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艾灸,始终离不开阴阳理论,因为阴阳气在人体是有分工的,不同的气有其不同的作用,分工明确,才能最后协调,才会有所谓的“阴阳和”。 阳气衰则百病生 在《扁鹊心书》中,窦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素问》,说∶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 实际上,这段话的原文是“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所以这段话的引用其实是很牵强的。 不管是否引错,我们都会发现,艾灸的治疗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只要是三阴疾病,艾灸疗效一贯非常好。不过,我们艾灸治病,大多数是关元、气海、中脘等穴位,这些穴位其实是人体任脉之穴,任脉有成为诸阴之海,所以艾灸任脉到底是在激发阳气,还是激发阴气呢?或者是激发阴经,以生阳气,都有可能。 所以,有的时候,还真不能分的太清楚,所谓的阴气也好,阳气也好,都是人体之气,张仲景说是“元真”,道家也讲究修真,窦材后来也觉得阳气不妥,所以换了一个词,叫做“真气”。 窦材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其实,艾灸本来没有太多的理论,所以实践才是最正确的,窦材以自己出现死脉的现象,然后通过艾灸而痊愈的案例做了说明,他说他六十三时,因为忧虑和恼怒,突然发现自己的左寸脉有死脉,所谓的死脉就是结代脉,于是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以后每年都艾灸这两个穴位,所以老年的时候很少生病。 对于风寒感冒,我们可以用一些汤剂治疗,能够很快获得疗效,但是对于一个人的衰老,别无他法,只有通过不断的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才能保持人体的元气,真气通畅。 所谓丹药,到底指什么? 很多人会以一种带有偏见的思想看待中医所谓的丹药,认为中国人炼丹,主要还是用一些重金属,比如水银之类的药物,实际上,中医的丸散膏丹都是正常的剂型,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在练就的方法上有一些差异。 一般来说,丹药都是来自道家或者道教,开始是以矿物质药物炼制而成,到了后来,中医家们将一些很有意思的药物练成的丸散也叫作丹。比如我们熟悉的正元丹,就是一味非常有名的养生保健,以及治疗所谓的命门火衰的丹药,这个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 庆余阁阁主倾情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