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兰博2000 2019-11-24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司利为朋,此自然之理地。然臣谓小人无閉,惟君子则有之。其何故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威,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晳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为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也。

这面的文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名篇《朋党论》,欧阳修发此宏论,原本是有感于改革派范仲淹等人受到吕夷简、富弼等反对派的围攻,想通过辨析'君子之党'与'小人之朋'来为改革制造理论依据。

但是可是欧阳修在文中却犯了概念性的错误,这就是不论是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党,都同属宗派朋党。对王朝的政治都是有危害了,而这篇朋党论,也无意中揭示出了两宋王朝的弊政--朋党之争。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宋代的朋党斗争,从宋初到宋末一直未绝。和其他朝代党争不同的是,宋代的朋党之争有着三大特点。

宋代的党争大多是官僚阶层因政见不合而结成的政治集团,这些集团多以文臣为主,很少有其他阶层参与其中,这是宋代朋党斗争的第一个特点。

宋代朋党虽然如火如茶,但因宋初太祖制定了不杀文臣的政策,因此朋党斗争仅以免官禁镅为主要形式,这是宋代朋党斗争的第二个特点。

宋代朋党斗争多以重大事件为背景,围绕重大事件互相攻伐。是这是宋代朋党斗争第三个特点。

宋代朋党斗争对官僚政治影响极深,宋朝的灭亡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总而言之,宋代的朋党斗争多是官僚土大夫阶层的感情用事、意气用事造成的。

北宋初年,它的基本是实行科举取土制。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经过科考获得官员资格的人很少,每次只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到了太宗时期,国家行政逐渐走向正规,所以国家就需要大量官员,于是便放宽了取士标准和数量,使得大批文人入仕。

入仕的文人多是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极有报国救民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旦当了官,为了报效天子的皇恩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敢于言事,陈述己见,结果因见解不合而互相攻击。为了扩大影响,他们彼此互相拉拢官员入围,逐渐就在朝中形成势不两立的政治集团。

太宗朝的朋党斗争,是从新科状元胡且、进士赵昌言等人同宿臣赵普、卢多逊之间的斗争开始的。当然作为新入仕的官员,新科状元胡且、进士赵昌言等人势力,自然是远不能和赵普等人抗衡,所以这些年轻气盛的官员就被分别外贬。赵普等人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就在赵普等人被罢相之后,胡旦等人,于是就趁机攻击赵普一伙。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失败,赵昌言、胡且等人被召回京师,担任要职,为了抗衡宿臣,公开结党,成为'同年党'。'同年党'的成员包括胡旦、赵昌言、董俨、陈象舆、梁颙。这五人常常举行'夜半之会',以清议自命,抨击朝政。后来赵普等人得到太宗谅解回朝,两派开始了斗争。

端拱元年'同年党'攻击宰相李昉,就此拉开了两派党争的序幕。他们指责李赜失职,面对辽军入寇,不忧边患,饮酒作乐。太宗解除了李赜的相权,但是相权却没有交给'同年党'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委任了赵普的同盟吕蒙正为相。

赵普再度执掌大权,'同年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赵普以胡、赵等人结党营私以及种种'不法'的罪名,问罪'同年党'。太宗最怕官员结党,结果'同年党'五成员全被外贬。'同年党'倒霉之后,宿臣党也告别政坛,当时在政坛如日中天的是吕蒙正、张宏、张齐贤等人,和随之而起的苏易简、李沆、寇准为代表的新科进士集团又产生新的矛盾。

淳化二年(991年)双方斗争激烈化,吕蒙正一派失势。不久赵昌言、胡且等人相继回朝,朋党斗争更加激烈,主要集中于胡且等人同寇准新的一派的斗争,结果寇准被罢相,胡且一派的领袖地位也受到动摇。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宋真宗即位之后,'同年党'此时已如强弩以末,新的一轮党争,在张齐贤和李沆之间发生。李沆这一派有是敏中、来湜、张詠等人,张齐贤一派是吕蒙正、李至、夏候峤、温仲舒、王化基等人。咸平三年(1000年),张齐贤被罢相,李沆一派在朝中掌控了所有权利。

赵昌言因张齐贤的罢相,重新回到朝廷,此时的党争对立面变成了王饮若。王钦若的确是个'小人',赵昌言等人自视'君子'。赵、王之争,开了宋代'君子与小人之争'的先河。从此之后就从政治观点的不同变成了党争两派,关于道德的人身攻击。

寇准不久后再次回朝为相。而此时恰逢辽军大举南侵,逼进京师,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在澶州和辽人签订盟约'澶渊之盟'。此后寇准威望大盛,将王饮若罢职而擢用丁谓。此后朝中朋党之争集中于寇准和丁谓之间。

宋初三朝的朋党之争,除了新科进士同老臣之间的斗争外,再者就是新老进士们之间的斗争。朋党斗争使朝政日趋混乱。而仁宗朝所发生的的更大规模的朋党之争,为宋王朝的灭亡,直接埋下了祸根。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宋仁宗时期,国家承平日久,官场上就出现了许多弊端,一批有良知的官僚士大夫目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倡言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为了推行改革,范仲淹等人组成了政治集团,核心人物有范忡淹、杜衍、欧阳修、胡璦、孙复、石介、李觐、孙沔、余靖、蔡襄、尹洙等人。这些人大都怀有救国拯民的志向,他们都是来自于社会的中下层,对国家的弊政有着深刻认识,对改革有相同的见解。因此当范仲淹倡言改革、力举新政时,很容易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吏治,改革官僚制度,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考核官员的磨勘制、二是恩荫制。这就关系到了许多官吏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一出台,就受到了许多官僚的反对,新政仅存在不足一年便告失败。

庆历党争其实是保守派对改革派的打击。范仲淹推行新政,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一政治派别,而是针对一大批碌碌无为的'庸人',势必激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变革却是宋仁宗所提出来的,攻击新政一定会引起宋仁宗的反感,所以这些保守派就另辟蹊径,用'朋党'来攻击这些从事变革的官员。

宋朝统治者有鉴于唐代牛李党争给政治带来的恶劣影响,在末初颁布了许多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严禁臣僚结成朋党、仁宗时也一再以此告滅百官,但是当庆历新政开始实行时,反对派以范仲淹等结为朋党为由大肆攻击,致使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直言不讳大讲朋党,他们通过辦析'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来为自已的改革辩解,以正视听。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曾问辅臣'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范仲淹对曰:'臣在边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其在朝廷,邪正之党亦然,唯圣心所察耳,苟朋而为善,与国家何害也。'范仲淹坦白是有'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之分的,承认自己是君子之党。

范仲淹等人敢于承认自己是朋党,虽然是君子之党,但是无疑是给保守派以口实,他们攻击改革派为朋党,触及了仁宗皇帝的心病,范仲淹遭贬,新攻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仁宗朝庆历新政失败,使保守派高兴了相当一阵子,但是宋王朝的弊端不但没有革除,反而更加激化。随后就有了王安石的变法。这就是熙宁变法。

王安石在评价范仲淹时认为范仲淹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处理政务也很尽心,但是他援引朋党不对,败坏了风俗。说的是铿锵有力,义正辞严。

'仲淹天资明爽,但多暇日,故出人不远。其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但是王安石他自己在变法期间,面对守旧派的攻击,也是拉帮结派,力求自保,而且他所拉拢的所谓干才,最后大多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比起范仲淹敢于承认自己是君子之党的胆识,王安石的气魄还是少了许多。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虽然王安石的气魄不足,但是熈宁变法却是正确的,变法的内容更改了许多宋王朝的祖制,这就使许多因循守旧的官僚不能容忍,因此朝野上下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就将反对派统统撵出朝,或闲养起来,或外流做官,这些人不乏有像司马光、昌海、文意博、韩琦、高弼、程颙、张方平这样的忠贞之士。而支持变法的官员中,是吕惠卿、章惇、曾布、蔡确、吕升卿、吕嘉问等道德品质低劣的人,但是王安石不论贤愚,只要是赞成变法的,一律拉入朝中,委以高官。

变法期间的新旧党争,人身迫害尚属其次,主要是在对变法内容的批评上。由于变法未能尽善尽美,加之刚才我们所说的,王安石重用的一些品性不端的官员,所以反对新法的人越来越多。宋神宗中途变卦,王安石退居金陵,变法失败。

王安石下台后,保守派又掌握了大权,宋代的党争开始进入人身大迫害阶段。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元祜元年(1086年)司马光当政,除全面废除新法外,改革派官员统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去世,反对派亦因政见不合,分裂为朔党、洛党和蜀党,这些人把精力都放在党争上了。

元祐四年(1089年)因蔡确即兴写了十余首诗,被人告发讥谤朝廷,反对派开始大肆罗列新党名单,蔡确党有安焘、章惇、曾布、蔡京等47人,王安石党有吕惠卿等13人。这些过火行为,更加加深了两党之间的仇恨。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改元祐为绍圣,重新启用新法,起用章惇为相,新党人物随后尽被重用。新党人物一掌权,就开始大肆报复旧党,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爵,贬吕大防、刘摯、苏辙、梁焘等官,流放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之后再次打击迫害旧党人物。

元符三年(1100年)春,宋哲宗病重,宋微宗赵佶继位。章惇、蔡卞被罢相,新党人物蔡京、林希尽被驱逐。旧党曾布等人得到起用。但是没过多节,徽宗就又重新启用新法,重用新党人物蔡京。

蔡京当政首要之事就是迫害元祐党人。被蔡京列为奸党的有执政官22人,其中有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待制以上官员达35人。共有120人,由徽宗御笔书写奸党姓名,刻于端礼门的石碑上,以昭示天下。

曾布、章惇二人本来属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属于新党,但是因与蔡京意见相左,也被列人奸党。蔡京对元祐党人的迫害相当厉害,甚至殃及子孙。元祐党人之争整整折腾了7年,一直到了大观二年(1108年),微宗才渐渐为一些党人平反。真正解除元祐党禁是钦宗靖康元年,而真正为元祐党人恢复名誉则是高宗朝。连绵不断的党争使宋代政局更加混乱,元气大伤,终于导致国家覆亡。

北宋因党争而亡国,这是许多人的看法,追根溯源是王安石的变法。因此南宋后宋高宗把一切罪过都推到王安石身上,说王安石'乱国乱民','天下之乱生于王安石',并说'朕最爱元祐'不仅对新党人物大加抨击,并为元祐旧党平反昭雪。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有了这么痛的领悟,按理说到了南宋的时代,党争也该终止了。但是事情却恰恰相反,朋党之争不仅没有绝迹,反而愈演愈烈。

南宋第一奸臣秦桧把持朝政,政出私门,为了党同伐异,打击政敌,秦桧不仅网罗大批党羽为其煽阴风,而且心很手毒,网织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这些事比起南宋的党争'庆元党禁'来说,根本就不叫事。

'庆元党禁'的双方是宗室赵汝愚和外威执政韩侂冑。韩侂冑因拥立宁宗有功,加之又是外威,所以能'出入宫掖,居中用事'。韩侂胄的权力越来越大,与时任宰相的宗室赵汝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了搬倒赵汝愚,韩侂胄大肆培植亲信,拉帮结派。

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赵汝愚担任宰相刚刚半年,就被韩侂胄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山为由,远贬他乡,从此韩侂胄控制朝政达14年之久。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庆元二年(1196年)赵汝愚死,朝野上下一致哀悼,同时对韩侂胄一伙极为不满。为了消除朝中的反对势力,韩侂胄采取了诸多措施。为了打击赵汝愚一派,韩侂胄指使其党羽诬道学为'伪学',称伪学之党为'逆党',于庆元二年八月下令申严伪学之禁,接着又在庆历三年十二月置'伪学逆党党籍',赵汝愚、朱熹等59人被列入。凡列入党籍的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凡是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做官。其实在这些党人中,有些根本不是什么道学家,他们只不过支持赵汝愚,反对韩侂胄而已。

两宋朋党之争,如火如茶,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庆历党争、元佑党争和庆元党禁。朋党之争说穿了是两个敌对政治集团的公开较量,在斗争中,双方所采取的手段无非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从欧阳修的《朋党论》,浅析两宋的朋党之争

宋代的朋党之争,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是很大的,两大政治集团的搏斗,対封建政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宋代之弱,从内部机制上讲可以说是内讧太盛,这是历史的沉痛教训,正如北宋范纯仁所说的这样一番话,我们不妨用它来做本文的结尾。

'朋党之起,盖因趋向异同。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疑为邪党。既恶其异我,则逆耳之言难至;既喜其同我,则迎合之佞日亲,以致真伪莫知,贤愚倒置,国家之患何莫由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