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为什么难以得到承认?

 飞华个人图书馆 2019-11-24

“中国哲学”为什么难以得到承认?

中国古来并无「哲学」一词,「哲学」这一翻译自philosophy的词汇直到清末才出现。虽然一直有人主张传统思想即是「中国哲学」,但直到北京大学于1912年成立哲学系,原本研究传统思想的学者,被分配到哲学系并组成了「中国哲学门」,「中国哲学」才正式受承认。此后,传统思想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中国哲学」,持续至今。

「中国哲学」实质上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一般来说,把传统思想视为哲学似是理所当然。然而,在中国哲学这件事上,西方学界并不如此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传统经典在概念清晰、问题明确、论证严谨和理论结构完整上,看来都远不及西方哲学,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或至少是需要加入很多诠释,才足以宣称传统思想除了纯粹的信念,还包含够复杂的理性思辨,堪称哲学。这也是为什么去欧美国家的图书馆要找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必须到宗教类或文学类,而非哲学类。

但近年来,这一情况有很大转变,扭转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

在西方学界那里,「中国哲学」的研究被归属于宗教或思想史,研究宗教或思想史的学者才会接触「中国哲学」。长久以来,西方学界认为「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跟哲学不同,不算是哲学研究。也就是说,身为大异于欧洲的思想传统,「中国哲学」的哲学性迟迟没有得到承认。

然而,这一情况近年来开始有所改变,「中国哲学不算哲学」或「中国哲学对解决哲学问题没有帮助」的认知开始扭转。对此,我们不能不归功于长期在西方任教的几位学者,有意识地把中国哲学介绍给西方学界。他们不仅发表了不少重要著作,并且指导了一批优秀学生,产生学术影响力。

中国哲学的哲学价值得到普遍承认,让西方学界开始认为「中国哲学」不只是宗教信仰或文学研究的代名词,而确实蕴含了哲学上足以令人信服的理论,今年的这届世界哲学大会才得以由中国拿下主办权,并订立了一个颇具中哲意味的主题:学以成人。

在世界哲学中居一席之地

东西方学界的认知差异,反映出中国哲学一直以来面对的两难:要证明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不仅仅是宗教或思想,就必须强调自己与西方哲学的共同点。但为了证明中国哲学有其独特价值,而不能被化约为西方哲学的一部分,又必须强调自己与西方哲学的差异。

换个说法,如果中、西哲学在内容上如此类似,那么学者们可能会认为,我研究西方哲学就足够了,根本不必接触中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无法提供额外的哲学价值。如果两者在内容上如此不同,那么学者们可能会认为,「中国哲学」里根本没有哲学理论,或认为中、西哲学无法产生有意义的会通。

面对这一两难,中哲学界逐渐发展出了一种观点,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在世界哲学大会的系列访谈中,即有如此概括:

我认为应当把哲学看成文化。换言之,「哲学」是共相,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对宇宙人生之理论思考的总名。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殊相、一个例子,而不是哲学的标准。因此,「哲学」——名不应当是西方传统的特殊意义上的东西,而应当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富于包容性的普遍概念。

但是这类说法本身并没有提供理解中国哲学的具体做法,而只是诉诸特定概念来解释传统思想何以能够属于哲学,但它还是为上述两难指出一种可能应对:「哲学」是一概括性的总名,并不蕴含一套严格的判断标准,而可以承认各个文化皆有自己的哲学传统,且各哲学传统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当然,中国哲学不能仅是宣称自己具有独特价值,还必须指出这个价值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为哲学进展做出贡献,特别是针对哲学问题来提出更好的,或至少是足够完整的理论。今年的世哲的主题:学以成人,可说就是一种解答方向。

逐渐受科技所宰制的人类生活

「学以成人」作为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可有相当细致且丰富的论述,此处恐怕无法深入探讨。现代社会逐渐被科学技术所形塑甚至宰制,中国哲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想法。

科学技术的出现,原是为了提供便利,但如今它已大大左右了我们的生活样貌,甚至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舍。世界上有如此多样的历史传统,塑造出了多元文化,但科技及其相应的产品,却是高度统一、高度趋同的。所以有人认为,当今哲学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调解文化多元和科技一元之间的可能冲突。

那么,「学以成人」在这之中扮演什么角色?首先,这里所谓的「人」,是指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不同民族文化对于理想人格有不同设定,而不同设定则决定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平等视之,以它们各有自己的价值,不应被科技所形塑或宰制,这就承认了文化多元。

另一种观点是:科技进步了,人类的幸福程度却并未随之上升,反而还有下降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哲学应该主动去重新突显人生的意义,或说人类之所以存在的价值,而「学以成人」能够反映出这一点。

探讨人之所以为人

阿伽西(EvandroAgazzi,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哲学教授)曾经在访谈中指出:

在我看来,「学以成人」意味着获得一种有关人类存在及其本质的视角。……我们必须能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特别是要抓住那些「人之为人」的不可还原的特征。每一个人都必须善加珍惜、呵护、培育这些特征,才能确保自己朝向更完满和幸福的方向发展。这是哲学的重大使命与挑战,我称之为——「证明人的存在」。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积极把握人的本质并充分发挥之,才能获得完满与幸福,同时也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在阿伽西看来,这是探讨「学以成人」的主要目的,反思我们在科技社会当中,应该如何活得更好、活出意义,而不是让科技来定义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发现,所谓仁、义、礼、智等四种价值,或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能动力,在儒家性善论那里都是「我固有之」,甚至就是判断是否为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在反思发自于人内部的价值要求上,尽管我们不需全盘接受儒家的论点,但中国哲学必定能够提供相应论述与实践经验,使得我们的思考与反省更为全面。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有些持类似观点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其实并无太多研究。但也因为如此,才更代表中国哲学的哲学价值得到了西方学界承认,或至少反映了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