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家说藏 | 吴昌硕艾绿印章

 lj0279 2019-11-24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福建古玩商手里拾得一枚黑色印章,边款有寒汀、缶翁字样,觉得是一枚重要印章而珍藏。因手边事繁,一时没顾及研习。

近来,偶置书桌,一束阳光不偏不倚正打在印章上,章料竟透出墨绿色,好奇之下,查阅各种资料,细品慢啜实物,顿觉惊叹不已。

这是一枚1927年吴昌硕刻赠江寒汀的艾绿印章。

图1

艾绿传奇

艾绿,是寿山田坑石中一个极其稀罕的品种。凡全面介绍寿山石的书籍,几乎在首页就有“寿山第一名石——艾绿”。南宋福建晋江名人梁克家认为,在各色寿山石中“唯艾绿者难得”。明朝著名文人谢在杭品评艾绿为寿山石第一。然而自清初以来,艾绿几乎绝迹,再未光临于世。之后,推出田黄,取代艾绿成了天下名品。

图2

图3

吴昌硕刻的这枚艾绿印章(图1),高3.5厘米,印面为3.7×3.8厘米,重132克,用手抚摸,石细如婴肤,有一种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觉,不火,不躁,温润细腻,端庄秀丽。

《收藏》2015.12期登载南京吴荣清撰写的“ 王一亭艾叶绿印章”(图2),该艾绿章,高4厘米,印面2×2.8厘米,重69.7克,尺寸、重量均似从吴昌硕章料上切下2厘米厚的一块,再横置修切而成。原章料切痕清晰(图3),吴昌硕没打磨切痕,即以其原貌原态就刻章了。至于质地色彩等特点,吴荣清这样描述:“印章外呈墨绿色,质细腻,呈半透明,莹光内敛。章料表面有由石里分泌出的白绒斑,肌体之中含银色金属沙点,如夜空繁星闪烁,甚是动人。用手电照边缘处,色彩呈现绿中含黄,黄中有绿,夹杂着粒粒小绿晶,内有裂格。这种半通透状和翠绿之色让人顿生醉意。(图4)” 这与吴昌硕章打灯观察肌里(图5),结合(图1)细览外皮与光感,两者几乎一致,可以说王一亭艾绿印章与吴昌硕艾绿印章,基本就是姊妹篇、胞兄弟。怎么会如此巧合呢?这就得从吴昌硕与王一亭的关系说起。

图4

图5

王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清未民初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坚持不就伪职,表现出高贵的劲风亮节。1938年病逝,蒋介石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 。

1912年,年近70岁的吴昌硕离开苏州,正式定居上海。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大力推介吴昌硕,使其名声大振。1914年,王一亭为吴昌硕在上海六三园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展,为海上画派树立起一位艺术界领袖。自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王一亭与之相从甚密,结为至交,其后期书画创作深受吴昌硕金石风格影响。吴昌硕曾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在王一亭迁居梓园后,吴昌硕还特地为其门额上题写了“梓园”二字。在“照相”还未在中国普及的上世纪20年代初,他俩就留下难得的合影(图6),如此情谊,一块艾绿“割爱”而分,正当情理之中。

图6

艾绿石材,已经绝迹,世所罕见,然艾绿印章时有发现。陈炯标著《寿山石·名品名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北京第1版),登载了一枚艾绿方章(图7),描述:“这枚艾绿方章,清初杨璇制纽。颜色外表似黑,谛视之则为深绿,如翡翠的墨绿而更娇艳,光彩夺目。在五十倍放大镜下观察,矿物组织结构与橘皮红田、黄田相同。”

南京博物院2006年12月接收到著名画家傅抱石子女及亲属无偿捐献傅抱石印章71方,其中一方“往往醉后”印章,为艾绿印章(图8),也如王一亭艾绿章一样为片状长方形,足见对稀罕印材的珍惜与随材而用的局限。此章边款“丁亥三月,抱石自用” 刻于1941年,1947年3月又磨去重刻,也是他唯一刻有“自用”二字的印章,以示喜爱而珍藏。此章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用到60年代,多钤盖在其精品画作上。

近几年的国内拍卖市场上,出现了黄士陵、童大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的艾绿印章。上海某拍卖会上拍出的一方高翔款艾绿印章,估价高达百万元,可见艾绿材质印章的珍稀。

图7

图8

巨匠交谊

中国艺术史上,近现代海派画家分为三类,分别是:吴昌硕为主的新海派;吴湖帆为主兼具文人画与院体画的流派;以中国画为主但在其某些方面受外来影响的新传统画家江寒汀、唐云、张大壮、陆抑非,史称“海上花鸟四大名旦”。

吴昌硕这枚艾绿章,把海派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联系起来,对研究上世纪20至30年代海派人际往来及艺术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我们先来简介一下艾绿章所涉两个人物的生平。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 代表,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未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图9

江寒汀(1903年—1963年2月6日),名上渔,又名荻、庚元,笔名江鸿、石溪,字寒汀,号寒汀居士,画室称获舫。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曾任上海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196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红梅图》。海上著名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江寒汀的弟子众多,且多有成绩,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擅长花鸟画,尤以描绘各类禽鸟著称于世,张大壮曾赞誉:“寒汀笔下鸟,天下到处飞”。

吴昌硕艾绿章的边款(图9)这样记述:“寒汀唔兄雅正,时在丁卯秋月,莅适古稀,缶翁占於西冷。” 丁卯年,即1927年,这时吴昌硕已84岁,而江寒汀只24岁,文人间除自已的关门弟子外,不论老少皆可尊称兄,故而吴老称江少为“寒汀吾兄”就是对后进的关爱与鼓励。江寒汀16岁定居上海,广求名师,广交朋友,此时己小有名气,28岁以后开始卖画为生。吴昌硕鼓励前途看好的后生,实际上也是在培养海派的继承人。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他对江寒汀的提携与鼓励。

丁卯疑云

丁卯年,84岁的吴昌硕已是风烛残年,他在“秋月”为江寒汀刻完这枚印章不久,于是年11月29日“初冬”与世长辞。

图10

图11

吴昌硕是清未民初著名的篆刻大家,其开创的“吴派”篆刻风格亨誉国内外,甚至到了晚年,还有外国人来请吴昌硕篆刻作品。然而有人发现吴昌硕晚年的一些作品同之前风格有些不同,因此怀疑是否找人代刀篆刻。关于吴昌硕晚年篆刻请人代刀的问题,旅日学者邹涛在《札记六则》(《西冷印社》2004年第3期)中有较为详细的剖析。在“静胜轩”( 图10)、“天籁阁藏”( 图11) 两方白文印的边款中,吴昌硕明确注明是自已篆稿,令二儿子吴藏龛镌刻后,自已再修饰而成。吴昌硕五十岁以后曾患类风湿而导致臂痛,请人代刀也是迫不得已,但能在边款中予以说明,足可见吴昌硕为人、为艺之坦诚。

在《札记六则》中所举两枚代刀印章,均在丙寅年(1926年),吴昌硕时年83岁。丁卯年(1927年),84岁的吴昌硕更加老迈衰弱,行将就木,这枚刻赠江寒汀的艾绿印章,会是请人代刀的吗?难免让人疑云重重。

图12

图13

吴昌硕在“成德堂珍藏”印章的边款中自述“缶翁刻竟,臂痛欲裂,丁卯三月年八十四”(图12),丁卯四月又为听松先生治印(图13),丁卯秋月又为江寒汀刻章,在边款中皆没有让人代刀的记述,仍然在“臂痛欲裂”中坚韧完胜,应该可信。

图14

图15

这枚艾绿章的印面(图14),满布一个个小圆坑,让人很迷惑。参看吴昌硕印章“长乐”(图15),乐字的上半部明显有四个圈,显然是把繁体乐字左右两边类“幺”的半封闭空间以四个圆点潇洒地刻画出来。江寒汀的“寒”字,宝盖头下那三横两竖构成了九个“网状”式空间,吴昌硕用冲刀加旋一旋的刀法刻出九个圆点,加之“网状”下的四点,“寒”字在弧形盖下几乎全成了圆坑点。再参看吴昌硕印章“缶道人”( 图16)把缶字中间的“十”刻成一个圆圈加上下两根细尾巴。汀字的“丁” 在吴昌硕刀下也很自然地成了一个圆圈连个小尾巴。印面满布圆坑的这种粗放、率性、怪异,完全是吴昌硕几乎独有的风格与韵味。

图16

图17

图18

吴昌硕流传至今篆刻作品约有两千件印,其中有一类怪异生僻的印章,如(图17)(图18),如果不知其背景,真难倒不少人。吴昌硕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广采博取,气势峥嵘。他熟稔那些出于闾夫鄙隶之手的古代金石、砖瓦、陶文、两汉封泥,它们文字古拙、气格壮伟、意味淳厚,这对性格似野鹤般疏阔,自谦为来自田间一耕夫的吴昌硕而言,算是寻找到了心、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契合点。吴昌硕利用这些最质朴、最自然、最本真的艺术元素,使印文的线条产生虚实、轻重、粗细、正欹乃至古苍中见朦胧等多个层次的奇幻变化。这种斑驳溟蒙、浑朴高古的气质和美感,为千年印坛前所未见。吴昌硕运用刻凿、敲击、摩擦等不拘一格的手法,使作品破而不碎、粗而不陋,最终开创出一种不衫不履、雄浑高古的印风,评论家把这一类风格称之为“道在瓦甓——鸿蒙之境”。“道在瓦甓”乃庄子语,意即宇庙、哲理、规律,乃至于美,都蕴含在瓦片、墙壁之中。这枚白文艾绿章(图19),也让许多人如坠五里雾中,虽然每一笔画不定都识别仔细,但印文“江寒汀印”仍依稀可以确定,也是一枚“鸿蒙之境”艺术风格的罕见珍品。

图19

图20

图21

再从“痕迹学”的角度审视一下印面,边栏及字中凸起部分,皆有许多深浅宽窄不一的划痕(图20)(图21),这是运刀过程中控制不住,刀锋冲出边拦或凸起的线条所致。这与吴昌硕中年制印如(图22)那般干净利落、刀行刀停、刀快刀慢、刀轻刀重,得心应手的“风、行、止、住”,迥然有异。显然与“丁卯臂痛欲裂”相关,他已无法控刀自如、力不从心。从这看来,这枚赠江寒汀的艾绿印章,从边款到印文都是吴昌硕一刀一刀忍着巨痛呕心沥血而刻。

图22

此章刻成后不久,这位彪炳千秋的艺术大家就溘然离世,几近封刀之作。这枚印材、篆刻人、受印人堪称“三绝”的艾绿章,就成了上一代海派领军主帅给下一代海派代表人物“交棒”的标志!它那独特的溟朦、古朴、磅礴的气势;它那将冲刀的猛利、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天成巧合,都为篆刻艺术带来新的思路与气韵,也给我们带来震撼人心的美的冲击与亨受。

本文刊于《藏天下》2019年第6期

藏天下杂志

责编 袁泽友

实习美编 韩 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