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6)

 中医药方便 2019-11-24

  痰核(多发淋巴结肿大),痞满(胃炎,胆囊炎)案

      胡某,23岁。2013年8月7日初诊。
      主诉:多发淋巴结肿痛伴胁腹胀满半年余。
      病史:患者自己开店做生意,因为经营压力大而经常心情郁闷。半年前,发现颌下、颈部、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最大如鸡蛋黄,按之疼痛,并伴胁部及心下有塞堵胀满的感觉,非常难受,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排除了淋巴结核等病变,诊为淋巴结炎、胃炎、胆囊炎。长期服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并静脉点滴抗生素等药10余天,没有明显疗效,非常痛苦,求治。
      刻诊:淋巴结肿大疼痛( 右颈部5个,右腋下1个,腹股沟2个),因静脉点滴时加有地塞米松针而致使面部眼睑虚肿。心烦,眠可,头懵痛,时出虚汗,心下及两胁处都胀满难受,纳差,  时恶心,口苦不渴,无咽干,无恶寒发热,大便可,小便淡黄。舌淡,苔簿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多发淋巴结肿大疼痛,心烦郁闷,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纳差、时恶心,口苦,小便淡黄,脉弦,为少阳病,枢机不利,郁热结滞,气机不畅。
      头懵痛,时出虚汗,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为太阴中风证,营卫阴阳不和。
     淋巴结肿大,面部眼睑虚肿,纳差,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寸关滑尺沉,为太阴病,水饮内停。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
      病机:枢机不利,郁热水饮互结,营卫阴阳不和。
      治疗:柴胡桂枝汤加夏枯草:柴胡30g,黄芩10g,党参10g,旱半夏30克,炙甘草10g,桂枝20g,白芍20g,夏枯草30g,大枣8枚(掰开),生姜20g (切片)。因是外县人,来一趟较远,所以开7剂药。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第二天,患者来电话说,服第一剂药后干呕4次,呕吐1次,但干呕或呕吐后心里没有啥不舒服的感觉。我说,继续服药观察,再有不适可随时来电话告知。
7剂药服完,患者来诊时说,服第二剂药后就再没有干呕或呕吐的反应了。药后淋巴结逐渐变小了,疼痛也减轻了,心烦减轻了。现在仍然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特别是饭后,胃口堵得慌,比前稍有减轻。头不痛但头懵晕。睡眠好转了。二便可。舌淡,苔薄白水滑,脉弦细,寸关滑尺沉。
六经辨证:少阳太阴合病,属厥阴。
病机:枢机不利,胃气虚而郁热水饮互结。
治疗:  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加夏枯草:柴胡40g,黄芩15g,党参15g,旱半夏30g,干姜15g,黄连5g,炙甘草15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夏枯草30g,大枣8枚(掰开),生姜30g(切片)。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患者说,药后明显好转,右颈部淋巴结明显减小了,腹股沟淋巴结由蛋黄大减小为小杏核大。淋巴结肿痛程度都明显减轻了,口苦及两胁部胀满基本消失。仍然胃口(心下)部有塞堵不适感。
六经辨证:厥阴病。
病机:水热痞结于心下,气机壅滞。
治疗:半夏泻心汤合橘枳姜汤:旱半夏30g, 干姜15g,黄苓15g,党参15g,黄连5g,炙甘草15g,陈皮30g, 枳壳20g, 夏枯草30g,大枣8枚(掰开),生姜30g(切片)。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四诊:患者说,右颈部、腋下淋巴结肿痛基本消失,现在只有腹股沟处还有1个淋巴结如杏核大,还有轻度疼痛。也能吃饭了,胃口也不胀了。 上方又服7剂,痊愈。嘱患者调适情绪,按时作息不要熬夜,饮食不要过于辛辣油腻。

六经方证病机辨治思路
该案患者的辨治可谓是谨守病机,步步为营。
该案患者淋巴结肿大属于中医“瘰疬”“痰核”的范畴。由情志失调,气机不畅,久郁化热与痰浊水饮互凝结聚而致。明代医家周之干《周慎斋遗书.卷九》也说:“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
一诊患者除有多发淋巴结肿痛伴心下及两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病脉证外,还有头懵痛,出虚汗,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等脉证表现。因为脉不浮而沉,而且有淋巴结肿大,面部眼脸虚肿,纳差等太阴水饮的舌脉指证,所以辨为大阴中风证,太阴水饮内停。证属少阳太阴合病。
      主证胁腹胀满可辨为水热互结之痞,而淋巴结肿大也可视为少阳郁热与太阴水饮互结而形成的痞结,所以证候病机为枢机不利,郁热水饮互结,兼营卫阴阳不和。正与柴胡桂枝汤方证病机相合,所以一诊主用柴胡桂枝汤调和阴阳,疏导气机,和解清热,降逆祛饮除结滞。
      患者服第一剂药后出现干呕和呕吐的反应,经详细询问,并没有伴随其他异常反应,考虑为一种药后的排邪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瞑眩”反应。
      简单说一下“瞑眩”反应。
      “瞑眩”反应是指服药治病的过程中,药力奋然助正驱邪,邪气溃败,邪从窍出而眩冒等的一种好现象。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尚书.商书.说命上第十二》:“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孟子释日:“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就是说,如果病人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头眩昏乱恶心等不舒服的现象,那就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
      但是要注意,对此反应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据证详细观察,鉴别清楚哪些是真正的“瞑眩”反应,哪些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千万要谨慎对待之。
      小柴胡汤服药后的反应,在《伤寒论》第149条中就有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这就是说小柴胡汤进入机体之后,在发挥强大的外透内泄,调达上下,疏利三焦的功效时,又加上正气借助药力共同奋起而抗邪外出,就会出现一些较为剧烈的应激反应,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必蒸蒸而振”的高热、寒战现象,寒战过后,出现高热汗出,正气得胜了,病邪就随着汗出而解除了。
      条文举例是服小柴胡汤后蒸蒸而振,发热汗出的反应。而有时并不一定是发热汗出,还有服小柴胡汤后出现呕吐干呕或泄泻,但都不是很严重,并且不伴随其他异常反应,都要认真仔细观察询问是否  “瞑眩”反应。
      我在临床上应用柴胡类方剂较多,曾见过多例辨证并没有错,而初次服药后出现呕吐或泄泻反应者,但坚持服药后,这种反应就消失了,同时症状也减轻了。
      我认为有些敏感体质者用药后会出现一些“瞑眩”反应,这是药后邪正相争,正胜邪却而病向好处转化的一种征象,只要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或难受不适的感觉,就可以继续服用。
      所以,对这位患者,我就嘱继续服药观察,后来就没有这些反应了。
      二诊时,惠者服药后虽然淋巴结逐渐变小,疼痛等症状减轻了,但仍然胁腹胀满,减轻不明显,说明用方还不太精准,药物的力度还不到位。再次辨证后,辩为厥阴病。证候病机为枢机不利,郁热水饮互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
      二诊主方调整为半夏泻心汤,是因为患者心下及两胁处胀满症状减轻不明显,说明一诊辨证时没有充分顾及患者病久胃气虚的因素。胃气虚而虚寒饮热互结交阻于心下,病情会缠绵难愈。必须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温中降逆除痞散结。这样用是准确的,不仅对心下痞结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能除淋巴结肿大的饮热互结。
合小柴胡汤调和枢机,疏导少阳邪热与水饮结滞,以加强降逆除痞散结之力。合苓桂术甘汤一为加强化气利水之功以助治疗水热互结,二是可治疗水气上冲的头晕之症。因为二诊时患者有头懵晕的症状,这是有水饮上蒙清窍的病机,所以用之。这是有是证机则用是方。
      三诊疗效很好,说明主方选取较准,而胃口(心下)有塞堵不适感,也是水热痞结于心下所致的气机壅滞。为加强疗效,就仍用半夏泻心汤合橘枳姜汤治疗。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橘枳姜汤方证病机为饮阻气滞,正与患者证候病机相合,所以合用橘枳姜汤,以加强温中去饮,通气降逆之功。这也是有是证则用是方,有是病机则合是方。用经方就在于谨遵方证,谨守病机。
三诊始终都加有夏枯草一药,这是一味非常关键的清热散结消肿药。
    《本经》说夏枯草:“味苦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
明代滇南药物学家兰茂《滇南本草》中说夏枯草.....散瘰窃、周身结核。”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说夏枯草:“治瘰疬、鼠瘦、瘿瘤、肿结、乳痈。”
由这些论述可知,夏枯草清火散结消肿的功能是比较强的,对瘰疬、痰核、瘿瘤都有良好的疗效。该案加这一味药,就是有是症则用是药,也是经方药症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