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评审委员会为何用“震惊”一词来形容这位教授?

 新父母在线 2019-11-26

2018年1月13日下午两点三十分许,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新民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101教室以“项目论证方法论之我见”为题开展了一次学术讲座。

听有人说过这样故事:本科阶段就像是捡“死兔子”;硕士研究生就像是在导师的帮助和指点下学到打“兔子”的方法;博士研究生阶段则是自己发现和判断更值得打的“兔子”,灵活运用自己已获得的方法将目标打死。

高新民老师在这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开展这样的活动无异于雪中送炭,作为一名即将面临着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硕士研究生,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前去学习并且受益匪浅。

同时,回想起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一年半的经历,高新民老师在我心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学术人生 教育人生

高新民老师治“心灵哲学”已经三十年,发表论文将近二百篇。2017年11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结项验收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行政楼一楼会议室成功举办。面对桌上的一尺半高的结项著作,评价委员会的教授们纷纷用“震撼”、“震惊”等字眼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彭新武教授给与高度评价:“这五年的成果绝不是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是整整三十年的积累和沉淀!”

高老师之所以使我由衷的敬佩的真正原因其为人和师德。他将做学术的严谨态度,贯彻到教学中。每次上课,他都会检查学生有没有读书,有没有新的进步。在学校安排的上课之外,他还另找时间举办专业读书会,想尽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启发学生学习。由于地处江南,普通话成为许多老教授难过的一关,他经常因为自己的普通话虽说不是太标准,但是能够让学生听得懂而得意。

还记得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大课的时候,随着一声“上课”从老师的口中传来,他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鞠了一躬,同学们都愣了,过了几秒才反应过来,赶忙起立还礼,高老师开怀地笑了,说:“课堂,就应该有课堂的样子!”那慈祥的笑容,那孩子般的欣喜,都融化在他严谨的态度中,也将永远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

高老师在学术上已经走过的路是我们正在迷茫的前方,高老师做学术的方法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不可估量,他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生涯探索出来并且一直行之有效的学术研究方法毫无保留的贡献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在学术的路上走的更远。

他告诉我们:读书、做哲学研究要用“框子论”,要有范畴意识;要“竭泽而渔”,即尽量“穷尽”书中的意义;要占领一个领域,占有领域内最多最权威的资料;不要急功近利,要先读书、后写作。

哲学研究 幸福理念

幸福,这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苦苦追寻的东西,然而它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人们普遍享有的。高老师常说:他徜徉在心灵王国中,在哲学研究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得到了人生幸福,他希望能够把这份幸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心灵体验。

三十年如一日,栖身桂子山,在哲学研究中,他追问着幸福的来源。“施就是福”、“知福、惜福、培福”这些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他还常常告诉我们:“幸福,有时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幸福就是认清现实状况,不被炽盛的欲望牵着走。”“幸福在于依理而行。”……

莱布尼茨说:“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高老师将这句话作为幸福来源的逻辑起点。他也向往康德所描绘的:财富按照德行来分配。尽管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他仍然坚信,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认识自己的心灵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把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幸福,另一种是出世间的幸福。在前者,人生在世总会对财富、名誉、事业、家庭有所要求,他常说:对金钱的要求是每个人都有的,金钱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是财富和幸福不成正比,过多的幸福反而会造成心理压力。

在后者,高老师一直在追问着自己人生的意义,他认为想要认识自己、感受幸福,就要以哲学的方式追问人生的价值,当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活着,就明白了什么才能使自己得到幸福。

很显然,高老师认为这两种幸福自己都得到了,而这种幸福的基础就是做哲学研究。当然,除了哲学研究,他的幸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他以自己的幸福理念为模本,进行了长达十八年的“心灵实验”。

慈心灵逸 育我英华

2001年,出资1.65万元,筹集9.35元,政府配套30万元,兴建了英山县大畈河慧济希望小学。

2002年,两人出资23万元,独资兴建了新洲区李集街八屋村慧济希望小学。

2005年,两人牵头组织,3名社会人士出资25万元,兴建了新洲区凤凰镇余寨逸华希望小学。

2006年起,高老师开启了“告别咸菜”工程,每年投入XX万元,都由专人负责。从此,他心里“让山区孩子多吃点肉”的幸福期待开始有了着落。他曾在我们面前带着痛苦的愁容回忆着过去的苦日子:“我读高中时,从家里带咸菜上学,吃到最后都发霉了……”

这是高老师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的贡献。另外,他与妻子刘雅琴女士坚持23年,累计捐款80多万元,用于慈善事业,牵头建立了“逸华教育基金”,设立“逸华助学金”、“逸华奖学金”,筹集资金369万元,资助学生2146人次,并以自己的学生为中心,组织起了50人的爱心团队。

“行善能让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助人为乐。”他在说这句话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高老师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在书斋里,他说:“我研究心灵哲学,寻求幸福的良方,是形而上;我从事慈善,印证配制的药剂是否有效,是形而下。”他把做慈善作为验证自己“自利利他”的幸福哲学的途径。

在慈善事业中,高老师总是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让最多的人受益。以上数据是比较笼统的,在这里不做详细叙述。

我的感受 无上荣耀

2016年10月份,刚刚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我,加入了逸化教育基金志愿者协会,本来只是抱着拓展自己经历的初衷,但是后来在高老师的幸福理念的感召下,我开始对逸华的慈善事业开始热衷起来。作为志愿者的一员,我心中的感到无上的荣耀。

2016年,我作为一个“萌新”加入逸华,一切还都显得那么新奇,懵懵懂懂跟着大家做完了“逸华助学金”的审核以及年度大会的筹办工作。

2017年3、4月份,志愿者秘书处决定举办一次以“传递阅读的力量”为主题的捐书活动,我要求作为活动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虽然自己的组织思路和能力都显得捉襟见肘,但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活动收到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我们共募集善款2891元,图书6248本。我们用全部善款购买了初高中生需要的课外读物,与同学们捐赠的书籍一并送往贫困山区的学校。当孩子们看到那些书籍的时候,眼睛里迸发出的渴望的光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同年10月,“逸华助学金”的审核工作如期展开,我也积极参与到其中,与黄宁同学配合,进行信息汇总,组织召开“第十二届湖北省慈善总会逸华教育基金年度总结大会”,设计会议议程。

在活动中,我收获最大的不仅是活动开展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而且获得了诚挚的友谊,他们或组织有方,或勤勤恳恳,或哲思睿智,或风度翩翩,或技艺超群,或聪明伶俐……无论性格如何,我们共同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逸华人”——它令我自豪!它是我人生中最鲜艳的一抹亮色!

鞠一捧清泉,洗心灵铅华;斟一杯薄酒,敬百态人生。祝愿高老师身体健康,福源不断!祝愿我的朋友们都能拥有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