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 · 李氏炎帝陵碑】的发现及其价值

 锦溪苑 2019-11-26


【唐 · 李氏炎帝陵碑】的发现及其价值

它把“最早的炎帝陵石碑”时间提前了991年

文/刘庆庆

     晋城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其中有一方石碑足以让人们引以为自豪,这就是竖立在炎帝陵前刻有“炎帝陵”大字的石碑。《山西晚报》2019515日载文称,该石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炎帝陵碑,是证明炎帝陵存在的最直观的实物证据,堪称举世无双。百度“炎帝陵”词条也说到:高平炎帝陵内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此大言不愧,登报纸上网络,俨然真如他们所说的那块高0.95米、宽0.66米的石碑就是最早的炎帝陵石碑了。 

     但是,随着【唐·李氏炎帝陵碑】面世,那方“最早的炎帝陵石碑”已经是很晚才出现的石碑了。近日笔者看见该【唐·李氏炎帝陵碑】立于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比原来号称“最早”的万历三十九年即公元1611年炎帝陵石碑,早了991年,差9年就是泱泱一千年!   

     这方碑之所以称其为【唐·李氏炎帝陵碑】,是因为它镌刻在初唐,奉立它收藏它的人一脉相承都姓李。该碑青石雕就,保存完好,至今乌青发亮。高约0.85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从右至左书三排字,右为寸余见方的“武德三年麦侯吉旦”八字,左亦为相同大小的“李道立于高平县团池村奉”十一字,中间则是斗大的“炎帝陵”三字。书法一派柳体神韵,字取匀衡瘦硬,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点画爽利挺秀,且雕工上乘,深浅得当,棱角分明,大气如斩钉截铁,非凡人所能。

     该碑收藏者李君,是唐时高祖李渊堂弟泽王李上金后裔。据他考证,武德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一共9年,为公元618年至626年,武德三年即为公元620年。麦侯指麦熟季节,在农历四五月间。立碑人李道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时封高平王。其家世显赫,本人为唐太祖李虎曾孙,毕王李璋之孙,东平王李韶之子,永安王李孝基嗣子。其叔叔李永基去世后无子,李道立被过继给李永基为嗣。先为王公,后为县公,于唐高宗永徽初年,卒于陈州刺史任上。   

     高平为炎帝活动与长眠之地,自古不仅有传说故事,也有遗址遗迹,如羊头山一代就有神农城遗址群,神农二泉、神农井、五谷畦、祭天台遗址,以及遍布其间的祭祀炎帝的庙宇和炎帝有关的地名,此外还保留了大量碑刻文字。刀笔砖石能说话,碑文比看不见的传说故事更具有史料价值。只是年代越久远,实物就越稀少,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据公开资料显示,高平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有110余通,上起南北朝,下至民国初,涉及内容丰富,相关史料详实。它们尽管分布于不同的庙宇和其它地点,但所留文字内容却能相互印证,为后人留下了较为清晰的历史资料。其中在羊头山神农城下的五谷畦发现的一通残存三截的石碑《羊头山五佛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等字,此碑立于北齐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是目前国内记载神农炎帝遗迹最早的石刻文字。下来有唐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镌刻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但它比武德三年的【唐·李氏炎帝陵碑】晚了71年。 

     李君介绍,该【唐·李氏炎帝陵碑】始置于炎帝陵前拜祭亭內。在公元618年,唐高宗李渊建立唐朝,即封宗室大臣李道立为高平王,奉旨祭祀炎帝。李道立下马伊始不忘中华始祖,即刻为炎帝修葺庙宇,扩建陵园,并勒石制碑,亲奉于炎帝陵前,每年公祭拜祀于四月初八日,是为“祭祖节”,朝庭当日也会遣专员致祭,隆重而盛大。李氏族人有一脉世代担当守陵拭碑。后因社会动荡,炎帝陵多有损毁,李氏族人将此碑埋入地下,妥为保护,躲过一次次兵燹战乱。   

     而今盛世,【唐·李氏炎帝陵碑】重见天日,不仅把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石碑”时间提前了几乎一千年,更让今天的我们目睹了炎帝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依稀看见那陵园的庄严肃穆,这丰碑的挺拔高耸。其上震撼人心文字,唤起人们无限的崇敬和追思。这正是:

     一方青石降于天,

     铁笔银钩溯早年。

     字字有声千古史,

     凝成厚重话诗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