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木桩指路 2019-11-23

2019.10.6./作者:窦彦礼/编辑:杨永辉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华池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东北,与陕西省的志丹、吴起、定边接壤,西南与庆阳市的环县、庆城、合水为邻。当中国第一件旧石器在华池被发现后,它像一个无言的讯号,打破了全世界史学界关于“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断言。从此,中国古人类研究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我们今日考证上古先祖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人文元素,即华池这个地名的起源。

华胥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祖名,华池因华胥氏而得名。传说华胥氏生于华池太阳坡(今华池县城壕镇定汉社区),称为华阳宫。华胥氏是一个历史时代,也是华夏族最早的原始部落名称,是中华初始农业的开拓者。

根据当代学者们公认的第四代伏羲女娲氏,于公元前7724年于榆中立都和第十代华胥氏生伏羲的两个时间数据,推算出第一代华胥氏约诞生于公元前8200年,她代表了旧石器晚期与新石器初期的弇兹氏时代。华胥氏从东华池到西华池虽然有较多的文化遗存,但是名称最为直接、突出的当属华池玄圣山。就华夏文明就始祖文化而言,甘肃陇东的庆阳、平凉、天水、会宁华家岭是其核心。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庆阳是华夏始祖文化的源头地。万里江河起于溪流,参天大树长于幼苗。伏羲被后世尊为天帝,华胥圣母也高居九重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池玄圣山没有泰山高大,没有华山险峻,没有峨眉山秀丽,但它是群山之母,华胥氏庙是群仙首府。在道教、儒家编导的宗教神话与文史中,华胥氏由玄天圣母演变为九天圣母之后,又被演变成了九天玄女,成为玉皇大帝的陪衬,但在庆阳与华家岭的文化遗存中,华胥氏却被尊为万世始祖,华池华始山与西华池华始庙,也证实华胥氏在最早被尊为始祖。开始之“始”乃“女”字偏旁,也说明最早的始祖是女性。

华池县城南山颠的玄圣殿是非常明确的华胥氏文化遗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称为玄天圣母者,唯有华胥氏,因为她是传说历史中天帝伏羲的生母。这个建于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化遗存,后经历代整修扩建,成为当地巍峨宏伟的庙观。她的历史根系,早于合水胥妵山。从玄圣山现存的残碑上,仍然能够清晰辨认出“圣母救苦太白”的字样。这里所说的太白应该就是今日东华池的太白台。下图残碑是“重建玄圣山各殿碑”的碑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合当华胥圣母万年史迹大白于世,《上古庆阳》特邀摄影编辑窦生满在玄圣山拍照时,恰遇民工在废墟上清理庙殿塌毁后的瓦砾,准备推下深沟。从瓦砾中翻出的残碑碎块中,窦生满惊异地发现,残碑碎块上记载有“圣母”的残缺碑文,便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镜头,成为华胥氏在庆阳的史料佐证。从残碑上的字体与碑文看出,此残碑出自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时代,但明确是重建玄圣山的记事碑,由此,可见玄圣山遥远传说历史的真实性。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历史如此悠久而又建筑宏伟的玄圣山,因何而湮没其灿烂的文化呢?原因有四:一是原始部落时代的先民活动,缺少真实的文字记录,口耳相传中的史实流失;二是神话传说中产生的文化变异;三是道佛文化的融入,掩盖了原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印记:四是清代统治者对古老山名的任意篡改。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玄圣山位于柔远城的南大门,其山形呈灵龟状,陡峭玲珑而不险峻,坐北朝南,阶梯而上,山门内外,沿山形成七大建筑层次,最高一层有108个阶梯;东西两面高高隆起的山梁,犹如二龙戏珠,腾跃起伏,紧紧拱围在玄圣山两侧,成为圣母仙山的天然屏障。据现存庙碑记载,玄圣山原有庙殿70余处,由于年久失修,塌毁大半。经近年民间集资抢修,现已恢复到40余处,其庙殿之多,堪称庆阳古庙观之最。

从塌毁的建筑残片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浓郁的原始文化符号与两汉时期精湛的雕刻艺术,虽然融入了浓厚的道佛文化,但是仍然显露出远古人文历史进化的古朴遗痕。现在能看到的原始记录,只有残碑上的只言片语与幸留的古老图腾。这里的主神位,已由玄天圣母变成了无量祖师。这一变化,也说明了玄圣山历史的悠久。因为无量祖师的神位最早莫过于夏代,以此证明残碑上的玄天圣母神话,即是当地上古先民世代口耳相传的人文历史。

这些真实历史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时代变更、兵火战乱的原因外,也有各个朝代的政治因素。特别是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波及到文化历史的各个层面,除官方按照朝廷指令删改明代地方史志记载的元史外,凡史书经典方志中带有“玄”字的地名、人名、药名,统一改“玄”为“元”,所以华池、环县的“玄城”被改成了“元城”。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玄圣山之“玄圣”二字,更犯了清皇室的大忌,“玄”犯了康熙“玄烨”之名讳,清廷尊康熙为“圣祖”,所以“圣”字成为康熙名号的至尊称谓。就这样,“玄圣山”在乾隆初年改成了“柔远山”。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自以为政治清明,称得上“十全皇帝”,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出于满清统治阶级的需要,任意删改历史,并美其名曰:钦定《二十四史》,特别是旨令地方官员删改地方志,给后世研究地方文化造成了诸多的误讹。

玄圣山历经万年时光的时移世易,悠悠天地,漫漫历史长河,能存留下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迹已经很不容易了。

《庆阳华池玄圣山是明确的华胥氏文化标志》

玄圣山碑石的面世,是时代的使然,是南梁众多先烈们的呼唤,华池华胥氏文明与南梁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是文化兴国的天意!人文圣母华胥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打造了第一叶小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烛光,一个伟大民族的初始风帆由中国西部华池的葫芦河启航,经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走到今天。

作者简介:窦彦礼,男,今年七十岁,庆阳华夏文化研究资深学者,为寻找庆阳流逝的上古文化,他2000年提前退休,寓居西安,长期从事中华上古文化的专业研究。近20年来,他先后走访全国30个省市区数百家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资料数千部,迂回往返于全国各地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出版了《丝路先声》《上古庆阳》《大唐姻亲》《大汉雪耻》等文史作品400余万字。他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科学规律,立足于田野调查,排列出了泾渭流域百万年以来的人类进化链,较为科学地把黄河流域旧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古传说、古民俗、古民族、古姓氏、古文字、出土文物、考古遗址,融合于考古学基础上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把中华文明源头的起步历史由传统概念上的5000年推进到1万年。他从2018年8月以来,牵头组织了陕甘宁华夏文化考察团,先后5次组团对陕、甘、豫、鲁4省的40多个市县区的60多个民俗遗址、考古遗址与图腾文化脉络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勾画出了伏羲、女娲氏人祖文化的发展脉络。提出榆中兴龙山人皇伏羲氏原始部落文化,前承甘谷、天水、秦安、静宁、庄浪、宁县、合水的昊天盘古伏羲氏民俗文化;后启陕西太白、华县老官台、河南王屋山、桐柏山、淮阳、舞阳贾湖遗址9000年前上古文化传承的观点。他认为,陇山(即龙山)是华夏龙图腾文化的诞生地;以陇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500公里的“大陇山文化圈”,是圣母华胥氏的故里,也是华夏祖源文化发祥地。华夏民族因华胥氏而走向文明。庆阳的华池县因华胥氏而得名。源于庆阳的华夏部落,经会宁华家岭、兰州榆中向东发展推进,方有今日中华文化的浩瀚史海。他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地上民俗传承遗址,结合图腾文化脉络,参考《山海经》记述,解读上古历史,将千古流传的神话人物,还原为中华人祖,揭示出中华万年初始文明的真实存在。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挖掘、抡救中华传统文化;填补、纠正、丰富现有历史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