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336-337

 背后国文 2019-11-27

宪问篇第十四·四(336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钱穆译先生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

杨伯峻译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傅佩荣译】孔子说:“国家上轨道,应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轨道,应该行为正直,说话委婉。”

危,正,正直。孙,同逊,谦逊。

本章孔子讲君子在邦有道和邦无道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邦有道时,说话正直,行为正直;邦无道时,行为正直,说话要谦恭一些。

对比一下,我们发现没,在邦有道和邦无道的情况下,说话要注意不能一样,但行为依然要保持一致,为什么?

邦无道的情况下,如果说话不谦恭,难免会招致祸害,所以没有必要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麻烦。说话多一点和说话少一点,说话直接和说话委婉都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因此说话小心谨慎没有坏处。但行为就不一样了,君子不能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有违君子直的品德。君子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应该保持正直的作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1》)君子不会像小人那样,放弃自己的坚守,去做不合君子之道的事。

历史上因言获罪的案例太多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地处在邦无道的情况下。但每个朝代,无论乱世还是太平盛世,都有正人君子扬名世间,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着正直的行动。他们“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13》)富贵不能迷惑他们,贫贱改变不了他们,威武不能屈服他们,如大丈夫般一直坚持正直的行动。

宪问篇第十四·五(337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钱穆译先生说:“一个有德的人,必然能有好言语。但一个能有好言语的人,未必即就是有德。一个仁人必然有勇,但一个有勇的人,未必即就是仁人。”

杨伯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傅佩荣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能行仁。”

必,必然,一定。

孔子说,有德者一定会说出中肯的话,因为他们已经洞察人生,感悟人生,对世界已经有了全面的感知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境界,所以他们说话能言之有物并言之有理,能影响或指导他人,给人帮助。但能言之有物并言之有理的人不一定有德,他们有可能仅仅是花言巧语、能言善辩之人。孔子很讨厌这样的人,德行不够,却在人前说漂亮的话。在《论语·先进24》篇中,孔子说:“是故恶夫侫者。”同样,孔子也不因为人说话漂亮而举荐他,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22》)因为说话漂亮的人不一定有德,所以他不以言举人。

孔子说,仁者一定有勇,但勇者未必有仁。在《论语·子罕28》篇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为仁者兼具了智者的不惑和勇者的不惧,并且在这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但勇者因为修养的不够,他还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就像子路,他仅仅只是升堂了,但还未入室。

本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第一,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境界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就不说与自己境界高度不一样的话。只有好学不止,修行不止,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说出有价值的话来;第二,儒家倡导的是见义勇为,好勇的前提是义,要合乎道义,要符合正当性才可勇敢去做。归纳起来讲,就是要有仁有德,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才能做出正当合理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