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寻梦向天歌 2019-11-28
1

去一家街道图书馆还书,图书管理员对我说起一个性格古怪的人。此人是这里的常客,每次借阅两本书,不多也不少。固定的借书数量,倒不是怪异的表现。只是他每次借书和还书时,都要求图书管理员为他打印一张纸质的借阅图书清单。

“好几次他昨天刚接过书,第二天还书时依然让我打单子给他,这人脑子有问题吧。”

对于图书管理员的抱怨,我不置可否。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人确实有些不可理喻。假如很长时间没来图书馆,记不清自己究竟借了多少本书,打印一张清单能被人理解。但是昨天刚来过,每次也就只借两本书,不存在记不清楚借书卡名下的书目。再索要清单,就显得多此一举。

不过在他的认知模式中,打印清单的行为合情合理。可能他在从前吃过亏,比如明明已经支付了某张帐单,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催款电话不期而至。可能这张帐单隔得时间比较久远,早就被他处理掉。至于早期电脑记录也不完整,他拿不出付款凭证,只好哑巴吃黄连。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凭证丢失留下的痛,他顺理成章地转移到其他领域。从这种偏执行为,被潜意识固化下来。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要索要凭证,就是担心日后产生争执时自己落于下风。哪怕这种行为被别人看作多此一举、甚至冒着背地里被人当作神经病,他也不敢有丝毫疏忽。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可能其他原因导致这么古怪的行为。真要搞清楚,必须经过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催眠等方式,找出行为背后的认知模式和深层次原因。

2

我不想深入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那是心理咨询师关心的问题。我只想说,我们眼中他人怪异的行为,在当事人心中显得那样自然、合理。为什么同一个行为,在不同人眼中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观点?这个简单的事例表明: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的难度有多大。

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其他人想要跨过茫茫大海登上这座岛,需要花费非常大的努力,失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正如西方传说中的巴别塔。远古时期的人类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希望联合起来兴建一座高塔,这座塔通往所有人向往的天堂。上帝发现了人们的企图,为了不让这个计划得逞,不同国度、地区的人类使用彼此不能相通的语言。由于言语不通,这个计划胎死腹中。

这里不同的语言,既可以是不同的官方语言,比如英语、汉语、法语、德语等等;也可以是每个人心中不同的语言体系。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导致沟通中的障碍。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存在这么多的障碍?问题就出在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曲解别人。就像上文中的那位图书管理员,她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借书人的行为。她认为打印书目清单毫无必要,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在借书人心中,不仅不认为是多此一举,反而觉得这张书单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站在自身立场分析问题,导致观点、认知的天壤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冲突和矛盾,假如大家能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地讲出来,其实是非常好处理的小事。但是作为当事人,由于自身认知的缺陷,以及面子问题,就是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偏执地认为对方的行为就是在针对自己,不进行抗争,那个人会变本加厉地侵害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导致了针尖对麦芒。

在冲突中,我们不妨借鉴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流派。他们强调“共情”技术,通过认真倾听来访者的叙述,进入来访者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然后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建立与来访者的信任关系。

完全可以将这项技术用于日常沟通中,让对方感觉你站在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同时,多从对方的角度找寻行为的合理性原因,不要把一些带有偏见的帽子随便扣在对方头上。
3

当然,生活中的某些矛盾、成见和刻板印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化解的。特别是当你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别人,但是别人对你不怎么待见,依然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你,又该如何应对?

我最近采访了一位农民画家,他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二时,他用铅笔素描了一棵树,老师看见后,预言他将是伟大的画家,让他对绘画的兴趣更浓。初三那年,他自觉升学无望,执意要求辍学,并决心以绘画为生。

从课堂回到家里,熊庆华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起来,练习两小时毛笔字,中午学习山石绘画技法,下午主攻素描。只要手头有些闲钱,他会骑车四五个小时,穿过五六个小镇,颠簸到50多公里外的城区,购买美术专业书籍,反复临摹与创作。

由于独树一帜的笔法,让村里人怀疑他压根儿不会画画。他曾画过一幅画《永长河》,人们在岸边不停地朝河里吐口水,而河流依旧奔腾向远方。很多人带着讥讽的语气说:“这幅画是什么玩意儿,想表达什么意思?”因为艺术鉴赏口味上的巨大差异,他和乡民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渐渐地,熊庆华成为乡民眼中只会“画画”的怪人。在农村地区,成年男性通常都是家里的重劳力。除了农忙时节搭搭手,他几乎不事农活。对于一个不干农活的男人,通常会被当作“废物”。他背着画板穿行在田埂鱼塘间,彻底沦为异类。“年纪轻轻不干活挣钱,难道天天画画能当饭吃?”

随着结婚生子,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他听老乡介绍来到深圳的大芬村,辗转几次地铁公交终于来到这家位置偏僻的绘画工厂。

“你是来应聘画工的?我是工厂负责人,这是一幅受损的油画,你来修复一下。如果做得好,就可以留下来。”他捣鼓了两个小时,负责人看后直摇头,嫌他把画上人物的面部色彩画浓了,反倒毁掉了这幅画。

以后他又试了几家,还是不成功,只好再次打道回府。

外出打工不成,他只好就近找寻“就业机会”。他在附近小镇当送奶工,天刚蒙蒙亮,就要踩着单车把鲜奶送到千家万户。这些工作都干不长,因为或多或少会影响他的创作。

外出打工那会儿,各种流言蜚语暂时消停一会儿,这时又再次死灰复燃。人们都说他都成家了,还不能养家糊口,真不负责任。可是他觉得人过一辈子,总有一些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理想和追求。

16岁到34岁,他孤独地沉浸在绘画世界中长达18年,期间几乎没得到任何回报。直到初中同学把他的画作上传到网上,才迎来命运转折。

初中同学用相机拍摄了一些作品,随后上传到某知名论坛。才过去一个月,帖子的点击量有几十万。因为极富感染力的色彩构图,他获封“中国的梵高”这个无与伦比的称号。

成为“网红”才几天,他卖出生平的第一幅画。有了这第一笔卖画收入,身边人的态度发生了鲜明转变。他作品的价格水涨船高,普遍开价3000元,最高的一幅卖到了1万元。他买了电脑、相机,把作品传到网上供别人挑选,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再也不必为了生计而发愁。

对于困在孤岛中的命运,这位农民画家没有消沉、唉声叹气。他在不断积蓄力量,在绘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始终相信,这些作品在眼下不被人理解,终有一天会被识才的伯乐看中。他不去迎合别人,不盲目融入平庸的洪流中,终成一位画坛怪才。

假如始终不被人理解,不必委屈球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让质疑、嘲笑变成赞许和仰视。

4

美国作家加·泽文的小说《岛上书店》,写出了我们面对人生孤岛的应对之法。主人公AJ·费克里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可是他经历了太多打击: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

这些打击让AJ·费克里陷入颓废中,他的内心沦为荒岛。

可是弃婴玛雅,让这个中年男人找回了人生的温度。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重新收获爱情,他不再孤单,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再恐惧。

他在临终前对玛雅说:“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读书只是摆脱孤单的途径之一,最重要的是读书让我们学会去理解别人、爱别人。如果始终不能去理解别人、始终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懂得爱别人,你就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

学会爱与被爱,人生会变得更加充盈。带着宽容和友善去走近别人的孤岛,你和别人之间也多了一条连接的通道。

假如别人不那么友善,无论如何努力依旧被困在孤岛中,也不必彷徨和无奈。审视自己走的这条路,如果这条路完全正确,那就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嵇振颉,作品400余万字见于各类报刊,已签约出版9本图书,长篇小说《万千人海里,幸好遇见你》、情感故事集《人生里有你,才不负少女一场》正在网上热卖,长篇小说《迷局》电子书正在掌阅文学上热销,微信公众号:雄霸倾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