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沃土生金”见证五年巨变

 昵称7572731 2011-08-24
“沃土生金”见证五年巨变
 
 
本报记者 修伟 2010-11-08 www.
来源:大连日报
    瑟瑟秋风挡不住农民丰收的喜悦,虽然今年全市农业生产遭遇了一定灾害影响,但记者从权威部门得到的消息显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截至9月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407.4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143元,同比增长11.4%。
    放眼农村各地,所见所闻令人欣慰——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近5年期间,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为即将结束的“十一五”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为即将开始的“十二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当重要的历史节点到来之际,人们总要对曾经的历程作出总结和梳理,以利于更好地面对未来。随手翻阅旧报,记者看到2006年8月,由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及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在我市开幕。适值“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市农业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那次论坛出席专家级别之高,发表意见内容之广,专家建言层次之深,都是历年少见的。5年后的今天,重温这些专家的意见,结合5年来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记者发现:当年许多专家为大连新农村建设所勾画的美景在“十一五”期间正在成为现实,而作为重要的手段,大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推进全域城市化,通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让沃土生金,让农民受益。
    产业:五大优势迅猛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大连从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出发,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战略性的调整,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这就改变了历史上大连农业以粮食为主的产业结构,符合中央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适当减少粮食生产,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的战略。”
    ——摘自2006年大连新农村高层论坛杨雍哲(时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理事长)发言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此时的大连早已经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扛在肩上,并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杨雍哲的看法客观地评价了大连当时的农业产业特色,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大连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立足区位及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这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5年间,全市畜牧业开展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畜牧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渔业大力推行水产品健康养殖,“六个百万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截至今年,全市滩涂贝类增养殖面积、海参底播增殖面积和港池养殖面积、魁蚶底播养殖面积分别发展到100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面积发展到110万亩,陆地工厂化养殖面积发展到115万平方米,水产品精深加工产量达到105万吨;水果业搞好优化调整和提质增效,果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创建标准化果园面积140万亩,占果树面积的54.7%,大樱桃发展到37万亩、蓝莓发展到2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5%;蔬菜业设施建设水平逐年提高,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新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总面积达到75万亩;花卉业生产异军突起,已跻身于全国十大花卉强市行列。全市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值达到49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
    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健全包括农业科教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在内的农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910项,培训农民260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14.5万人;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总数达到656家,新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500家,带动农户20万户;制定和推广国家农业标准391项,农业标准适用率达到95%,农业“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总数可达936个,其产量占农产品总产量比重达到18.7%,新建农产品出口基地163个,“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出口额实现99亿元;农产品进入市场越发畅通,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每个乡镇都建成一处标准化农贸市场。

    经济: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树立‘三农’新的时代观念。农业已经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农耕作业,而是打通一、二、三产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兼有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附加值潜力很高的基础产业。农民也不再是愚昧落后从事单纯体力的简单劳动力,而是通过培训和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实践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城乡现代化的人力、人才资源。农村不再是肮脏、不文明习俗集中的艰苦生活场所,而是通过建设与改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居民向往的新文明、新习惯的社会和谐的宜居环境。”
    ——摘自2006年大连新农村高层论坛洪绂曾(时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发言
    这5年来,大连“三农”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早已脱离了传统农业、农村、农民的概念。新的“三农”因素相互整合、促进,转而形成了一种颇具活力、整体向上的经济发展趋势,带动整个曾经所谓的“涉农地区”和“涉农产业”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农村改革的扎实推进,以及所带来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5年间,全市新建各类重点小型水源工程6096项,新增调蓄水能力2873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43万亩,解决了56.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绿色屏障、绿色通道、封山育林、生态林建设等林业生态绿化工程,完成荒山栽植树木4.88亿株,建成生态文明村56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5%,比2005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比2005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0万户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320处,太阳能热水器面积达到64525平方米。全市新建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比计划提前1年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工程,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屯屯通油路”工程,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便捷、快速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
    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全市农村改革也在扎实推进。据介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3.4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10.5%;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基本结束,完成林地确权500万亩;北三市及长海县农业融资平台已经建成,新设立5家村镇银行,25家小额贷款公司;村民评议村委会工作覆盖面达到100%,评定村干部报酬覆盖面达85%以上。
    当传统的“三农”格局被打破,转而注入了新的活力,曾经以“农业唱主角”的县域地区“三个产业协调发展”,逐渐成为“聚金之地”。各县域地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县域工业实力,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途径,应依靠科技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施以工支农举措。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扩大规模经营收入,还能拓展农民兼业收入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后续收入的来源,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农收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将来大连市农业的定位应该朝着都市农业这一方向发展,工厂设在大连,生产可以在周边地区进行,以大连都市农业带动周边农业的发展。”
    ——摘自2006大连新农村高层论坛卢良恕(时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院士)发言
    作为当时参加论坛所有专家中最为知名的一位,卢良恕院士准确地预测出了几年后大连农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所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变化。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坚持“多予、不取、放活”方针,积极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本地财政投入“三农”资金累计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22.3%。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突破12000元,比2005年增长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7∶1,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6年,我市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完成了44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525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村屯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工程。2008年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启动26个新社区、15个新农庄建设试点。今年,全市实施以“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气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六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现代农业建设开始转向目标更为明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我市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每年组织258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296个低收入村,帮扶资金8300万元,市财力投资1.62亿,对46个低收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移民搬迁3886户,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村初中和乡镇小学已经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过去这5年,在大连的农业领域,先后经历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洗礼,全域城市化的推助,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成型等诸多大事、好事。从5年来的历程可以看出,这条轨迹与当初农业专家们对大连的建议是“不谋而合”的,这既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领全局取得的决策上的胜利,也是全市农民和干部不懈努力的结果——让农村和谐,让农业发展,让农民增富,让沃土生金!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预计达到625万头、牛羊饲养量预计达到190万头(只)、家禽饲养量1.85亿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8.5%、8.4%和36.0%,年递增分别为1.6%、1.6%和6.3%;肉蛋奶产量预计达到106万吨,比2005年增长26.2%,年递增4.8%。
    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预计达到246万吨,比2005年增长12%,年递增2%。
    2010年,全市水果产量预计达到145万吨,比2005年增长47.8%,年递增8.1%。
    2010年,全市蔬菜产量预计达到260万吨,比2005年增长8.4%,年递增1.6%。
    2010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63万亩,比2005年增加3.97万亩,年递增13.2%。
    “十一五”期间
    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7个涉农区市县(按照传统区划为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生产总值预计达26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年递增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43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递增29%。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预计达到620亿元,比2005年增长80%,年递增12.4%。
    “十一五”期间,全市7个涉农区市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763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4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