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圭步斋 2019-11-27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钟繇和张芝是王羲之之前的两位伟大的书法奠基人。

他们共同改变了已经使用了将近500的隶书书法向楷书、行书和草书发展的新体系。

东汉是书法史上隶书的高峰时代,在这个时代,书法的革新也是不断推进的。例如,东汉末就出现了行书和草书的萌芽,也出现了楷书的一些萌芽。这种状态说明汉字的改革,隶书不是最后的结果,隶书还有继续变革的可能。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 张芝的《知汝帖》又名《冠军帖》

在这个书法革新的时代大潮中,张芝早于钟繇把章草改造成了今草的可能。被誉为一代“草圣”。

钟繇把隶书体系发展成为楷书体系的可能,成为一代楷书的鼻祖。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瓜州县,今甘肃酒泉市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汉献帝登基的初平三年(192)张芝去世。

有人估计,他大约活了50多岁,或者将近60岁。那么,他可能出生于汉桓帝(132----167)的这个时代。可惜的是,张芝出生以后,汉王朝的国运越来越不好,张芝生逢乱世,他一辈子也没有去做官,而是在书法研究中渡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张芝的爷爷张享曾任汉阳太守,这个地方在今天甘肃天水市的西南小镇。

张芝的父亲张奂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屡建奇功,后来升为度辽将军、大司农等职。

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

张芝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官宦之门,而无纨绔弟子的浮夸气,他勤奋好学,潜心书法,淡于仕途,没有做过什么官。

汉灵帝时,朝廷有个太尉对张芝的人品才气非常看好,认为张芝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于是建议朝廷以“有道”科征召他出山做官,张芝兴趣不在做官,所以,拒绝了朝廷的屡屡征召。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张芝虽然没有以“有道”去入朝做官,但是,以他的为人之高洁,家乡人还是尊称他为“张有道”。

东汉时代的官员选拔,除了世袭,还有一个路径就是“举贤”制度,也就是通过来自社会评价,对德才兼备的人,由地方推荐给中央。张芝被朝廷以“有道”科推举,主要是因为他的为人和才气都堪称楷模。当然,可能也应该包括他的书法造诣了。这么说来,当时对书法人才,也是很重视的。

张芝为什么没有去做官呢?其实,这正是张芝政治嗅觉敏锐的地方。东汉从汉灵帝到汉献帝的40多年时间,一直处于朝政混乱的状态,入了这样的朝廷做官,无异于白白送死。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何况,汉末世族大家的内斗已显示出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

像张芝这种低级官宦家族的子弟,在朝廷就像一粒芝麻,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做为的机会。他还不如从其所好,悠然自得呢。

张芝在家乡潜心研究书法,尤其对草书十分痴迷。他师承汉代大书法家崔瑗、杜度的草书。

传说,他的父亲张奂为方便张芝和张昶兄弟练字,命家臣造了一个石桌,从此,张芝兄弟二人一起学书,很有长进。

但是,东汉晚期,中国的造纸业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像甘肃这地方根本没有造纸,造纸要从中原或者四川进入甘肃。所以,纸张不是很多,供货不是很及时,往往家里所有的纸张都不够他们兄弟用,等待再买纸张吧,有没有那么多耐心,就索性把家里还没有染色的绢帛也当做纸来练字,练完字以后,再去染色 。估计这些绢帛都是要染成玄色的绢帛,即黑色的,要不然,那还不得气死染房的工匠。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张芝兄弟练字还有一个“墨池”的故事,据说,张芝为了练字,不知用了多少墨,也不知洗了多少次毛笔,居然把家里的一个水池都染黑了。后人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张芝对汉代书法家崔瑗、杜度的笔法烂熟于心,又能自由书写挥洒,终于从章草中摆脱出来,创造了今草。

他的这种字,一笔而成,笔笔连绵回环,偶有不连带的,血气息断,血脉贯通,开书法之一代新风。

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都不屑一顾,唯有对钟繇楷书,张芝草书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王羲之的草书,就是直接继承张芝的草书而来。

据说张芝还有一个书法理论著作《笔心论》,可惜今已失传。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张芝主要擅长草书。张芝所处的时代,已经有草书了,但是,这种草书是独立的草书,每一个字和每一个字都没有缀连,张芝的草书,一改字字独立的草书,把一行字都能够连接成一串。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一笔书。

张芝有一个弟弟叫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与张芝齐名。

张芝的草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奠定了中国书法最后的主流三体(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之一的草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张芝也被誉为“草圣”。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他比张芝最少要少20岁。可以说是张芝的晚辈。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钟繇是继张芝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他与张芝不同的是,在楷书领域奠定了中国最后三种主流书体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楷书。

因此钟繇也被誉为楷书的“鼻祖”。

钟繇广泛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曹熹、蔡邕、刘德升等汉代大书法家的书法,他博取众长,精于隶书和楷书。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可见钟繇成为书法家,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生钟爱书法,他把书法与自己对世界万物的审美融为于一体了,所以,他的书法才能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一个不朽的书法家,绝不是名噪一时能够成为一代大师的。他们付出的艰辛也是我们无法用想象力去想象的。

钟繇的书法,在北方和南方影响巨大,我们在魏碑书法里面,也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例如清乾隆三年出土于河南长葛县的《敬使君碑》就属于钟繇家乡长葛市的范围。

《敬使君碑》立于东魏兴和三年(540)书者不知,学者们认为《敬使君碑》在魏碑书法里是更接近楷书的一个碑,又是在钟繇的家乡出土,不能不说钟繇的书法从曹魏到西晋在北方的巨大影响。

这也说明中国书法并没有什么南北之分。

永嘉以后西晋南迁,当时的大族都有钟繇的书法作品收藏,其中钟繇著名的《宣示表》就收藏在王羲之家族。后来,王羲之把《宣示表》借来临摹学习。据说,现在流传到《宣示表》就是王羲之临摹的刻本。于是,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就在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王羲之因为学习钟繇,书法成就非常高。他一个人集楷书、行书、草书之大成,在南方北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以后,中国的书法就一直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流,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流书法的。

所以,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描述钟繇的重要历史地位,他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孙过庭的这个说法,其实主要是根据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样一个体系来评价“古之善书者”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体系,那么,“古之善书者”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张芝和钟繇他们都是书法奠基人地位的书法家。

孙过庭对钟繇的楷书评价为什么比“草圣”张芝高


至于说为什么有人认为张芝在前,钟繇在后。如果“钟张”这个说法是依据孙过庭《书谱》中的“汉魏有钟张之绝“,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书谱》是一个骈文体文章,这种文体在唐代非常流行,一直到韩愈时代都流行,所以,韩愈认为文风要改革,要学《史记》先秦这样的文章。

而孙过庭是中唐时代的人,他们做文章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骈文体的文章,很讲究对仗和音韵。所以,就会屈就一下“逻辑”关系。这也是骈文体的一般惯例,没有什么尊卑关系,都是平行并列关系。

有些词它有固定的音韵关系,不能乱改,就是现代也是如此。例如“国共两党”,都是平行并列关系,也因为语言美的音韵关系,是不能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