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秋信拳论 || 劲路和心劲 |教拳|学拳|练功七要

 老枪ujt0ka8trj 2019-11-29

劲路和心劲

起式走螺旋

力从足底发

节节要贯穿 

周身是一家

腹内似海形如潮

转换折叠在于腰

进退起伏身要稳

上下贯穿形指梢

----田秋信

      如诗能言志,打拳是通过肢体语言阐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譬如白鹤亮翅,有支撑天地之感,练到这般境地,才有感染力。但是,这种感觉和势,不是一开始就能有的,是在不断揣摩和练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从偶然出现,之后不断地巩固、强化,直到最后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劲路是个纲,在音乐中,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中间叫做“音韵”,没有音韵,就谈不上曲调优美。同理,打拳从一个定式到下一个定式,中间的过式非常重要,拿、摔之法都在过式的转换折叠之中。太极拳应当在过式中求,练好过式的方法是要将劲路打通,劲路打通是各种技术特点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劲路不通,说打好太极拳就是一句空话!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不断解锁的过程,以期实现劲路的通畅,不能在某一点截流,要使周身206块骨头,一百多关节,六百多块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肌肉群,有机结合,让劲力在整个传输的过程中节节递增,而不是递减。所以,劲路是个纲,是主线,是劲儿的运行路线,要牢牢抓住这条主线。纲举目张,收放自如细目任张场。劲路打通后,其他各种不同技术特点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劲路这个根本,任何所谓技术特点都难以实现。劲路源于足,传于腿,主宰在腰,通过以身为轴、以手为轮的转换而达于梢节。

    练拳的过程,也是从支点到落点,不断优化中间环节的过程,求的是最佳值。要做到把动作的连贯性、平衡性和协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性又分为运动中的协调性与静止的协调性,将速度、力度、角度和准确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动作的外形不能代表“劲儿”,“劲儿”却可以充斥任何形就像一个体育馆,它的外形是一所房子,当里面有学生上课,就变成了教室;驻扎士兵,就变成了兵营。外静引内动,内动催外形,内在要像大海深处的涌动,外形才能有如潮起潮落、惊涛拍岸。久而久之,渐渐领会,渐渐开悟,最后,得“意”方能忘形以静待,水以动至,从则活,意则滞,君不见,为理也?意重则滞,精神放松,是肢体放松的前提和基础。自然是不能表演的,表演的就不自然。打拳只顾着和自己较劲了,让别人看着累,何谈美感和韵味?

教拳

教拳要有鼓动性打拳要有感染性

----田秋信

    无论拳师在教授过程中还是学员在学习中,关键是操作性,这是衡量拳师的讲课内容标准。每个学员的愿望不管是为健身而来还是为学功夫而能达到有实战能力而来,首先要看拳师所讲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学员抽出时间来学拳,无一不是为“求实”而来的,因此看一位拳师掌握的知识多少、层次的高低,标准是肢体语言,拳师要对自己讲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要负责任。

   打拳的节奏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能让观众看厌烦了盼着他快下台。讲课也是如此,托托拉拉,啰里啰嗦,抓不住重点,让大家不得要领。得正确的废话太多,听众都睡着了,什么也记不住,只能得到礼貌像征性的点赞讲课鼓动性,学员听不够,回味无穷,逐句揣摩,并在实践中落实。要杜绝看似系统,实际上是杂乱无章,豪无可检验性,更无操作性的现象。讲课忌拉大旗!任何名家,名言,经典都不得不受到后人的理性检测,不管多大的名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家传、秘传、秘笈,还有外传、大师、宗师都不能崇拜!罗列诸多条条框框都在以此来束缚拳友们的手脚,因此,一个事物的产生,一个论点的确立,开始都是朴素的,后人不断的丰富、充实、提高它,给它以新意!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内容都要让大家有实际操作性和落实的可能性! 存在的不一定都有感觉,存在的不一定都有表现形式,没有检验性,没有操作性的东西,讲多了会让大家无所适从, 旁征博引,是不是自己的体会感悟?

学拳

习拳是一个寻规矩、守规矩、脱规矩、直到没规矩却处处合规矩过程。

----田秋信

   武术是一种文化,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要继承,这是基础,不继承就无根,根不保持,如何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前辈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科学地继承并发展之,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没学成时不说成,学成才知真不成。明家求明,不求名。先学后知难,知难者不难,不知难者难。知易行难,知而后行之,必成明家。学拳也应如此。

   轻灵不能飘浮,沉静不能呆板太极拳要求整体性、连贯性、协调性和动作的平衡性其中协调性包括静止中的协调性和运动中的协调性。锻炼练好的协调性是打通劲路的基础。打拳要放松,精神的放松是肢体放松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在面部表情上就是要似笑非笑。打拳要轻而稳,劲贯四稍,似抛物飞行一样,式定势动才能连绵不断打拳感染力在于,让观众有意或无意下意识的模仿,产生共鸣。

练功七要

功:求于师 积于勤 出于思 失于惰 严于已 警于体 明于理

----田秋信

求于师:必须有老师教。前人的经验积累,需要老师一代一代传承。

积于勤:通过勤学苦练。功夫才能逐渐积累。

出于思:功夫出于思考。只练习,不思考、不作总结,水平很难提高。

失于惰:惰性会使功夫丢失。思考的惰性、肢体运动的惰性,都会使以前投入的时间和成果白白丧失。不善于思考,对功夫的理解就不会深化;肢体练习不够,功夫就会生疏。

严于已: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总看着别人这个有毛病、那个有毛病,但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毛病,看到别人的毛病,要立刻检查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警于体:时刻警惕自己在身体运动上的毛病,发现不了问题,进步就慢。要善于、勇于发现自己的毛病,并改正之。

明于理:打拳不明理不行,随便摔别人几个跟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到最后顶多是个武夫,打拳容易,成师难

     ▼
发现更多经典拳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