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文社科方面,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的评价体系

 新父母在线 2019-11-26

应对挑战 做好“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传播

——在“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上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蔡红生

蔡红生(左一)在发言。 华大图片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冬初的桂子山,翠绿与金黄交汇,菊花与银杏争艳,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华中学术传播论坛”成功举办的喜悦。我谨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校党委、行政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从各地赶来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人文底蕴深厚,传统学科优势明显。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今年9月,我校的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既是我们的荣誉,更是我们的责任。

“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虽然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战略。大学的本质是自治、自由、自律的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依靠院系、研究所、图书馆、出版部门等学术媒介联结而成。一流的学术最终必须落脚于一流的学科,而包括学报在内的高校出版部门则是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其根本功能是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过去,我校的出版部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出版社连续推出《张舜徽文集》、《韦卓民全集》、《章开沅文集》、《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等大部头学术文集,屡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和各种奖励;学校学术期刊建设,也成果丰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外国文学研究》等8种刊物入选C刊。华师学报人文社科版坚持以人文情怀办人文名刊,1995年第一批进入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并获“湖北十大名刊”;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出版奖,并入选“国家百强社科期刊”称号,无论依据何种排名,在国内同类期刊中都长期名列前茅;创刊不久的《华中学术》,也在很短时间入选了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这样的成绩既和我校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研究能力直接相关,也和学校出版部门及出版部门负责人矢志不移把文化传播、传承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核心本位有关,最终都体现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实际上,以学报为代表的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是内部共生的关系,二者相互依托。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必然推动学术的繁荣和学科的建设。我校的文化传播学虽然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起步较晚,但已经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华中学术》即主要依靠文学院特别是文化传播学各位教授创办,叩石垦壤、导夫先路,不可谓不居功至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高校的责任。我校学术期刊理应为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帮助,文化传播学在这样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必然很快成长为如华师的梧桐一样的参天大树。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高校出版包括学报等学术期刊的出版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发展,我想讲三点想法与专家们磋商:

第一,顺应新技术变革的潮流,以“互联网+”的思维应对挑战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极大普及,对教学、科研、出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式、互动式教学,如何利用海量线上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立体化出版、实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同行评议、文献计量评议等传统评价方法之外,我们要思考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引入其他评价方法来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地,对高校学术期刊来说,应对数字化的冲击,一定要未雨绸缪,要认识到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7年4月10日,第101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3年,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以私人身份收购《华盛顿邮报》及其旗下数家地方报纸。此后,《华盛顿邮报》开启了贝索斯时代的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在区域扩张、流量提升、渠道更新、技术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被美国业内人士称为“贝式转型”,《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月独立访客量达到了6690万,同比增长了近59%,击败《纽约时报》成为全美第一。

毫不夸张地说,数字化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期刊会很快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态,如果抱残守缺,势必会像部分报纸一样,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数字化当然并不仅仅是呈现形式的数字化,而是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内容优化到复制生产、传播发行等一系列流程的数字化;唯有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开创学科建设和期刊出版新局面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教学、科研、学术期刊出版都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重大学术问题为旨归。要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加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立足于学科的前沿,促进学科的交融与融合,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以学术交流来促进学科建设和和教学科研发展,从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高校理应从各方面支持像“华中学术传播论坛”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规范学术交流管理制度,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设立专项学术交流经费,建立学术交流活动的激励机制。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国际化而不盲目追崇国际化

学术国际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学术共同体内部和国家行政权力部门。在当今时代,我们当然不能闭关锁国,要重视同国外学术机构包括高校的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则正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园地。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化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与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异,它具有太多不能抽去和归一的东西,其国际化是有限度的,人文学科的学者应该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本土化学术取向,坚实站在中国自己土地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人文社会科学是根植于语言之中的,因此必须强调汉语的中心地位。

在学术评价体系上,我们要重视SCI、SSCI/和A&HCI的学术评价方式,但在人文社科方面,我们更应该建立自己的、以中文刊物为主的、有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重视国际化,而不盲目追崇国际化,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抓住历史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校一院一系;大学理应是开放的、包容的大学。我们要建设“双一流”,就必须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建立学术交流的良好机制,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此次“华中学术传播论坛”的根本目标。我相信,有在座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厚学养,本次论坛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精华,也一定能在学科建设、学报和学术期刊出版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帮助。

最后,再一次感谢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