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随记

 人生_如_戏 2019-11-26

痞证

邪在表而用下法,则先虚其里,邪气乘机内陷,脾胃之气因故而伤,升降失调,气机痞塞而成痞证。除此之外,饮食、情志等亦可引起此证。与结胸相比较。结胸为痰水等有形实邪内结,故其证为胸胁硬满,或为心下硬满,但按之必痛;痞闷乃无形之邪,由气机痞塞而成,故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

浮脉仅见于关,而又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者,此为热痞;应泻热消痞,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方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组成,并用沸水浸泡,此乃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之邪,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伤寒邪在表,当有汗法,若先用大下后又复以汗法,此为治疗失误,必使胃气受伤,邪热内陷,滞塞中焦,而成心下热痞。若表邪尽陷于里者,则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即可消失。但现今恶寒头痛等表证仍在,说明表证未解。此时不得治里,应先治其表,表解后方可治里。解表者宜选用桂枝汤,治痞者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有热痞兼阳虚者,患者复见恶寒汗出。但此汗出非桂枝证,桂枝证者必有发热,今不发热说明并非表不解,乃是阳气不足,卫阳不固所致。治疗当泻热消痞的同时加以扶阳固表,用附子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一枚。但制法之中附子应另煮取汁,再与泻心汤兑服。

伤寒,病位在表,经五六日后,邪气即可发生传变,若见“呕而发热者”,即说明已邪传少阳,已具柴胡汤证。此时应以和解法治之,若误行泻下,则可发生以下三种转归:其一,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柴胡证仍在。此说明正气旺盛,未因误下引起邪气内陷变成坏证。可以再用柴胡汤治疗。但误下毕竟正气受损,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帮助奋起抗邪,可能会出现一种“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情况。其二,经误下后,可出现心下满痛,按之石硬之症,此为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等有形实邪相结于胸膈,大结胸之证。治疗则应以大陷胸汤。其三,若误下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之邪侵犯中焦,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因此而出现心下痞“但满而不痛”的情况,并且还可见呕吐,肠鸣下利等气机升降失调的证候。但此痞满在心下,而不在胸胁,且为气机痞塞,非少阳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汤,则应给予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以消痞。

伤寒病在表,汗出之后,表证虽解,但或因汗不得法,损伤脾胃之气,或因其人素日脾胃气弱,以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互阻于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可形成“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的证侯。一般来说,心下痞应当按之柔软,此言“心下痞硬”,是说按之腹肌有紧张感,此属气机痞塞之重证。虽然痞硬,却按之不痛,故仍与结胸有别。本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侯为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证。其病机在于脾胃气虚不运,水邪流于胁下,或走于肠间,故见胁痛、肠鸣、下利;脾虚不能消,故见消化不良,干噫食臭等证。治疗宜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以生姜泻心汤治之。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再加入生姜所组成。其组方原则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仍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因本证胃虚食滞,兼有水饮内停,故加生姜,并作为主药,以健胃降逆而消痞满;半夏与生姜相配,则降逆化饮和胃之力更强,姜夏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佐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