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四地闲夫 2020-06-22

纵观历史风云,所有的政治斗争背后无疑,皆是不同阶级,不同门阀的权力博弈,无论是暴敛的血腥统治,还是民主的人文管理,历史潮流的方向自古以来都是无法改变的。

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下,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权力的日益扩大则是贯穿整个封建时期的历史潮流。然而汉朝后期皇家的逐步衰落,门阀士族们却渐渐兴起,演变成一种不容忽略的政治势力。

但皇位只有一个,世家门阀壮大了,势必要走向谋朝篡位的地步,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在东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另类,在长达百年的世族强大,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历史中,摇摇欲坠的东晋皇室司马家族,竟然苟延残喘了上百年。

那么在当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家,为什么不取而代之,难道自己做皇帝它不“香”吗?

一、两汉以来门阀兴起的历史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西汉初期,在中央,汉沿秦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在一定时期保障了西汉中央的政治统治,但随着地方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七国之乱的爆发,深刻的让统治者明白制衡的重要性,削弱汉室贵族王权的地方统治,大力培养维护皇权的文官团体,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在汉武帝时地方实行推恩令,通过子孙共同继承的其分封的领土逐步缩小了王国的势力范围,就如同切蛋糕般,一步一步将其瓦解。

在选官制度上更是举孝廉,察举、征辟出仕,地方的豪门望族成为首要的征辟对象,逐渐的在中央当中由官僚士大夫所构成的门阀大族成为了首要的政治集团,文官政治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帷幕。

到了东汉时期,在士大夫中,更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各地,就连在中央的皇亲贵胄都要礼让其三分,在地方更是由他们把持着地方政权。到了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起兵勤王,其中重要统领袁绍便是名门汝南袁氏一族。

曹魏建立后一改前朝的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剥离名门望族的背景,广纳寒门子弟,但也仅仅在曹魏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到了西晋时期,中正在选官中尤为看重其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对于其的才能鉴定则一概不论。

九品中正制度反而变成了世家大族们培养新生门阀的一个途径,慢慢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局面,然而在西晋官位品级的高低决定了其田产的多少,故而那些门阀大族们在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从此门阀士族们不管在政治博弈中,但是社会地位上都得到进一步加强,甚至得以与皇权共治。

二、琅琊王家在东晋时的“江湖地位”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司马睿画像

在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氏家族在此绵延了数百年,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已是千疮百孔。

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一种机遇,世袭琅琊王的司马睿,一位都不是司马炎嫡系的一个小王侯,与琅琊王氏两兄弟王导王敦一拍即合,觉得在战乱纷飞的北方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太靠谱,不如迁往南方或许还可以延续司马家的王氏血统,也就是所谓的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后司马睿正式在建康(南京)改元承制,史称东晋,当然司马睿可以在南方立国,一度是受琅琊王氏为首的北方士族所追捧下实现的。

王氏兄弟中,王导主内,位高权重,将南北士族联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颇有诸葛孔明之风,在对付其他名门士族更是纵横捭阖。

王敦则主外,管理军队,手握兵权,南北征伐,可谓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在当时朝中更是过半数的官员都与王氏家族有关,民间更是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司马睿对王导更是以仲父相称,每每上朝时,甚至都起立相迎,可见琅琊王氏在当时是何等的江湖地位。

不管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条件上,琅琊王家造反的机会都已经成熟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造反呢?

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对,王家的这个反,最终还是造了。但问题是王敦造的反,被王导给平定了。

这就有点尴尬,虽然说汉末以来,中国古代世家两头下注的行为非常常见,但是像这样一方全力造反,一方全力平反的举动,实在是历史上头一分,仅凭这个,就可知当时王家的厉害之处。

那么这兄弟俩为何要分道扬镳呢,王导真的是如历史上周公一样的忠臣,宁愿大义灭亲,也不愿意造司马家族的反吗?

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琅琊王家不造反,实在不是忠诚,而是受到制约造反成不了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答案当然不是,倒不是说王导个人品性不行。自从汉末世家门阀兴起以来,社会流行的风气就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说白了就是家族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造反真的能成功的话,那估计造反的就不仅仅是王敦了,而是王导王敦兄弟齐心,一起革东晋王朝的小命。

王导之所以不支持弟弟王敦造反,并且还一力镇压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王家这个反,实在是造不成。

正如前文所说,王家功高盖主,晋元帝对琅琊王氏都颇为忌惮,皇权在当时依然弱小,与门阀士族相争夺无异于虎口夺食。但这并不是说他没办法,明的不行可以来暗的。

在中央,晋元帝对王导开始一步一步疏远,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世族人士,远在外掌握兵权的王敦对其极为不满,因此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勤王,占据荆州,遥控健康,晋元帝更是出城相迎,封其丞相之职,先是虚与委蛇。

自此琅琊王氏的政治统治达到顶峰,成为了东晋实际的掌权者。但好景不长,晋室皇族开始了反击,王敦二次叛乱中,晋室联合多家门阀士族对其共同讨之,使其一步一步陷入绝境之中,不久王敦病逝,这次造反,最终被王导所平灭,保证了东晋王朝的延续,也保存了王氏家族。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晋王朝本身便是世家大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自然对于士族门阀们都颇为照顾,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是成为了士族们世代为官的基本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之下,各地的世家大族自然皆都相继崛起,而东晋时王朝的建立根本上是就是门阀士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最为代表的便是琅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王氏、颍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庾氏、谯国(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桓氏、陈郡(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四大家族的联合执政。

皇权虽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但是同样士族之间的斗争是不可或缺的。

琅琊王氏一家独大,士族们都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产生,联合抵抗,进行削弱这是必然的,虽然在前期琅琊王氏的政治资源,以及政治手段都力压其余家族,能维持这样的政治关系,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还是明面上依旧是司马家的天下。

正是门阀政治本身的局限性,促使其内部世家大族各自派系林立,没有统一的政治领导力,而且本身士族所袭承的是先秦时的大夫,大多是文人官客之后,对于他们来说最高的政治目标仅仅是治世贤臣,如是让他们谋朝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无异于自毁前程,令祖上蒙羞。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阀政治最为根本的便是制衡,权利与权力之间要相持有度,不可越界,即使幼主当国,即使家家权力被架空,但门阀大家们也不能逾越皇家的最后一道门槛,王敦的覆灭便是最好的诠释,众人拾柴捧火,若是有人窃柴自立,必定会被众人所抛弃。

四、总结

门阀政治总的来说是封建王朝中最具特色的政治体制,它并没有符合君主专制的历史潮流,而是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皇权与门阀共治的历史局面。

这不仅仅是历史派生的产物,而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醒目标志,士族大夫的崛起让我们懂了,封建不仅仅是皇亲贵族的独有垄断,其中还有门阀士族间的权力博弈,文人书生也能操控政局。家族垄断才是封建制度下的本原特色。

当然门阀政治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政治决策上受多种因素干扰,各族之间的权力纷争也是愈演愈烈,无统一的政治领袖,少主羸弱,权臣当国这便是门阀政治下最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