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榫卯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1-28

明清古典家具中横材与竖材的丁字形结合的造法,又称为“格肩榫”。大自桌案柜橱的枨子和腿足的连接、次如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与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桌几花牙的横竖材攒接,皆运用格肩榫结构。

格肩榫又分为大格肩、小格肩、实肩、虚肩。大格肩榫一般在家具交接处采用阳线时应用,它和小格肩榫的区别是肩部为尖角,肩部都为实肩,大格肩榫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做法。实肩格肩榫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遭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虚肩”。小格肩榫通常在家具交接处表面起涡线时用,它的制作方法是:一根木枨端处开榫头,两侧为榫肩,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外面呈没有角的梯形格角,两肩部都为实肩,另一根木枨开出相应的榫眼,靠外面榫眼上面挖出一块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然后拍合。

文章速递:天衣无缝,33种卯榫结构动态图

在明清家具中,用得较多的是格肩榫结构,其横竖材交接后,形成45度格角,这种结构从美学角度和家具的匀称性来看都是合适恰当的。再有根据横竖材相接的位置不同、木料大小、和木材的形状不同,使用的造法也不同。

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果横竖材同粗,则枨子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枨子,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里外皮做肩,榫头出露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腿足粗于枨子的时候,管脚枨的做法是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枨端里半留榫,外做半肩,这样的结构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固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或称之为“蛤蟆肩”。

弯弧的圆材搭脑与后腿圆材上截以飘肩榫交接,下截穿过椅盘成为方材腿足

方材的丁字形结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格肩榫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故不易扭动,坚固耐用。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大格肩即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所谓的“撺尖入卯”,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一些木料,借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方形材料的横竖材接合形式,在角部时有些变化,如丁字形接合时,出榫的一根只留直榫,不格肩,外形如为齐肩膀,称“齐头碰”。这种做法简单,榫头均呈直角,榫眼呈相应形式。齐头碰在形式上有透榫和半榫的区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而外露,气质较为古朴。半榫因其榫头不露出而表面光洁,不影响家具表面装饰。采用透榫还是半榫主要取决于结构需要的坚牢程度,且榫头必须有一定的长度才能保证结构的需要。

格肩榫作为明清家具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榫卯结构之一,虽不复杂但坚固耐久。

● END ●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