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者】鲍黎健 —— 花鸟条屏集

 乐翁花事 2019-11-23

鲍黎健1955-2015〕

号山越道人,别署止庵,安徽歙县人,世居渔梁,葺缮方草堂于练江之阳,与紫阳山、披云峰相对,读书作画其中,孤高自许,落落寡交,晚年常居青岛,后厌世自杀,识者惜之。


封面为风枝拂尘局部



意在青藤、雪个之间

鲍黎健中国画精品集 / 跋


      故友山越道人黎健先生,弃世盖四载矣。其令嗣鲍勃兄偕同人赵明诣余之门,请选先生画作之精绝者,裒为一册,遍示海内方家,冀具者传其姓名,庶几使先生杰作不溷于泥淖,徒为粪壤黄尘所掩也。

      余交先生廿五载,知其人若画尤深。其人与事,余自有文述之矣。至于其画,散落井闾,难可踪迹,故册中所收,不及什一,而荦荦大者,犹可窥焉。大抵先生于画,独重晚明清初磊砢之士,昂藏瓌特,不蹈俗趋,若青藤、白阳、八大辈,时复抉其魂魄,追而蹑之,但留神骨,绝去皮相。又于李复堂、李晴江,陶铸稍深。近世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诸家,聊取笔势,不专一体,亦不囿一家之法也。及晚岁调丹研碧,作彩墨花鸟,则撷海上赵撝叔、任伯年诸子及乡贤吴秋鹿、汪慎生为多,顾淬精炼纯,无一笔入粗恶。若夫神趣所钟,夙夕寝馈,契真吮理而甘心服膺者,百年之间,唯邑人黄宾虹先生而已,以是其山水笔意,多与合辙,非雷同也,私淑之也。

      先生世居古歙渔梁,赋性简傲,劲直不能屈己,清介不能善世,每把卷览昔贤故事,辄呜呜作金石鸣。仗剑之才,抑而不展,遂一掷于笔墨间。就职歙县文化馆,薄俸养家,不克遍交海内奇士,时复与里中殷松年论列书法,下笔能得颜平原之骨,米元章、傅青主、王觉斯为其血脉。中岁以后,尺牍每作大字,龙蟠蛇斗,气拂拂出,而寻常行草,益得游行自在之妙。当是时也,先生以书法入画,率性吐毫,骨韵兼力,长绡大轴,笔墨雄肆,败楮短缣,亦精光满幅,逸笔淋漓,极摅写之快,而题识古雅,足称三美,故其署款“黎健”者,精好独多,即此际作也。晚年落笔荒略,精意稍弛,要之亦睥睨排奡,肌丰力沉,非庸史所能喜。徽歙号艺学渊薮,髦彦代出,高风振俗,虽今昔异势,时病横流,而抱道如先生者,终期自脱于腐秽,不肯为共业所羁,殆风气有以激之也。

      然而,余固谓徽歙无以容先生,即大江南北,亦何足以容先生!余固知今世不足以容先生,即百千年来,如先生者亦何尝见容于时!然则先生魂魄固已留笔墨间矣。夫先生笔墨,萧屑孤清,摇宕性灵,在山则虬松绝壑也,在水则悬瀑奔湍也,在声则龙吟谷裂也,在气则秋风霜露也。变徵哀弦,激为楚调,而世之君子尚徒以书画目之,则天下之人,不将以余言为咄咄可怪者几稀。盖先生者,古所谓狷洁人也。胸不容俗,而杂处闾巷,气不得扬,因是并无以自容,乃蜕其形骸,遗其妻子,净洁衣冠,独闭小室,手执一卷,嗒然坐胡床上,炙武夷竹炭,飘然弃人间。既逝之三年,其乡人有旧交某君者,又坐先生之堂,饮先生之醾,对先生之子以诟先生。繇是而论,世有不自托于旧交而忌先生之才以侮之者,鲜矣。其有怜先生介特寡俦,牢落不耦,挺绝世之姿,奋雄逸之笔,引一死以全性天,振一吭以谢千载,则未凋之客,愿传先生之事,如先生以笔墨传梅花者,独睦州后死友王霖能之也!

      先生雄放高才,生奇死奇,画奇文奇。余选是册,因而摩挲手泽,感喟交臆,乃与海内二三士流涕读之,又各出数语安卷首,使览者知草木间有斯人也。先生之画,每当意有所触,或愍世观生,则不择纸墨,信笔疾成,其天趣高卓,生机烂漫,未暇拘拘于形物,而见者恒叹其笔笔自矩矱中来,何尝与古贤神爽离耶?顾先生乃正欲打破牢笼,脱略蹊径,骏驰神漠,芒芴不反。彼方将与庄生之梦翩然上下,境与道通,遑计俗子目中,不过一断楮焉,一陈迹焉,安足语所谓“精品”云尔哉!

      然则,以先生之画遗人间,而谓当世无具眼,吾不信也。即令当世无具眼,而谓后世无子云,虽先生之灵亦不信也。余姑待之!先生亦姑待之!

      王霖于中国美术学院 / 2019年8月



清供图之一  99cm×34cm  纸本设色  2009

局 部

清供图之二  99cm×34cm  纸本设色  2009

清供图之三  99cm×34cm  纸本设色  2009

局 部

      近日因偶然的机缘,我看了一批中国画,这些作品出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画家。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仿佛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国画气息,一种内敛于元明文人画的神趣与质感。

      谈起中国画,批评家和画家都喜欢说其精神是“笔墨”,而所谓的“笔墨”指向历代杰出画家借助绢、宣纸和毛笔这类特殊媒介所积淀的技艺与艺术效果。尽管从史学角度看,中国画经历了再现性〔如宋画〕和写意性〔如元画等〕多元交替的变迁,自元之后,笔墨气韵更是逐渐压倒其他因素,主导绘画品评与画风追求。其实,以笔墨写意而获得的神韵即是文人画的气质。如今,这种人文理想效果似乎成了国画的代名词,乃至“中国画的精神”。然而,放眼当下,狂野粗俗之作充斥国画画坛,以潦草冒充写意,以粗狂假装大气,以混浊假冒清高,以笔墨游戏掩饰格调的低下,实则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国画精神相悖甚远。

      而我看到的这些作品,可谓医治当前画坛弊病的一方良药。首先可医治浮躁之风。这位地方画家淡泊名利,抱朴守静,视艺术为独立于天地的精神寄托,其画面的宁静气息源于安守寂寥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中国画的境界是宁静致远,这是往昔杰作的共同特质,而在文人画中更为凸显。这位画家笔下的人物、花鸟、山水无不师友造化,得心应手,曲尽玄微,极研自然之生趣。中国画讲“逸”,“逸”即“活”,不仅形象之活,而且笔墨之活,两相融化——无一笔是物,无一笔是形,无一笔是笔,无一笔是墨;物、形、笔、墨在画中相消长、相生长,自然融化为一。按照董其昌的说法:“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也。

      自然便是文人画的至高境界。我写这段文字的目的,不是为这位已故地方画家定位〔他的名字叫鲍黎健〕,我也不知道他将来是否会被艺术史发现,但我感觉其一生沉默地努力,的确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本质气息: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见《南田画跋》〕。



▲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风枝拂尘  68cm×43cm  纸本设色  2006

局 部

孤荣春晚  138cm×34cm  纸本设色  2007

      蒙王霖先生荐介,有幸得以拜观鲍黎健先生大作,叹以为至佳。鲍先生所画,乃正宗大写意,属文人画一脉。鲍先生的大写意,全从传统中来,以书入画,笔笔写出,笔笔分明,开合自如,张弛有法。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能,无一不工。其质浓纤得度,其势大气磅礴。鲍先生画多长跋,其辞深沉郁勃,而不掩清丽芊眠。观其画,可想见其人,必磊落英多之士。古之文人画者,多有块垒横于胸次,不得不发,发而为画,情随而志移,故自有一种荦确不平之气蒙笼其上,其情必真,其品自高。鲍先生遗作,规制赅备,气韵生动,细观之下,性情为之摇荡,真文人画之表表者。

▲郭莽园〔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州画院艺术顾问〕


八哥山卉图  137cm×30cm  纸本设色  2003

局 部

戏水  137cm×30cm  纸本设色  2003

牡丹小鸡  84cm×34cm  纸本设色  2003

      鲍君黎健,雅士,常身着白衣,器宇非凡,有高洁之气,远望如一朵白莲。

      鲍君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文字功底很深,常常有惊人之语,且音高声大,卓然不群,像深山樵隐的歌啸一样。鲍君于翰墨,则诗、书、画无所不精,尤擅大写意花鸟,格近青藤、白阳,醉心于八大山人,画风豪迈超逸,气如长虹,乃为逸品。

      鲍君与我交好,20世纪90年代,我常去他家拜望。他的家在歙县渔梁老街,我们坐在渔梁坝上,面对激流而来的江水,谈艺论古,是我一生中的美好记忆。鲍君是个古人,后来隐去无踪了。2015年,我听说鲍君厌世,挂履西归了,十分心痛。然以鲍君之高格,则必有其境界。圣人云:“未知生,焉知死!”鲍君必已参透其中真意,未知死,焉知生!生死事大,对鲍君来说,经历生死则是一种圆满。

▲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山水教研室主任〕


树外鸟啼催晚种  138cm×34cm  纸本设色  2007

局 部

山林舒啸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14

鸭  106cm×34cm  纸本设色  2002

      世有骏马,多骋翔乎穹隆,少见于城壤,天地开阖,以濯鬃鬣,然灵光焕发,盱眇奔雄,嘶鸣于厩巷而无识者,遂弃世以归天山。然隽跡留尘,知之者未尝不叹其蹄痕。

      古歙鲍黎健先生,捐馆数年。余近得见其遗作,多为驻睑。楮纸历历,练江粼粼,缮方草堂,笔墨有情。余更闻先生于叠病中画壁鉴雪堂,其湖天昏暝,孤亭旷立,皆已潇飒之旧迹也。

      寒濛承尘,曝光又卬,于古人砚田中植根,一叶一花,尽向晴阳。先生之作,花鸟继八大、复堂、缶翁之酣畅;山水续宾翁之深邈,厚密遒劲处,独啸幽篁,撄宁坐忘,星辰月光。故余以先生之山水胜花鸟也。

      然山水之饱饫处,又让伍于人物。先生之人物,风神清练,俱无忧虞之姿。其半臂峨冠、直裰草履,乃至步摇耳瑱,宽处生风,微细处则能缀露。笔气灌耳,罗幕无风且舞,蕉藤生根,藜杖柱地犹热。以僮子之目倚羹墙,粉壁如厦,悠接荒云。

      余独眺止菴,恍百仞之遥也。清人汪无瑞作《空亭幽树图》,古气苍蔚,隔岸无波,慨然如先生之登临处也。湍煦潜流,埜坼驷壤,量门人之忧,奚难度也?瞬目之折,倘回神也,卧游良久,暂抒雪泥之思。先生之去也遥,远接浙风,近绪海上,人以为是是,而未止此也。

      杵墨宿砚,多映横云,先生之作,久溷未明。瞻我徽州,新安、姑孰、黄山、扬州,一一如列者,其气之如振壑,俯仰生层云,然继踵者鲜矣。今观鲍翁黎健之遗,有轸怀甹蘖之象,然先生已去天山,何繇多言,如蹄痕之在嵴,唯余为之抚掌也。

▲李安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


东篱秋色  90cm×24cm  纸本水墨  2013

香返孤山麓  138cm×32cm  纸本设色  约1999

局 部

墨牡丹  133cm×34cm  纸本水墨  约1997

       鲍先生画,得徐渭之狂肆,蕴八大之浓至,涵李鱓之爽利,饶宾翁之华润。初看粗服乱头,一城一池之得失,全不着意;然细品则果毅深沉,如老吏断狱,大鹏横海。鲍画重力,其力之巨,截断众流,遏止阵云。鲍画复重情,情之所钟,正在鲍君。其情放,如飞将军之射石虎,如王处仲之击唾壶;其情深,如贾谊之吊屈子,如嵇康之散广陵;其情孤,如寡妇之夜哭,如羁人之寒起。

▲张演钦〔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芙蕖游鱼  230cm×52cm  纸本水墨  1996

磊磊松下风  273cm×67cm  纸本水墨  1994

      鲍黎健先生的画,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笔墨。按照我们对美术史的观察,晚明以来,笔墨最先得到释放的领域是花鸟画,鲍先生就得益于这个传统。他笔下的芭蕉、虬松、竹石、圆荷、鱼、笋……点画跳宕,勾斫如飞,枝枝叶叶,婉转含情,笔踪起伏摇荡,墨色纷披潇洒。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心性超拔而雄肆,去古未远。

      更令人称奇的,则是鲍先生的山水画,他跨越了所有的历史细节,直接在宾翁的基础上“立论”,这是很高的见识,因为正是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笔墨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达到了徐渭在花鸟画中所达到的极致,而且难度更高。“大写意”山水,从笔墨的根苗中变幻而出,是中国画的现代传统。

      鲍先生的画作还让我们重温了“人性”的光辉充实之美。看他的画,如同遇到多年未见的朋友,心里感到踏实、温暖而又热烈。他所画的,是乡土中国的所有元素,溪头矮树,岭上晴云,竹篱茅舍、野鸟闲花,在今天,这一切已成了生命中的奢侈品。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借助这些题材,鲍先生让我们领悟了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笔墨,它如同一种气味,一段音乐,勾引起我们无穷的回忆,是自然,是历史,还是生命本身?一切就在眼前,但又无法言说。但有了这样的作品,古人就是今人,生命就可以不朽,这种气息,和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文人画一脉相承。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墨荷  133cm×34cm  纸本水墨  约1997

墨竹  133cm×34cm  纸本水墨  约1997

      与故友黎健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2010年春带中央美院学生写生,在歙县渔梁老街的缮方草堂。大概随行人员多,又是午饭后,先生言语甚少,略有些虚和的疲态,聊些什么想不起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与黎健先生常常往来,以丹青雅聚,畅谈艺史,还记得在他家里吃着笋边聊查二曕、宾虹老的事。宣、歙之地,钟灵毓秀,文艺亹斐,名家辈出,其渊源变迁,风气转移,可连类而观。我们每次见面,总会在这些话题上徐徐展开,甚少客套的寒暄,黎健先生能深究其中而自有高论。他的画史观颇受宾虹老影响,审美骨子里有遗民气质,故不好院体画之工细与华丽,所推崇者多为隐逸高僧、忠义之士的高古简远之迹。

      黎健先生之画善用减法,从题材到笔墨生发,删拨大要,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鲜活古雅,苍茫骏逸,墨气清透润温,调子细腻,有出尘之意。南田论画有云:“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可移论黎健先生之艺也。

      先生画案头清供、厨中果蔬,或梅兰松竹,自有一种气和清静的温情,虽是平凡物象的墨戏,却淡然流露出世入世之间的心绪,沉郁顿挫中又尽显其芳芬悱恻,令观者可以涤虑澄怀。

      黎健先生的艺术人生体现了自省内修的传统,其闲逸的笔墨韵致展现了心体澄澈的日常情态,也展现他的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是在生活、阅读、品鉴、格物中,以笔墨来呈现诗性的观照,读其画,思其人,总是那么隽永悠远,当然,还有道不尽的感念!

▲丘  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水画系主任〕


芭蕉  273cm×67cm  纸本水墨  约1994

三清图  120cm×57cm  纸本水墨  1998

竹石双雀  137.5cm×34cm  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局 部

徐青藤诗意  137cm×30cm  纸本水墨  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