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已为大家备好电子打印版,文末附电子打印版免费领取方式,想要获取电子打印版请拉到文末。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例如: 例①“不知我者”有否定词“不”,作宾语的代词“我”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例②“不爱己”虽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己”仍放在动词“爱”后。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焉”等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⑤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日:“讼者奚说?”(《韩非子。说林》)一三个虱子在互相争吵,另有一 个虱子经过它们那里,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⑦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离娄上》》一天下 人做父亲的都归附了他, 他们的孩子还会去哪里呢?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孰” 等,都分别放在词“欺”、“与”、“法”“操”、“说”、“在”“往”的前面。如果疑问句中作宾语的不是疑问代词,那就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象上举例①,“谁”和“天”都是动词“欺”的宾语,但是,“谁” 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后面。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宾语还要放在能愿动词的前面,象上举例②“谁”就放在能愿动词“欲”的前面。有时候,整个句子不是否定句,或者虽是否定句,但宾语不是代词,或者宾语也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这个宾语,也可以把它提在动词前面,并在这个宾语后面用代词“之”或“是”等复指一下。这是古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种句法了,所以,这类句子翻译时,“之”、 “是” 都无法译出。例如: ①吾 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 (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怜呢?例①、②的宾语“异”、“由与求”街“何罪”分别提在动词“问”和“有”的前边,并用代词“之”复指;例③、④、⑤的宾语“虢”、“晋郑”、“吴”分别提在动词“灭”、“依”、与“惧”的前面,并用代词“是”复指。例⑥虽是否定句,但宾语“罪”不是代词,然而为了强调它也把它放在了动词“恤”前,并用“之”复指它。如果句中的动词受副词修饰限制,宾语般还要放在副词的前面,仍在提前的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如上举例⑥的宾语“罪”就放在了修饰限制动词的副词“不”的前面。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还可以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副词“唯(惟)”,构成“唯(惟) ..是(之) ...”的格式。例如:②荀偃令日:“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一荀偃下令说:“鸡叫就备好战车,把井填上,把灶平了,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就是了。”④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韩愈《答李翊书》这种“唯......是......”的格式,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某些成语里,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听”、“唯是问”等。除了上述三种宾语前置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有时可以把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例①的代词宾语“尔”直接放在动词“瞻”的前面;例②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动词“间”的前面。.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何”、'胡” 等分别放在介词“以”、“为”、“与”、“自”、“乎”的前面。(2)为了表示强调,要把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介词宾语提前后,用代词“之”复指提前的宾语。例如:①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一我们是为楚国(而来),难道是为(楚康王)一人而来的?三例中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楚国”、“夫(那)人”、“戎狄”都放在介词前面,并用代词“之”复指。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②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一如果有不合于 三代当时情况的,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个背子.梁惠王上》)一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的,因此后代没有这方面的传说。④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一一俗语所说的 “在家生了气到大街上给人看脸色”,说的就是楚国了。例①介词“以”的宾语“一言”,例②介词“以”的宾语“夜”,例③介词“以”的宾语“是”,例④介词“于”的宾语“室”、“市”,都为了表示强调而直接放在介词“以”“于”前面。古代汉语这种结构的词语,有的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是以”则逐渐成为一个凝固形式,变成了一个表因果的连词。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每日打卡”,让我看到你们的坚持!有任何问题可以留言在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