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休绵山:清明文化的发源地

 yzsr273 2019-11-25

清明(寒食)节,从传统民俗到文化承载,在2600年历史的浸润中,愈发显得底蕴厚重,呈现出民俗内容的多彩、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这一切,追本溯源,与地处山西中部的介休有关,与风物绝佳、气象万千的绵山有关。

穿越时光的隧道,历史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晋国大夫介子推始终追随,其间备受艰辛,曾割股奉君,令重耳十分感动。后重耳复国为君,是为晋文公,却在封赏从亡功臣时,忘掉了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而非他人之功,遂偕母来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得知后悔恨不已,寻访至绵山,求之不出,无奈之中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他不改初衷,与母亲相倚亡于一棵大柳树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面对焚山余烟,晋文公悲痛欲绝,不禁顿足哀嚎,随从大臣争相效仿,顿时哀嚎声响彻绵山林野,至今绵山介公岭还有哀号坡一景。随后,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朝夕相随,终身不离”。晋文公为“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将绵山所在地改名为介休。并把焚山之日定为“寒食节”(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下令全国严禁在一个月之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寒食起源说,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那棵被焚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遂触景生情,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以及在焚烧林岩洞中找到的介子推的遗言:“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他感慨万千,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还把此祭日定为“清明节”,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

据《唐会要》等历史典籍载,寒食节延续至中晚唐,两个节日渐渐合二为一,唐开元以后,“寒食通清明”,放假从三天到七天,寒食清明节实现了从节日到假日的转变。发展到今天,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足以显示出在国人心目中和民俗节日中的地位。

历史渐行渐远,先贤精神永存。无论寒食节,还是清明节,都因介子推而设,都与绵山紧密相连。如今登上绵山,大量的历史典籍、骚客诗文勾牵起人们的咏古情怀,随处可见的遗址、碑刻见证着曾经的悲壮沧桑。流连于介公墓、思烟台、哀号坡、介神庙、子母柏、足下亭、白鸦山、大小烧林、忌坂、鱼龟(于归)山、介公草庐、避火洞、慑身岩等遗迹,仿佛走进历史深处,向为君尽忠、为母尽孝的介子推致敬,对功不言禄、高风亮节的介子推瞻仰,让人扼腕长叹、感慨万千。而介神庙中,介子推、介母、解张三尊巨型神像前幡上的一副鹤顶格对联“清风穆穆,为忠臣,为孝子,千古仪型;明月朗朗,是志士,是仁人,万世楷模”,取上下联第一个字正是“清明”,也是对介子推高尚品格的赞誉。

一个人使一座山而成名,一个节因一座山而传承,这在中国文化史与民俗史上亦绝无仅有。

从2008年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山西省委、省政府、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连续七年清明节前后在绵山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会聚介休绵山,共同论证清明(寒食)文化,一致确认介休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而绵山就是 “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源”。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第一届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明确表示:“绵山是清明寒食节的原点,也是清明寒食文化的源头。在绵山,清明寒食节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确切的,非常清晰,这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是非常少有的。”

历史在传承中蓬勃延续,文化在发展中生发意义。今日之绵山,在传承清明文化上眼光独到,精神执着,从2008年清明节介休暨绵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 “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后,这里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期间,除每年举行公祭介之推活动外,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寒食清明暨传统文化高层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举行新编晋剧《介之推》首演、《介之推与寒食清明节》一书首发式、《清明节》特别邮票首发式、大型电子轴画“清明朝山图”首映式,正在编撰的以寒食清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绵山文化大辞典》预计2015年国庆编撰完成等。同时,每年清明节前后,绵山风景区都要组织职工进行植树造林、种花赏花活动,并邀请游客参与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蹴鞠、踢毽子等传统民俗项目,使游人实地感悟清明寒食节习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

历史赋予绵山厚重的底蕴,现实寄予绵山无限的希望。绵山,自然景观雄奇,人文精神博大,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还有被介子推的高风傲骨所激荡的一腔正气,而这也正是绵山之魂。

以清明节为载体,以清明文化为圭臬,承载了中国一段脍炙人口的忠孝文化故事,演绎了一段君臣诉求政治清明的历史佳话,肇始了中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寒食清明节日的绵山闻名遐迩,声名远播。

抚今追昔,源于绵山的寒食清明节的独特民俗历久弥新。

随着朝代的更替,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每年时间长短不确定,基本选择在隆冬时节,禁火地区主要在山西省范围内,主要内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中晚唐到北宋时,寒食节名称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演变为非常盛大的国人拜扫之节,而且官民同乐,老幼皆欢,可谓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届时,民间禁火,皇宫禁烟,士庶展墓,皇家祭陵,“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活动内容也由以往单纯禁火冷食发展为扫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斗鸡、馈宴等十多项,且扫墓、挂纸成为民间最主要的标志项目。到了宋、辽、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节又增加了一些高雅的内容,如皇家组织赋诗、官府组织赏花,还有斗百草、施钩、抛堶、风筝等娱乐活动。明代中期,寒食节原先传统的项目逐渐式微,而民间扫墓、官府祭坛和皇家祭陵等盛况空前,成为近代乃至当代清明节的主题。具体到绵山,民间至今仍保留着诸多传统习俗,如清明时节,人们纷纷上绵山祭扫介子推,植树、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风筝、拔河。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如传统的子推蒸饼、子推燕、蛇盘兔面塑、枣饼、麻糖和贯馅糖等已成为特色时尚食品。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像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期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 “念念”不忘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清明节,绵山餐饮部还特别制成了由2646件不同造型的面馍堆垒成三层一米多高的寒食面塔,在太原新闻发布会上一经亮相,便引起巨大轰动。

掩卷沉思,源于介子推希望君主清明的节日寓意深刻。

介子推随晋文公19载,割股奉君尽丹心,不求封赏,只希望晋文公“做一个清明的国君”,让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关于“清明”,《辞源》注解:“‘清明’除二十四节气之外,尚有政治清明。”《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岁时百问》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有 “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可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美好时令引申出的政治清明就成为历代志士仁人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社会形态和理想目标。综观历史,寄望于圣贤之德的政治清明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依靠民主政治的政治清明则是当今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廉洁奉公就成为政治清明的核心要义。历史一路走来,古今一脉相承,见证了古人诉求政治清明的历史文化名山也必将见证中国新时期的政治清明,即明礼诚信、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廉洁奉公、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态,是实现中国梦,振兴中华所希冀的理想目标。

溯源求本,源于清明节气的清明文化引人遐思。

由节气而节日的清明节,随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民间的丰厚赋予,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所生发的文化意义更加深远。首先,清明节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再次,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展现,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其实,清明节的主要文化基因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节日的种种民俗活动,无不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如“追思先人”的扫墓、祭奠活动,就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孝敬老人,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的根祖联系永续不断。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国人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本源驱动,同时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也凝聚了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根祖相连、期盼统一的精神基因。再如“勿忘生者”的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以及植树、踏青郊游等节俗活动,表达了人们珍惜生命、追求并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向心力,体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民族力量。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李汉秋认为:清明节把春天的三个大节日都融汇在一起,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春节。她有生命清明、家风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四重奏,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和已故亲人,是中华文化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它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绵山,不仅是清明节的发源地,也是见证政治清明的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人们享受春天、拥抱自然的精神家园。

畅游绵山,既可欣赏风光、亲近自然,又可缅怀先贤、远眺历史,更可感受文化、思考人生。

这一切,犹如一条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贯穿古今,昭示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