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济青!这是400年前山东最发达的两城!

 踏石留印2012 2019-11-25

济南,以济水之南而得名。汉文帝时置济南国,景帝易国为郡。唐朝称齐州,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齐州为济南府。明清两朝皆为济南府。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济南府成为山东省省会,直到今天。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北接烟台市,西接潍坊市,西南接日照市,东濒黄海,和韩国隔海相望。唐宋时期,青岛地区成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元朝时这里开凿了我国唯一的海运河。明清两朝,青岛地区又是重要的海防要塞。如今,青岛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城市、经济中心。

现在人们提到山东,总少不了一番对济青“双子星”的议论与评价。然而,400年前,山东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既不是一直以来的政治中心济南,也不是现今GDP稳居榜首的青岛,而是:济宁和临清。

发迹于运河

明代开始,原来从不属于同一个省的山东各地,被捏合成一个省,并不显赫的济南,作为纯粹的政治中心,被推上历史舞台,但是,山东地理单元的复杂性决定了政治、经济中心不可能一体化。

明代山东布政使司分为六大府: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莱州府,登州府,青州府。同时还管理着辽东都司。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歙志》的记载:

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为两京、江、浙、闵、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

济宁州属于兖州府的散州(县级别),临清州则是属于东昌府的散州,那这两个县级的城市怎么会如此繁华?

这是因为,封建时代基本不存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心,除了景德镇等极少数情况外,绝大多数的非农业性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都是由于交通优势而产生的,而古代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水运(现代则是铁路),临清和济宁的发迹,便是因为运河。

因为海禁,靠海的胶东地区暂时沉默。海上运输关闭、内河漕运兴盛,因大运河南北漕运之利,山东西部迎来了辉煌,这里形成了“运河经济带”,从GDP贡献来说,当时德州、临清、聊城、东平、济宁都超过了省会。

临清:昙花一现的枢纽中心

临清,明清时期山东西部最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最大的税收中心,号称“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单就经济地位,堪比江浙的扬州、苏州、杭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临清钞关年税收额达83000余两白银,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事实上,临清建城算不上很早,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才建城,因会通河的开通,临清成为南北水陆要冲,漕舟必经之地,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著名大都市,是运河航道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是经济繁盛、商埠云集、船只汇集的大码头。

明朝有文献对临清如此记载:

临清为南北都会,萃四方货物,率非其地所出,岁贡诸方物,往往购觅旁郡。东南纫绮,西安北裘褐,皆萃于此。临清为四方辐辏之区,地产麦敷用,犹取资于商贩……

在明朝后期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曾对他的回忆录《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写下过一段对临清的感受和评价,“临清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因而经常有大量旅客经过这里。”

利玛窦并不是头一个在著作中赞美临清商业繁华的“老外”。在此之前约300年,他的一位意大利前辈同胞,自称得到元大汗忽必烈宠信的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里绘声绘色地写到:

“沿途见有环墙之之城村甚众,皆隶属大汗,其中商业茂盛,为大汗征赋税,其额甚巨大,此强格里城(指临清)中央夹有一宽而深的河流经过,河上运输有丝、香料及其他,巨贾货物不少。”

1793年英国访华团离京,沿运河南下,随行画师笔下的临清运河景象

元代会通河畅通之时,临清的商贸颇具规模和生气,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临清本地城市居民达6万,加上四方商人数倍于此,临清城市常住人口超过数十万,要知道当时江西九江城人口2万都不到,当时临清的这个城市人口规模超过现在临清城的两倍。

只不过到明末多年战争,农民战争加上满清入寇,中原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漕运不兴,临清迅速衰落,后来,海运成为主流,会通河的废弃,使这座城市的繁华,变成了昙花一现。

济宁:借运河东风,成一方都会

“(济宁州)洸、泗二水萦抱, 东北疃里诸山盘绕, 西南地形高亢, 关津险阻”、“亢父之险, 车不得方轨, 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 千人不得过也”, 济宁地控徐、邳津要, 扼宋、卫咽喉, 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

但济宁真正的发展,是从元代开挖济州河开始的。元十八年(1281), 从济州向北至安山的济州河开通,长150 里。处于济州河南端的济宁,便开始复苏。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又从韩仲晖、边源、张孔孙等人言, 下令开凿了从安山到临清的会通河。会通河开通后,从济宁可以直达京师,济宁更成了南控徐、沛, 北接汶、泗的交通要地。

大运河开通之后,济宁作为运河城市,经济在漕运带动下得到了全面地发展。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中央政府仰食东南。由于政权中心对南方漕粮的依赖,漕运给济宁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并维持了长达几百年的繁荣。

元代全国共有185路,在元末商税额超过一万锭银子的只有七路,其中济宁路的商税额为12403 余锭,居全国第四位,济宁作为该路治所所在地,其工商业发展的规模可见一斑。

济宁作为明朝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七个对外商埠之一,同样,它的繁荣也和运河息息相关,明朝前期重建运河,京杭运河纵贯市境并流经市区,济宁一度成为咽喉要地,它是山东南部的漕运码头,也是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其规模为江北最大。

凭借运河的东风,济宁成为一方都会,经济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城市也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海运兴盛,而陆上运输也渐渐被铁路取代,运河在国家运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也使得古代沿运河而兴旺发达的城镇大量衰落,一直到后来,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济宁周边的城镇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济宁的地位自然也就变弱了。

济南青岛如何崛起的?

而要说起明朝时期的济南,也可称之为是雄城一座,与临清和济宁相比虽有差距,但经济上也相当发达,金代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这给济南带来的极大的财力,也为其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济南在封建社会晚期的繁荣,是建立在明清两代海禁政策之下的,当时山东半岛沿海区域的港口优势,尚未得到彰显。而近代以来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和威海的先后兴起,则深刻改变了山东的经济格局。

清末,青岛才成为一个城市,1899年10月12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令将在德租借地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当月,中国划界委员于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政府高价收购并拆除原来的中国村落,斥巨资按照其城市规划新建了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1860年至1872年前,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八次来华考察。他指出了胶州湾作为山东出海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广阔发展前景,建议德国占领胶州湾。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更是蠢蠢欲动,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胶州湾。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以“小青岛”之名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更为熟悉海洋的英国人也没有忽略胶东半岛的优越性。1898年,英国强租了威海卫,直到1930年才被民国政府收回,这30多年里,这个军港渔村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山东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与发展推动了这里现代化交通建设的步伐。1904年由德国主持修建的胶济铁路全线开通,这是山东第一条铁路。1912年,随着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位于交错点的济南成为了山东的铁路枢纽。

济南是内陆重镇、山东省会,青岛是沿海工业城市,还当过12年的民国“直辖市”,当时两城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且经济在全省前两位无疑。

1939年出版的都市地理丛书,入选的十大都市中,山东占了两个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市的经济势头越来越猛,其多元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越来越强。

作为海权时代开放发展起来的新秀,青岛在沿海铁路和航空方面交通枢纽地位将愈发彰显,而凭借其在制造业、旅游业等方面优势和高新产业的布局,发展势头强劲,GDP总量多年来省内第一,稳居山东经济“龙头”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