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诊断原则与基本方法

 勿用乐潜书斋 2019-11-24

      经络诊断不是单一的方法,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熟悉经络辨证以及其他中医辨证思维的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经络诊察手法和经络仪器探测方法。本节主要讲述经络诊断的原则、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经络诊断原则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疾病表现千变万化,因此诊断疾病也不能简单行事,需诊法合参,才能明辨病机。就经络诊断而言,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诊法合参,望诊触诊为先

      经络诊断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亦讲究诊法合参。从不同的角度搜集临床资料、诊察病情。早在《周礼·天官》中就有。“以五气(闻诊)、五声(闻诊)、五色(望诊)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切诊)”。(难经·六十一难》指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他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经络诊断同样强调“审、切、循、扪、按”。诸法合用。由于经络诊断重在对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部位的诊察,因此,四诊之中闻诊不属于距络诊察,而望诊、触诊尤为重要,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言“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问诊同样不可偏废,《素问·徵四失论》言:“诊病不问其时,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指出对疾病诊断不能轻视问诊,经络诊察要和问诊、切脉、望舌等结合起来。

      (二)察辨结合,经络脏腑井重

      察,指经络诊察;辨,指分经辨证。经络沟通人体上下、脏腑内外,入内达表。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经络气血变化一定会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探査体表的变化可以辅助诊断内脏疾病。另外,当外邪侵人人体,经气失常,不能发挥卫外作用时,病邪也会通过经络传入脏腑。经脉、经别、经筋、络脉均有特定的循行,除经别外还有特定的病候。在临床上既要通过认真诊察经络穴位的异常变化判断疾病所在,又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联系脏腑、特点病候分经辨证。如《素闻·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灵枢·经脉》篇:”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因此,经络诊察需与经络辨证相辅结合,辨经络应与辨脏腑相结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治。

      (三)审经定性,整体局部结合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属性,经络诊断不仅要辨经脉的归属,还要确定疾病的性质。如:经络循行处色赤多属热证;青紫多属寒证;凹陷多属虚证;结节肿块多属实证。由于疾病复杂多变,征候表现有真有假,因此临床收集资料,诊察病情应全面细致,辨证时需综合局部整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彼此衔接沟通。《灵枢·海论》篇指出: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人体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官窍、体表与体表,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局部和整体是相互联系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因此,经络诊断不仅要重点关注病变局部的经络变化,还要注意观察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二、经络诊断基本方法

      经络诊断的常用基本诊断方法包括经络望诊、经络触诊、经络问诊和经络仪器诊断

      (一)经络望诊

      经络望诊是通过观察经络或腧穴的色泽、脉络的浮沉等,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灵枢·经脉》篇言“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同时,可通过综合分析经络系统的变化,以确定哪些经脉发生异常而利于更好地进行诊治,如《灵枢·厥病》篇有“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指出了由于经络的作用,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变,可以通过观察面部的色泽而表现出来。《灵柩·经脉》篇又云:“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黑、有青者,有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说明了经脉的分布特点和局部的色泽在经络望诊中的重要性。如舌部红赤往往是由于心火上炎所致;两眼红赤则是因肝火升腾引起。这些都是运用经络与内脏的特殊联系而进行的望色诊断。

      《灵枢·经脉》篇还记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阳行谴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茶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临床可见到一些患者的皮肤上沿着经络线的循行出现斑疹,甚至可出现一经串联他经的现象,临床可根据斑疹的色泽、出现的部位来判断出现病变的经络脏腑。

      (二)经络问诊

      经络问诊指详细询问患者主要症状的部位以及疼痛、麻木、寒热和感觉异常等性质、先病与后病等情况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以便有目的的地进行进一步诊察。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林······皮肤著者死”。例如,患者主诉头痛,则必须问清楚头痛的部位是在前额、颞侧、枕部还是头顶,这些部位分别归属于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和足厥阴等经脉。此外,当脏腑组织发生病变时,也可能在相关联的经脉上出现疼痛、厥冷、发热等症状。如痛经、月经不调患者,可能在下肢内侧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上出现疼痛;心脏病患者可能在前臂内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上出现酸胀、麻木或疼痛。

      (三)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指切按、循压体表经络或腧穴,或通过切候全身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了解经络的充盈、虚实情况或循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以了解经络循行部位上有无结节、条索样物质、有无疼痛,有无畸形、陷下等以判定经络虚实或按压体表局部和腧穴,特别是经脉的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五输穴等特定穴,了解其反应变化,如喜按、拒按,按压时产生舒适感、疼痛感、麻木感等以判定经络之虚实。如《灵枢·周痹》篇'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切压经络循行部位,常可重点切按人迎、寸口、颊车、足背跗阳等部位,据其经络的变动以测知经络的虚实。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又如《灵枢·五色》篇言:”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在外。”《灵枢·五色》篇指出:”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四)经络仪器诊断

      经络仪器诊断是指借助现代仪器手段,对经络穴位皮肤电阻、光学、热学、力学特性失衡现象等进行测定,以判定经络穴位的功能状态。诊断仪器的出现,为经络穴位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先进手段。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就开始对经穴电阻进行了测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经络腧穴的研究越来越客观化,不再局限于视、触、循、切等方法,经络穴位诊断的研究在光、电、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基于经络电、热学特性的经络穴位诊断仪已推广应用于临床。经络的诊断和研究已从对主观感觉经验的描述逐步转入到客观的实验记录,在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此外,知热感度测定法也是测知经络脏腑虚实的一种方法。1953年,日本针灸医师赤羽幸兵卫首先发现:在经络脏腑有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和背部俞穴对温热刺激的敏感程度也发生改变,表现为左右失去平衡。因此,可用热源(特定的线香等)刺激两侧十一井穴或背俞穴,观察其对温热的敏感度,并比较左右两侧的数值差异,从而分析各经的虚实和左右不平衡现象,以作为诊断和选穴的参考。

      三、经络诊断临床运用的注意事项

      经络诊断是中医其他诊断方法的辅助和补充。在临床运用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免误诊误治,而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与患者做好沟通  诊断前向患者简要介绍经络诊断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让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者自身也要秉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心无旁骛专心一意。

      2、注意检查室内光线  因为经络诊断中,通过望诊往往能发现重要的病理表现,而为诊断提供依据。所以检查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切忌在昏暗的光线下检查,而遗漏重要的线索。                                                                                                                                                                                                                                                                            3、详细询问病史     经络诊断时,会用手按压穴位,若用力过大,会产生较大的刺激反应,故在施术检查穴位之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其晕针史、孕育史。从而避免检查用力过度而产生晕针现象,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发生。

      4、取穴需准确   通过患者对循按穴位的反应来判断病候是经络诊断的重要内容。取穴的准确与否关系到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在检查之前,要认真定穴,然后进行按压、循触检查。若穴位局部有异常(有红肿、创伤、瘢痕、溃疡等),对穴位循按的反应可能是不正常的,应选其他有关穴位进行检查,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5、循按需施力   均匀循按经脉穴位时,医者要施力均匀、轻重适当,左右对比,反复审察。以免用力不当,轻重无度,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6、以经络诊断为主,配合中西医辅助检查    为了保证诊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一般在经络诊断结束之后,要结合中医其他诊断方法或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进行辅助检査,从而验证经络诊断的符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