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文英《唐多令》词画赏析

 昵称32901809 2019-11-28

与一首词的契机

初冬。寒夜。冬雨霏霏。也许是暖冬,这个季节在从前,早已细雪纷纷了。虽然没有结冰,风凛冽的像刀子一样。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犹如风在一片没有尽头的树林里旋转,穿梭,恒古辽远,地旷天空。

我在欣赏一幅古画,吴文英的《唐多令》。由于是印刷的问题和画的尺寸比例有点小,画有点模糊。细节的地方,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清晰的画面。但一点也不影响这幅画给我的冲击。在我观念中,国画,有种不可攀登的神圣之感。悠远的画面,高远的意境。黑白颜色勾勒出的画面,层峦叠嶂的山峰、疏淡的垂柳,掩藏在树丛中露出漂亮的屋檐的房子,让观赏者向往不已。

吴文英《唐多令》词画赏析

在冬夜,听着雨声,在温暖如春的灯光下读诗赏画,最美好的岁月,也就是如此吧。

晚上,从书橱中抽出一本《宋词鉴赏辞典》,无意翻到吴文英的《唐多令》,觉得此词正对此情此景,冥冥之中,这就是一段缘分。每一本书都是日月之精华,每一个阅读者,也是缘分释然。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努力一生,也不可能把世间的书全部阅读完。选择,就是最好的契机。这么一个晚上,这么一个雨天,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翻阅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与一幅和一首诗词邂逅于此,这就是巧合。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我酷爱古典诗词。苦苦背诵《平水韵》,学习格律诗词。虽然有人把古典律诗比如成戴着镣铐跳舞,诗词中呈现的古典之美,情深意重,真是现代诗无法代替的。

比如吴文英这首《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这首写羁旅怀人的诗词,别致淡然写法,让很多读者称赞。这首《唐多令》在诗词中属于梦窗词。在梦窗词中向来有一个没有约定的看法,抑梦窗者如张炎,备受推崇;尊梦窗者如陈延焯被批评为下乘之作。但这首《唐多令》,不事雕琢,没有引经据典,自然浑成,却具有特别的可喜之处。其语言清新,意境悠远,很让人喜欢。

那么什么是梦窗词?

《梦窗词》是吴文英(1207——1269)的词作集。因他字君特,号梦窗,故起名梦窗词。吴文英是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是布衣词人,一生依人为幕僚。

现在,就简单的分析一下这首词的经典之处。

这首词起句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明了“愁”字。先写羁旅秋思,写足了愁情,然后才挑明愁的原因是别离。在古典诗词中,“愁”是诗词的主题,关于写愁的诗词太多太多了。能够写出一点新意,的确有点难度。比较有名的比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船,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比较著名的词句。而这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看似顺手掂来,若不是作者匠心考虑,这么熟络的句子,反而弄巧成拙的。可见吴文英的在词上的造诣很深的。

吴文英《唐多令》词画赏析

中国汉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时,有很多的象形字。某一些字,其实就代表一种情感和一幅画面。比如这个愁字,就是秋心一片。秋天这个季节,天气开始变凉,秋果成熟之后,树叶开始飘落,给人一种萧杀之气。所以,在中国文字中,秋本身就带有伤感的气势。比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这首小词中开句,就写明秋天,就把整首词伤感的意境烘托出来了。

01

“秋心”合成“愁”字,近似字谜游戏。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的诗词中,也经常运用到。看着信手掂来,其实作者下笔有趣,且毫无造作之感,紧扣词的主题,实在十分难得。

这两句一问一答,简练的是个字,却把整个画面呈现出来。这就是字的奥妙之处,与画面呈现出的感觉,给人的美感是不一样的。

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属倒折之笔。

这种倒折之笔,没有任何违和感,突兀感,而是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情感紧紧调动起来。

02

接下句“纵芭蕉不雨也嗖嗖”,这句不像词,倒像一句自然的口语,把雨中芭蕉的形象,描画出来。芭蕉在古典诗词中,也是经常被诗人描写和引用的景物。比如李清照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看似轻盈而出,实则份量很重。诗人们对芭蕉的喜欢,可见一斑。

在我现在居住的小区的花园内,也种植着几株芭蕉。硕大的叶子,在风雨中摇曳,非常漂亮。芭蕉开的花非常绚丽,是百花中比较耀眼的一种。对于芭蕉在诗词中的引用,除了李清照的这句,我还喜欢

清朝纳兰容若的《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郑板桥的《咏芭蕉》,也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倒折的写作手法,比顺说平添了许多千回百转之感。比较著名的杜牧诗《雨》中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这些不写旅客只身在外的愁思是因为孤独,想家的伤感,而是怨外面种植着几株芭蕉。这种比喻的手法,倒折的运用,在精短的诗词中,比较适合运用。

03

按照词中的结构安排,作者把画面转到登高望远看到明月的情景。“月是故乡明”思念的是儿时的一种情怀,感叹的是人世的苍茫无奈。本来,明月东升,天气清凉,正是赏月的好时刻。作者也说了“都道天凉天气好”。可是为什么有明月怕登楼呢?是作者心情不好,心事重重的,才容易对月伤怀。伤感的是什么?是前途、爱情、生活还是亲人?作者没有明写,只在下片转为“年事梦中休”,让人不由地想象作者也在感叹一生的抱负未曾实现,感叹一事无成。我自己也是,有时看到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身影,不由感叹自己的年事已老。看到比人辉煌的成绩,感叹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很多的人,虽然有不同的经历,却有相似的心境。“花空烟水流”的画面,有点太伤感了。

吴文英《唐多令》词画赏析

吴文英《唐多令》

但这种心境,在吴文英的《唐多令》的画中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他的词中,才能体谅到这种心情。这就是词与画的区别。但画面中的蕴藉一种境界,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文字不能表达的。只有词与画相结合,才能让观赏者自己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接下来,词中写到“燕辞归、客尚淹留。”有人说这句话化用曹丕的《燕歌行》中的“群燕辞归雁南翔”真是作者化用这句话,也是化用的很自然,巧妙,没有模仿的痕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教给香菱学诗。

香菱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似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竟再找不出来两个字来。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没有人家,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到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来的。”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于香菱。

可见,巧妙的化用前人的诗句,也要自己出新立意,不落俗套才好。

下段,作者用“萦”、“系”用拟人修辞手法比喻,承接前段的情景,加深了词中人孤单、落寞的形象。

前段写羁旅秋思浓笔渲染,蓄势如盘马弯弓。后段写客中怀人直是简洁,发语如弹丸脱手,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堆砌造作典故的晦涩之感。

这一幅常精彩的中国画配诗,画配上与主题契合的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之前,我喜欢李清照、秦观、李煜、辛弃疾、李白、李商隐等,没怎么注意吴文英的词。这次偶然遇到,再认真阅读了他其他的词,原来他的词写得这么好。除了这篇《唐多令》让我喜欢之外,还有其他的有《定风波》、《点绛唇》,笔调婉转多情,意境神幽,读后余音袅袅,可谓韵味无穷。

希望有人也读读吴文英的词,共同讨论、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