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高考真题之传统文化

 宏宇宾123 2019-11-26

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之传统文化


编者按:高考习题,从来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与其做山寨习题,不如反复做高考习题,从中梳理出命题规律,从中总结失误原因,从中探索出答题技巧。诗歌复习就是要反复做高考真题,反思错误原因,总结答题规范,摆脱题山题海。


规律探讨

规律一

高考诗歌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例如:(2017全国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18年全国3卷)《精卫词》,(2019年全国1卷)《题许道宁画》,(2019年全国2卷)《投长沙裴侍郎》,(2019年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规律二

高考诗歌多塑造自强不息爱国奉献仁人志士形象。例如:(2017全国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尽职尽责、为国选材的科考官形象;(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朋友赠答、充满自信、分享成功的友人形象;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挥毫泼墨、心忧天下的爱国者形象;2018年全国3卷)《精卫词》挑战大海、英勇无畏的斗士形象;2019年全国2卷)《投长沙裴侍郎》为人正直、不卑不亢的后进末学者形象;2019年全国1卷)《题许道宁画》,(2019年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精于艺术、善于评价的鉴赏家形象。

规律三

客观选择题命题侧重逐句解读内容与总体梳理艺术特征。错误选项多为内容理解,多为诗歌场景还原式错误。例如:(2017全国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BE,(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CD,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D, 2018年全国3卷)《精卫词》A,(2019年全国1卷)《题许道宁画》C叙事场景,抒情场景,是命题热点,高考难点。

规律四

重视与教材联系,重视迁移能力,重视陌生诗歌语境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诗歌答题套路越来越不适合新高考,僵化思维越来越不能解决新问题。例如:(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3卷)《精卫词》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重视白居易、陆游等诗人教材知识背景迁移,重视紧扣诗歌主旨解读诗歌能力。

规律五

重视思维能力。高考越来越重视思维能力,没有较强思维能力,诗歌鉴赏难以成功。换位思考能力,运用全局思维分析局部细节能力,联系诗歌知识体系,紧扣关键词回答主观习题能力。例如: (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CD, 2018年全国3卷)《精卫词》,需要联系全诗,整体把握,局部思考;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D,(2019年全国1卷)《题许道宁画》C,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场景;(2017全国3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2018年全国2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些习题,需要分类思维,不同角度解答。换位思考思维,全局观思维,分类思维,比较思维,是高考考查的四大思维能力。


真题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2017全国1卷)

点评:传统文化,科举考试,为国选材;联系教材《醉翁亭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答案】 BE

【解析】 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E项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失误:不选B项。原因:以学生视角切入,自比考场如战场。对策: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主考官的视角分析。

命题技巧:逐句分析,重在情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失误:答案不全,用语不规范。原因:不会赏析名句。对策:手法+分析+特征效果+情感。

规律:名句赏析型,运用答题套路“手法+分析+特征效果+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2017全国3卷)

点评:卷尾题诗,朋友赠答,文学成就,分享成功;联系《琵琶行》、《观刈麦》与《钱塘湖春行》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3.【答案】 CD

【解析】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失误:错选E,不选C。原因:读者视角,误读诗歌;认为白居易是个完美的人,不应该自我炫耀。对策: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白居易的视角分析,前后联系,告别先入为主。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理解为王。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失误:少答对自己现状的戏赠。原因:不能联系教材,迁移背景。对策:掌握教材,形式知识网络,提高迁移能力。

命题技巧:主旨设题,上下联系,内外联系,迁移背景;规律——对朋友、对自己成就与对自己现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2018年全国2卷)

点评:传统文化,书法草书,心忧天下;联系《书愤》与《游山西村》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5答案 D

解析 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失误:不选D。原因:不理解诗歌。对策: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陆游的视角分析,重在理解书法。

命题技巧:总体梳理,解说思路;逐句分析,重在情感。

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诗歌大意: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失误:不能分类作答。原因:思维僵化,答题套路。对策:意象作用,分清类别,突出作用。

命题技巧:意象切入,鉴赏作用;答题模式——意象+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2018年全国3卷)

点评:神话传说,挑战大海,英勇无畏。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7答案 A

解析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原因:不能整体把握,纠缠细节。对策:联系全诗,总体把握,理解主旨。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重在理解;总体概括,比较展现。

8.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失误:没有关键词。原因:不能从切入视角入手,结合诗句围绕主旨分析。对策:强化诗歌主旨理解,强化答案逻辑化。

命题技巧:争议探索,言之成理;紧扣主旨,结合诗句,全面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2019年全国1卷)

点评:题画律诗,诗情画意,重视审美。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许道宁:北宋画家。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9答案 C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失误:不选C。原因:不能围绕画面内容鉴赏。对策:确定重点——描写了什么画面、如何描写与怎样评价。

命题技巧:总体概括艺术特征与逐句分析相结合,还原画面场景是命题点。

10.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鉴赏 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失误:缺乏条理,不够逻辑。原因:思维能力差。对策:强化答题规范,注意答题细节。

命题技巧:巧设两问,强化条理;含义+分析;评价+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2019年全国2卷)

点评:干谒七律,独立人格,为人正直,不卑不亢,理直气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1答案 D

解析 “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失误:不选D。原因:干谒诗主旨理解错误。对策:紧扣主旨,分析意象,理解细节。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重在理解;全局把握,理解细节。

1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鉴赏 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失误:不能用专业术语,陈述作用。原因:没有健全知识体系。对策:景物描写作用,积累专业用语。

命题技巧:分析场景,鉴赏环境;多角切入,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2019年北京卷)

点评:题画诗歌,七言组诗,侧重审美,比较异同。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 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 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3答案 C

解析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失误:不选C.原因:不能理解如何描写梅花。对策:抓住梅花,多维理解。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紧扣审美,分析梅花。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4答案 A

解析 B项第一首诗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技艺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不是对“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C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失误:C。原因:审美能力较差,不理解典故作用。对策:对象特征,描写方式。

命题技巧:总体评价,侧重审美,突出典故。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鉴赏 (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是对庸俗的鞭挞。诗中隐然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出梅花的美。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

失误:不能写出侧重点。原因:审美能力较差,不能联系选择项。对策:习题互动,抓住关键词。

命题技巧:比较异同,突出审美。


END

好看,就要点个'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