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飞:很多心理困扰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25

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有一位朋友,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感觉别人在挑剔和指责自己,担心被他人孤立。那么,他所看到的就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人,他看到的是自己过去记忆中的那些挑剔和苛刻的人,或者是自己内心苛刻客体(他人)的投射,他是在与自己的“假想敌群”交互。当他担心别人会孤立自己的时候,就会回避和抗拒,也就更难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自我中心的,对这个现实世界缺乏认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会慢慢的融入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产生更为真实、客观的认识。但如果从小就受到外界的伤害,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便会回避和抗拒这个真实的世界,更多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并且会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这是心理障碍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心理困扰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危险或对立。改变的方法就是自我觉察和活在当下。首先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反应模式,知道自己的想象是什么样,也大体上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初步区分想象与现实的不同。当发现自己又被过去的经验或者自己的想象所支配的时候,就回到当下,接触外界和他人,观察与倾听,了解他人真实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以取代自己的经验和想象。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与真实的他人接触和交流,很可能还是在与自己想象出来的对方交互,这就需要更多的自我觉察。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我先进入当事人的世界,了解当事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再以当事人的方式慢慢的引导当事人回到我所在的现实世界,这样才能打破交流的障碍,对当事人产生有效的影响。而如果我不去了解当事人,只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引导,那当事人很可能会听不懂我的话和产生抗拒。这也是为什么当事人生活中的人帮不了自己的原因,他们没时间或者不愿意走进自己的世界,与自己存在交流障碍与隔阂。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不想听的原因,父母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都很宝贵,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听,宁可自己再去犯一遍相同的错误,也要和父母不一样,但依然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因为有的父母不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只是一味的说教、批评和指责,孩子听不懂,还会心生抗拒。

本文作者于飞,私人心理顾问,专业心理咨询与催眠师,综合正心疗法和关系对话心理咨询技术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