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了儒释道,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智见智定 2019-11-25

儒家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人担当;道家讲“知足常乐”,教人顺其自然;佛教讲看破、放下,教人“得大自在”。

为什么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呢?

最根本的就是儒家敢担当,所以儒家要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拿得起。中国文化中最强调的是责任。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就问他,我如果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首先要从正名入手,卫国的君主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连吃饭都吃不上,社会也不能安宁。我们要循名责实,我们考察干部就需要遵循这条原则,你担当什么职务,就要做合乎你职务的事,敢于担当。韩非子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为什么道家能够让人“看得开”?

   中国道家的思想强调我们要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以自然为准则,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事物的本来状况,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状况,它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尊重它,我们不能随意去改变它。所以它非常强调一个观念,叫做知足。我们常常讲知足常乐,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常贫。

   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合理,要合乎每个事物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个性差异。道家是非常注重这个差异的,《庄子》里曾经讲到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酒饱了,非常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大家要顺其自然,懂得知足。知足者把其他的东西看作是身外之物,不需要留恋,看得开。所以道家的思想对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佛家能够让人“放得下”?

   佛教的思想让我们懂得万物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这跟缘起思想有关系。佛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那么因缘形成的这个世界的万物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无常。缘有聚也有散,因此一切事物有生,也一定有灭、有死,有聚一定有散,有合一定有离,这是缘起法的特点,没有永恒。所以对生命的贪恋和对外物的贪恋都是没有意义的,总有一天,你撒手而去,什么东西都不属于你。人有生老病死,万物也是如此,就像沧海桑田的变幻。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不是永恒的,它在不断地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

  佛教经常讲要看破、放下、自在,所以能够懂得佛教的造诣,就可以放得下、得自在。佛教在《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人也好,物也好,在佛教里面都被称为“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就是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怎么样来认识它?六个“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梦境一样,像幻觉一样,想露水一样,像闪电一样。“梦幻泡影”是说它没有实实在在独立的主体和自性,在佛学里面就叫作“无我”;“如露亦如电”是指一闪而过,也就是无常。佛教的缘起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整个世界是无我的,无常的,所以对物的执着也好,都是我们烦恼的根源。用两句话来概括人们的问题,就是“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所以要是我们有一天能够放下自我,就正真自由自在了。懂得了佛教的教义,就可以放下、自在。你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很多庙里都挂了一块匾,“得大自在”。

   我们人如果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三样俱全,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还看不开,这是最痛苦的;有的人拿得起但放不下也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