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画的人 中国美术至宝——莫高窟,就在敦煌,人们称它为“沙漠中的大画廊”。 大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石窟、大佛营造不断,但规模最大的唯有莫高窟。 营造千年,又历经千年,逝者如斯,但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
文桐书院精选敦煌壁画作品,按照敦煌壁画工艺制作,还原敦煌原来的配方,丛敦煌河床上收集的澄板土,制作的泥墙,韵味十足,带着历史的沉淀感稳重大方。
文桐敦煌壁画欣赏: 
《九色鹿经图》 36*61cm
《九色鹿经图》绘于敦煌257号洞窟的西壁中部。它是敦煌北魏洞窟壁画的经典之作。这幅壁画以精湛的艺术再现了《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鹿王本生”则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传说从前在印度的恒河岸边,有一只美丽而善良的九色鹿王。一天,九色鹿王正在河边悠闲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勇敢的九色鹿,不顾自身的安危,纵身跳入河中,顽强地与恶浪搏斗,终于把落水人调达救上岸来。调达庆幸自己的再生,感激涕零,向九色鹿频频叩头道谢。九色鹿王说:'不必谢了,回去吧,亲爱的调达,我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调达发誓说:'恩人啊,请你放心。如果我背信弃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说完就走了。 在途中,调达见到了一张国王悬赏捕捉九色鹿的布告,说摩因先王的王后因梦见美丽的九色鹿而想马上得到它,谁能捉到九色鹿或知道九色鹿在那里,报告国王,就可以领赏。忘恩负义的调达见利忘义,立即前去告密,并带领国王的大批兵马去捕捉九色鹿。处于重重包围中的九色鹿,猛然跳到国王面前,呈述了救调达及调达背叛誓言的经过。 九色鹿的呈述,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及士兵,大家那愤怒而厌恶的目光一起射向忘恩负义的小人-调达。调达无地自容,刹时间在他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从此永远受到人们的鄙弃和唾骂。国王非常惭愧,愤怒地斥责调达,并下令全国,以后任何人都不准伤害九色鹿。王后贪婪的欲望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也心碎而死。
《飞天》
34*23cm
飞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这幅飞天细腻优雅,色泽清新,为飞天中的经典之作。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这幅画画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中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敦煌最美观音,窟中东侧为首的观世音菩萨,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细眉长目,鼻直唇红,体态婀娜,是唐代菩萨形象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敦煌小山水》
33*58cm 敦煌壁画中有较多风景山水画穿插,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一个最有特色的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绘画中往往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山水背景中来表现,寓情于景,也是文学艺术中最流行的手法。先秦时代的绘画虽然不易看到,但从《诗经》等文学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自然空间形成的美感的认识。如:此幅壁画,截取构图通透,色泽柔和,自然景色与壁画绘画方法结合,独具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