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秦岭之尖 2020-02-07

明代私印较之宋元之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可以说进入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期。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文人学士的参与创作、各类汉印的出土,以及对元朱文印的继承,逐渐摆脱了隋唐以来篆刻艺术状态的低迷,提高了作品格调,开创了篆刻艺术的第二个辉煌灿烂时期。明代的主要篆刻代表有: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人。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一、吴让之

吴让之,名延几飚(biao),字熙,号攘之,亦署让之,晚号方竹丈人、让翁、晚学居士等。江苏仪征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享年72岁。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吴让之师包世臣,为邓石如再传弟子,才华横溢。其书法四体皆精,同时擅长花卉,功力深厚,风韵绝俗;又能镌刻碑版,善金石考证。他早年从包世臣学书,为包氏入世弟子,所作篆书,得邓石如法,较邓石如更为婀娜秀丽,笔意舒展,流畅优美,给人以一种清新怡润而有书卷气弥漫之感。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吴让之的篆刻初学汉印,后见邓石如之作,极为倾倒,便皈依完白。吴让之推崇'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观点,推陈出新。他将篆书的笔致、意态在印章中充分展现,故其治印运刀如笔,舒畅得体,虚实相生,流转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为印坛树一新面目。后人学印多从吴让之着手,如吴昌硕、黄木甫等大家都受到其深刻影响。

吴让之一生治印以万计,但因年代久长,至今仅存者已然不多,现有西泠印社集结出版的《吴让之印谱》。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吴让之治印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复归平正 巧妙其中

吴让之由于初学汉印,后学邓石如,故其白文印章结体较为平稳结实,沉着劲健,常常横画略粗于竖画并加之笔意,故并不呆实平板。其朱文印多为小篆,结体强调上紧下疏,章法自然,不强作异态,故平稳的印面中巧妙地安排了虚实关系。加之他在笔法上能以书入印,以刀法再现书法,故印面显得异常生动灵巧,神采飞扬。如朱文印'观海者难为水'一印,印面六字平分,字画多者密,少者疏,任其自然,结构平衡妥帖,字与字之间在对称之中有均匀之美,匀称之内有变化之趣。其笔画有'让头舒足'之意,更显笔意浓厚;又如'砚山'一印,加边栏印,加边栏,结体字法看似平整老实,但笔画粗细自然,印面浑穆稳健,渊雅凝练、豪迈之气溢于纸上。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二、以书入印 刀笔相融

吴让之将邓石如'以书入印'之理,在印章中充分发挥,拓展出新意境,这便是他在篆刻艺术上的一大成就。吴氏在用刀上强调表现用笔的笔致意态,无论是落刀、运刀还是收笔都讲究传达笔意,轻重、疾徐、提按,追求笔意墨趣,他运刀爽利,淋漓尽致地表现线条的质感,因此全印刀中有笔,笔中有刀,刀笔相融。如'实事求是'一印,在落笔、收笔、长短、粗细中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刀笔结合完美。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三)运刀自如 中侧并用

吴让之用刀十分灵活,以冲刀为主,刀刃锐利,披削取势。有的以中锋为主,而有的则以侧锋为主。中锋刻较为深直,而侧锋刻则刀痕较浅,但线条都较为浑厚。其所刻笔画,干净利落,笔意遒劲,有痛快潇洒之感。如'熙载之印'一印,是用双刀切削而成,但双刀每一边下刀时,则多侧锋,两刀合成,更显得浑朴厚重,又如'盖平姚氏秘笈之印'则用锐刀锋刃直冲,中侧锋并用,线条细劲挺拔,虚实相生,即使较长的线条中间被削断,仍能形断意不断,气脉贯穿始终。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四)款作草书 酣畅流动

吴让之所做印款,多用草书,其刀法不是一般明清常用的切凿法,而是以独特的三四刃二棱刀尖,直接刻画,信手顺势,落于石上,点画笔致,生动自然,行气连贯,酣畅流动。

二、赵之谦

赵之谦,清道光九年(1829年)生于浙江绍兴县,光绪十年(1844年)在江西南昌知县任上去世。他字号很多,早年字铁三、支自、益甫、㧑叔,后别号冷君、悲庵、无闷、笑道人等,斋室名有二金蝶堂、苦兼等。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赵之谦艺术天分极高,早年对诗文很有修养,后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考证之学,在北京常与胡澍、沈树镛、魏锡曾等交游,兴趣渐浓。他在书法、篆刻、绘画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诗、书、画、印四者互为渗透,各有特点,堪称'四绝'。尤其是他能将当时所见到的出土金石文字以及训诂、考证等新成果应用于印章之中,使他在印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概括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一)广收博采 融会贯通

他早年刻印受'浙派'影响,后又取法'皖派',之后以此二派为基础,同时对汉印和六朝朱文印进行深入研究。35岁后在北京接触许多金石文字的新资料,引之入印,为后来'印外求印'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新路。如'郑斋所藏',印文效仿战国钱文;竟山所得金石'效仿秦诏版文;'沈树镛印'效仿石鼓文;'沈氏吉金乐石'则效仿汉镜铭文;'郑斋'效仿汉砖瓦文;'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则效仿《三公山碑》字等。因而后人称其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者。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二)疏密对比 隽隽厚重

赵氏在篆刻章法上比较重视疏密对比关系,使疏处更疏,密处更密,有密不通风、疏可跑马的意趣。如'长守阁'一印,法邓石如、吴让之细朱文一路,线条道劲,极富弹性,圆转流动,三字结体各有疏密,但又显得很平稳,有动而不乱、秀而不媚、稳而不死的美感。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他的白文印笔画多粗实,印面排列紧密,疏密对比则强调得更为明显,红白极为分明醒目,同时又显得厚重。如'汉学居'一印,'居'字采用简笔,笔画较少,占印面一半位置,'汉学'二字笔画繁多,各占印面四分之一位置,产生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而此空间又有边框红边与之呼应,不显孤立,因此全印精神倍增。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三)刀笔结合 互为补充

赵氏十分注重印中笔墨并生的特点。印中的笔墨是在用笔用刀上体现出来的,必须刀中有笔,笔中有刀,互为补充。反之,有笔而无刀,则会使线条臃肿,印面精神萎靡;若有刀则无笔,则会显得生硬刻板。刀笔的结合具体多表现在点画上,如'赵之谦印',其每字笔画起笔收笔处均可见其笔意,有的落笔较重,波磔明显;有的逆锋起笔,重在其后,有的三刀切成,刀锋显而易见;有的用刀较为含蓄,隐入笔中。线条收笔,有篆书笔致,有斜笔切下的,有提笔疾收的,有不甚明显的,也有稍加破损的,多有辛辣之味。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四)边款多样 树立新风

由于赵之谦受到秦汉金石碑版的启发和魏晋南北朝造像的影响,铸成了他在边款艺术上丰富多彩的新面貌。缘此,为边跋内容的拓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根据不同特点,可将赵氏边款分为四类: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1.以单刀刻成的魏体书阴文款

魏碑造像,多为刀刻而成,刀锋明显,笔意蕴藏其中。赵氏将之引入印章的边款之中,发挥了刀刻之长,使刀、笔、石结合,刀意甚浓,恰到好处。如'绩溪胡澎、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之三面阴文款。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2.阳文款

明清款作阳文者,赵氏始之,极为新鲜生动,尤其是参法《始平公造像》的'餐经养年'款,取双刀法刻成,雄阔豪放,刀笔自然,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3.以汉画像石图形入款为其创举

汉画像石图像简朴、生动、概括,引之入印,极为协调统一。如'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边款中的阳刻马戏人物图。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4.篆、隶书款

表现出了浓郁的笔意和刀意。如'大慈悲父'一印中的隶书款,字似《礼器碑》,以单、双刀结合刻制而成,笔中见刀,清静潇洒。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三、吴昌硕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缶庐、苦铁、破荷亭长等,是近代著名的艺术家,金石、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波及海外,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他少年时即对刻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以《飞鸿堂印谱》入手,后改从浙派,追摹汉印,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0岁后,在很多知名书画篆刻家和收藏家中见到许多历代钟鼎彝器、金石碑版、玺印、字画、印谱等,从而眼界大开,广收博采,融会各家之长,融石鼓、封泥、砖瓦、玺印等为一体。到晚年其印风浑朴老辣,苍润挺拔,从而使其成为一代宗师。其治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一)吸收传统 为我所用

吴昌硕的风格最终成形主要归功于其对前人广博精深的吸收,融会贯通后自成面目。

'沈均将印'一印仿效汉封泥;'安吉吴俊章'仿汉凿印;'吴俊'一印仿汉瓦当;'吴俊卿'一印仿汉玉印;'陶堂'一印仿吴让之;'仓石道人珍秘'仿汉碑额篆;'园丁'一印仿古陶器字;'二耳之听'仿古玺等。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但在其仿作之中,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风韵独具。

(二)平稳朴实 气势沉雄

吴昌硕篆刻的结体多取用石鼓文和杨沂篆体,平稳朴厚,遒劲苍老;加之章法上分朱布白壮实宽大,字形笔势常与边合,有伸展开拓之势,用刀老辣,气势磅礴,点画沉雄。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吴昌硕临石鼓文多年,以篆书入印,将通常篆书的左右对称改作左右上下略为参差,从而使印面疏朗开阔,气度宏伟。将此种篆体与印章结合,有时略参汉篆,有时略带封泥意趣,有时兼及钟鼎砖瓦汉字,因而变化无穷,但又不失其浑朴、沉雄之气度。如'缶翁'印、'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等。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三)虚实相生 巧寓其中

吴昌硕印章中的笔画多表现得粗壮厚实,但并不呆板,主要归功于其善于处理印面的虚实关系。他喜用粗线作朱文印,常人极易处理的臃肿、板滞,而他却能在章法、字法和笔法上尽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巧妙地处理行间、字间、画间的大小、疏密、松紧、断连、聚散的关系。并用不同的手法表现虚实,在印面上塑造不同的'气孔'、'气窗'之类的空白,使得印面雄健而不乏灵动之气。如朱文印'破荷亭'、白文印'无须老人'等即是。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四)钝刀硬入 残破生动

吴昌硕治印的刀法,早年受浙派影响,中年后,改用圆杆钝刀,较一般粗重,使用时,直接硬入,有欲行不行、欲留不留的'涩'味,故其印朴茂厚重。此外,他在印治中又或多或少加入'残破'的刀法,使全印产生古朴、苍茫、茂密之感。而这种'残破'的修饰刀法使他的印章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为后人所效仿。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残破手法的用刀,有刻、凿、刮、钉、敲、击等手法,其用刀的部位,或刀刃或刀角或刀背,视其地位与作用而灵活运用之,也可以是刻、击、戳、修、削、擦的综合运用,产生出一种'刀法无定'的艺术效果。吴氏大胆落刀,小心收拾,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能面面照顾,达到淳朴生动、令观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如白文印'安吉吴俊章'以及朱文印'湖州安吉县'等。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