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传媒 2019-11-16 06:37:58 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在江西南昌发布《数说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巨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农”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改革实践和辉煌成就。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农业农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 农产品生产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3579.53亿元,较1952年增长245.4倍。农林牧渔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85.89%下降到2018年的54.11%;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则以年均10%以上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林牧渔产值所占总比重由1952年的14.11%上升到40.73%。经过70年的逐步发展和持续调整,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结构已经形成。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益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市场机制的带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加快发展。全国已经形成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产业带。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进日益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农产品品种及品质结构升级。2018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5%,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也达12.2万个。 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稳固。 机械化耕种水平大幅。2018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较1949年增长19.1万倍和15.8万倍;农机总动力达到10.04亿千瓦,比1949年增长1.24万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至69.1%,比1978年提高了49.44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8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较1949年增长19.1万倍和15.8万倍;农机总动力达到10.04亿千瓦,比1949年增长1.24万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至69.1%,比1978年提高了49.44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2001-2018年,温室面积从60.77万公顷增至196.37万公顷,增长了2.2倍。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截至2019年7月底,全国完成清产核资工作的村已有59.2万个;截至2018年底,超过15万个村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集体成员3亿多人,累计向农民股金分红3738.7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初显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农村农业经营模式变化,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39亿亩,较1994年增长了近60倍。 1994-2018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单位:亿亩)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农业生产托管实现服务型规模经营。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为13.84亿亩次,比上年增加52.72%。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7万个,比上年增加18.4%。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对象数为4630.17万个(户),比上年增加23.33%,其中小农户数为4194.37万户,占服务对象总数的90.5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1.1万家。截至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的家庭农场近60万家;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9.2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7.3万个。 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信息化不断深入。2018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为农业监测安上了“天眼”。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飞防、精准饲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机载北斗定位系统对收割机进行定位,为实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机收率达到95.5%提供信息化保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信息化监测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农村电商市场迅猛发展。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9399家,从业人员达1287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利润总额10090多亿元,同比增长5.3%。 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升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加之我国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9399家,从业人员达1287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利润总额10090多亿元,同比增长5.3%。 农村创新创业热潮不断涌现。2018年国家财政对农林水投入21085.59亿元,较2007年增加5.2倍。2018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780万人,比2015年增加330万人,比2017年增长5.4%,其中农民工占70%;全国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其中高素质农民超过1500万名。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双创”主体群不断壮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模壮大。截至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0亿人,较2008年增长约5倍;营业收入超过了8000亿元,较2008年增长约13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共38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10个。 注:图片来自农业农村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商务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