和开放,吸引了一批一批的商人和外国学者前往这座繁荣的国家,今天我们依旧能在诸多国外史料之中看到当年盛唐的繁荣景象。

胡风文化在唐朝自成一派,不仅没有被唐朝的官民排挤,还将追求这种新奇的文化当作是一种潮流风尚。唐朝人胸襟开阔,对于新的产品大胆尝试,从平时的吃穿住行到歌舞绘画,他们都极为推崇。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在待客之时提供新颖的胡人美食,并且有穿着奇装异服的胡姬前来献舞一曲,是最上等的待客方式。因为贵族对胡风文化的追捧,市民阶层对此也十分热衷。比如,在当时长安的西市,单单是外商经营的店铺就有两百多家,胡人经营的酒肆在当时特别有名气,酒肆之中经常有异域风情的舞女起舞助兴,正如我们在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之中所看到的一样,当时的胡人酒肆可以说是长安城最为热闹的地方。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胡风文化并非一日形成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胡人的生活习惯也渐渐地影响了汉族人的生活方式。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也被称为'交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把交椅'。在胡床传入之前,我们的先辈们都是习惯于就地跪坐的。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坐具传入之后,人们普遍觉得它坐起来十分舒适,胡床就迅速在中原传播开来。有学者说,李白《静夜思》之中的'床前明月光','床'指的就是胡床。史料之中记载,当年唐穆宗就是在紫宸便殿御大绳床面面见百官,并且商议立太子之事。胡床的传入对中原人的坐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人们从跪姿到坐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胡风文化在唐朝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酒文化了,从酒器上来看,少数民族的诸多奇异的酒器传入,人们开始接受别族豪放粗狂的饮酒之风。在唐朝诗人的诗作之中,我们时常看到'葡萄美酒''胡姬'的身影。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服饰上,唐朝的汉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服侍普遍喜爱,并且毫不避讳地穿戴异族服饰,并不将这种奇装异服当作新奇。在认祖归宗观念非常深入的中原,这样广泛接受异族的服侍还是非常罕见的。这种现象不仅仅集中在民间,就连皇宫也十分流行。唐代宫中女子所佩戴的步摇就是从异国传入的,而让我们感觉十分'怪异'的'世时妆',也是中亚妇女和吐蕃妇女妆面的结合,虽然看起来毫无美感,但对当时追求标新立异的女性来说是一种十分具有个性的妆容。念出'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的白居易,放在那个时候,大约会被姑娘们称为'直男'了吧。

说完了穿的和用的,下面就说说重头的饮食吧。丝绸之路带来的美食数不胜数,直到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美食,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那个时候由海外商人引入到中国的。比如我们现在家家户户常吃的烧饼就是在'胡饼'的改良之下发明出来,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从西域传来的香料为唐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特别是胡椒的引进,引起了我国烹饪手法的改良。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胡风文化的传入不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唐朝女子的思想更为解放,而不是被'夫权'和'父权'压得抬不起头来。唐朝女子比其他朝代的女子更加自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穿着打扮随心所欲,追求个性解放。在婚姻生活之中,男女双方趋向于平等,女子甚至可以和男子一样骑马涉猎,有着少数民族女子的豪爽之风。

唐朝之所以能如此宽容地接受外来文化,就是因为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自信,因为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大唐的招牌打入了西域各地。外民族文化的传入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文化格局,而是从细节方面补充中国文化的不足或者不完美之处。胡风的传入的确对唐朝人民的生活习惯或者审美习惯产生了冲击,但审美和思想的多元化,不就是所谓的'大国气度'吗?相比于固执守旧,'喜闻乐见'才是大唐人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陈鸿彝——《中华交通史话》,中华书局

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上社

李曦珍、王雪、胡辰——《传播之'路'上的媒介技术进化与媒介形态演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