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思明居士 2019-11-25

东晋自建立以来,在一百多年的国祚中,一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兴兵叛乱之事,其中权臣谋逆之举更是发生了许多次。而结合做出谋逆之事的权臣出身,很明显地便能发现这些权臣叛乱,与东晋门阀政治的不同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联。东晋王朝的前中后期,也基本接近于门阀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东晋王朝内部几次较为大规模的谋逆造反之事看,权臣起兵谋逆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乃至东晋王朝的兴衰之间,呈现互相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一、门阀政治确立鼎盛期的“王敦之乱”

东晋建立之初的“王与马,共天下”,众所周知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开端,而琅琊王氏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一个镇中枢一个据方镇,给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开端。不过,古代王朝的延续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的皇权,当然不能坐看门阀成为江左政权的主导,因此晋元帝司马睿便展开一系列举措,想要把东晋政权重新确立成皇权政治,这也就是王敦这个东晋门阀政治开端确立者起兵建康的原因。

司马睿在重用刘傀、刁协和戴渊等人,排斥中枢王导还想谋算外部豫州等方镇军事,一副信誓旦旦想要重振皇权的态势,这引起了包括王敦和各大士族在内的强烈不满。王敦属下中,在王敦起兵时的重要部将江东本土门阀子弟吴兴沈氏的沈充,以及王敦攻打建康时,同样是江东士族子弟的义兴周氏周札替王敦打开建康城门。便能看出东晋初期,包括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南来侨姓士族,以及包括吴兴沈氏和义兴周氏在内的江东本土士族,无论明暗地都对王敦起兵建康抱着默许态度。

之所以南北士族都默许王敦起兵这件事,能够看出东晋门阀政治的被接受度很高,尝到了门阀政治甜头的门阀士族们不愿意再去认同皇权政治。由此看来,即便在东晋建立过程中都作为不多的司马睿,相比于老谋深算的王导、王敦这些士族之人,在江东政权如何兴盛的谋算中,的确有失考量。结合司马睿能够用戴渊代替北伐有功,并且能够威慑王敦等门阀势力的祖逖,这一着“臭棋”便足见其缺少谋划。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而观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到鼎盛,也是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王导结合西晋灭亡,司马睿还尚无“印玺”的情况,只能借助于当时江左世代居住的本土门阀,来确立司马睿正统地位。需要知道的是,永嘉之乱后晋室飘摇,可不止司马睿一个司马氏皇族,如司马睿有心称帝延续晋室的人可有不少,只看愍帝被人推上皇位就能看王朝延续上的疯狂。而王导结合江东大族强盛以及排斥南来士族的现状,能够拉拢江东贺循、顾荣等南方士族,给司马睿称帝打下基础,也把东晋政权和门阀士族之间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有了王导和江东士族的支持,司马睿才得以称帝,这是门阀政治最开始的开端,也是东晋王朝能够延续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司马睿不满足于受制于门阀士族,在依靠王导和江东士族支持建立东晋称帝后,便不再想如初入江东时那般受制于门阀士族,因此做出反抗之举,导致了门阀士族的代表王敦起兵,让皇权的反抗和对门阀政治的破坏及时中止。所以,王敦之乱是门阀政治确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时发生的意义在于门阀士族真正发声,告诉建康的司马氏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东晋是门阀士族的天下,不再是你司马氏的天下。

第三个阶段,王敦之乱平息之后,司马氏皇族依旧没有放弃对门阀政治局面的冲击,因此借助外戚势力庾亮,来反抗王导等门阀士族力量。不过,可惜的是司马氏皇族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借助庾太后崛起的庾亮也具有门阀士族的身份,颖川庾氏得以如司马氏所愿,与琅琊王氏争夺东晋中枢权柄时,也顺带压制了司马氏皇族力量,对于司马氏子弟出镇的几次破坏可见其用意。所以,虽然庾亮与王导表现出强大的矛盾,但却也是门阀政治真正确立,并且达到鼎盛的关键。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二、门阀政治稳定期的“桓温篡权”

门阀政治经过王导、王敦和庾亮等人的努力后,在东晋得到确立,正是由于门阀政治的存在,东晋各门阀包括侨姓士族和本土士族,都积极参与到东晋稳定局势的创造中,这与当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得到了各个士族支持建立曹魏时的局面非常相似。无论怎样,门阀政治格局的确立,让东晋在王导等人死后,也依旧能够按照东晋初期建立起来的门阀格局得以稳定运转,是东晋永和年间能够保持稳定态势的重要因素。

不过,这段东晋稳定局势中,孕育出门阀政治的重量级人物——桓温,作为龙亢桓氏子弟,虽然桓氏兴于江左,但在东晋门阀政局当中,不影响龙亢桓氏的逐渐强盛,以至于桓温从荆州为基,逐渐成为控制东晋几乎所有方镇及中枢势力的权势人物。桓温与王敦相比,做法更加老辣,在向皇权证明自身的强大中,王敦采取直接用兵的方式,而桓温则是徐徐图之,扶持简文帝司马昱上位,各种暗示加威胁,让司马昱禅位。不过跟王敦谋权的结局一样,桓温篡位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制止桓温篡位之举的,同样是门阀士族的力量,不过相对于王敦之乱时,东晋初期的各门阀用武力镇压王敦篡位之心,桓温专权时的门阀力量更加稳定,使用的方式也更加温。

简文帝死前,想要在遗诏之中让王敦摄政,但却遭到太原王氏王坦之的反对;而王敦自知让简文帝禅位的谋算作废时起兵,遭到了陈郡谢氏谢安等人的对抗,最终导致谋权篡位的失败。桓温拥有几乎东晋的全部军事力量,却最终败于几个朝中的门阀士族子弟,这不得不去结合当时门阀士族的影响之深了。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按理来说,如果已经执掌中枢和外部方镇的几乎所有势力的桓温,篡位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但却最终因谢安、王坦之几句“清谈玄理”而罢兵而还,最终甚至连九锡都没捞到。这除了桓温本身的求稳性格之外,还应该归因于,桓温即便是东晋权势滔天的权臣,但依旧担心自己篡位被东晋政权的基础——门阀士族所对抗。这也是桓温虽然能兴皇权废立之事,但却不敢明目张胆的称帝。因此,经过东晋前期门阀政治确立及鼎盛期,东晋门阀政治正处于稳定发展之时,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门阀都逐步发展,并且在东晋朝中占据极重地位。以至于桓温虽然能够控制明面上的东晋中枢和方镇力量,但却不敢轻易违背东晋门阀政治稳定局势。

简单去理解就是,在东晋建立后,经过前期王导、庾亮等人对门阀政治的确立阶段,让东晋门阀政治经历鼎盛之后进入一个稳步发展阶段,在外表现出来就是东晋政局中罕见的永和政局,这一阶段中,门阀士族子弟充分参与东晋朝政,让东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王羲之所举行的那场著名的兰亭集会,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各大门阀士族得到了足够的发展,包括龙亢桓氏、陈郡谢氏等门阀士族成为门阀政治这段稳定时期的受益者。可各个门阀士族力量的发展,对于有心想要取代皇权,破坏原本门阀与士族创立的稳定局面的篡权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巧的是,桓温属于此类,其权势的发展得益于这段门阀政治的稳定局势,但也同时限制了其打破这种稳定局面的可能。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三、门阀政治衰落期的“王恭、桓玄叛乱”

门阀政治经历桓温专权及后来陈郡谢氏谢安掌权这段稳定时期后,随着谢安主动退出中枢,让司马氏终于获得机会,突破了门阀政治的封锁。这一阶段中,随着门阀政治的代表陈郡谢氏的退出权力中央,司马氏皇权和相权得以发展,但不同于以往东晋门阀政治发展进程的皇权政治崛起过程,招致了之后导致东晋迅速步入衰落的王恭和桓玄之乱。

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桓玄出身龙亢桓氏,两人在东晋末期的叛乱,与东晋前期王敦之乱和中期桓温谋权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叛乱目的上的相似,无论是王敦、桓温还是王恭和桓玄,起兵作乱的目的都是以其门阀士族的身份,对抗中枢力量。只不过几人起兵对抗的目标有所不同,所处的门阀政治发展阶段各有不同而已。

王敦之乱时门阀政治正是确立时期,各个门阀力量都有心让这种区别于皇权政治的政权模式确立,所以王敦之乱针对的目标虽然是皇权,但在前期能够非常顺利;而桓温谋权,针对的不再是皇权,在门阀政治稳定阶段,皇权已经表现为门阀政治的附庸状态,所以桓温谋权篡位需要针对的是东晋内部那些门阀士族力量;而王恭和桓玄起兵时,东晋门阀政治已经遭到了孝武帝、司马道子父子的破坏,门阀政治日薄西山逐渐衰落,同时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的昏庸无能,也导致了东晋整体国力衰微,让淝水之战后谢安等人营造的东晋稳定局势遭到重大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恭和桓玄起兵,当然有着想要利用军事活动,重新冲击中枢司马氏皇族的掌权,这类似于东晋初期王敦起兵建康,逼迫司马氏皇权接受门阀政治的现实非常相似。

不过,从门阀政治发展的角度去看王恭和桓玄之乱最终失败的经历,与门阀政治走向末期也有着很大关系。首先是王恭,其本身壮大的过程就是依仗孝武帝,缺少了门阀政治中门阀士族的自身底蕴,这导致了陈郡谢氏之后,作为门阀士族代表的太原王氏,不能与皇权形成有效的对抗;另外桓玄所面对的,不仅包括在门阀政治衰落中逐渐强大起来的刘裕等新兴势力,还要面对因为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专权,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的门阀政治格局。桓玄虽然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谋权篡位,会因为其父亲桓温所担心的那样,遭到东晋内部各门阀士族的对抗,但却也不能享受门阀政治所带给自己作为门阀士族的“红利”。

从东晋几次权臣篡逆之举,看东晋王朝及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过程

门阀政治的衰落,导致王恭和桓玄叛乱时,只能面对门阀士族的影响逐渐降低的现状。这表现在王恭之乱时,各方镇力量的实际掌控权,不在门阀士族手中。当时京口北府实际兵权在刘牢之手中,与其配合的殷仲堪也不能掌控荆州西府之兵,并且当时上游实际军事力量在雍州杨佺期手中。紧跟王恭之乱后的桓玄之乱,也同样面对这种情况,并且结合之后刘裕能够仅以千余人起兵,便最终打败桓玄,可见当时桓玄所依仗的力量,早就不再如其先辈桓温时那般强盛。这也更能体现出当时作为门阀士族最后代表的龙亢桓氏桓玄,在东晋末期门阀政治衰落过程中,已经不能如王敦、桓温、谢安等人那般,联合东晋内部各大门阀力量,去对抗毫无根基和门阀底蕴的刘裕势力。这一方面是归结于孝武帝、司马道子等人对门阀政治的破坏,进而压制顶层门阀力量在东晋朝中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门阀政治本身的发展阶段去看,步入衰落期的门阀政治,已经不能够为门阀士族提供发展契机,让门阀力量在东晋内部逐渐衰落。最终被刘裕终结了门阀政治的最终代表桓玄,同时也让东晋王朝走向终结。


总结

从东晋王朝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对应门阀政治的确立鼎盛、稳定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可以看出,虽然不能将东晋王朝的兴盛与否完全归结于门阀政治的兴衰,但原本就以门阀政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如果想要彻底摆脱门阀政治的束缚,如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那般使用强硬手段绝非上乘选择。

正是因为复苏的皇权、相权企图抛弃门阀政治的成果,东晋内部各种势力间的权力争夺愈加激烈。加之处于中枢地位的司马氏皇权、相权,又没有如王导、谢安等人那般稳定中枢的能力,导致东晋在破除原本存续百年的门阀政治影响过程中,伤害了东晋王朝重要内部力量的门阀士族,进而导致中枢司马氏皇族、相权面对突然崛起的刘牢之、刘裕等新兴势力时,无力抵抗只能受制于取代门阀士族力量的新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晋王朝的灭亡。而王敦、桓温、王恭和桓温等门阀士族代表的起兵作乱之举,正好应和了东晋门阀政治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呼应了东晋王朝建立、稳定到灭亡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东晋王朝的兴衰,的确与门阀政治的由盛转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晋书》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