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劲”和“外劲”的本质

 昵称4197740 2011-03-11
“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给我们正确理解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本质进一步探索,以加深我们对武术传统劲力理论的理解,指导练拳实践。
  
  一、“内”和“外”的划分
  
  要弄清什么是“内劲”或“外劲”,首先必须对传统武术理论中“内”和“外”的划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去,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界把人体的“筋骨皮”等有形的东西当成了外在的东西,把“精气神”等无形的东西当成了内在的东西,对人体进行总体划分,于是有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或“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说法。
  纵观某些著名拳家的阐述,他们对“内劲”和“外劲”的划分,完全是建立在这种人体划分基础之上的。这是我们正确理解武术界“内劲”和“外劲”的划分,以及它们的本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必然造成逻辑、理论上的含混不清。太极拳界的某些拳家,单讲“内劲”,不讲“外劲”,理论观点含混不清,把“外劲”的东西讲成了“内劲”的东西,或把“内劲”的东西讲成“外劲”的东西,实际上是对这种内、外划分的前提缺乏认识所致。
  
  二、“内劲”和“外劲”的本质
  
  明确了内、外划分的前提,运用人体力学的知识,结合一些太极前辈对“内劲”和“外劲”开发运用的途径、方法和特征等做出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内劲”和“外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下面,我们对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内劲”和“外劲”的观点,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习练,则得真正内劲”,“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1)杨澄甫的这段阐述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人体力概念:“内劲”,“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外劲”。很明显,“内劲”与“用意不用力”中的“力”是人体中对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劲力。“外家之力”也就是他所说的“外劲”,由于这种劲力在运用中比较轻浮、容易外显、最易引动,他主张在武术运动中不用(或少用)这种劲力。由此可知,他说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和“内劲”指的都是同一种性质的人体力。说到底,杨澄甫所说的人体中对立统一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劲力就是“内劲”和“外劲”。
  (2)杨澄甫所说“外劲”是什么性质的人体力呢?这里他虽说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对这种劲力的产生、特征等进行了阐述,据此,我们可以做出进一步分析。过去,武术前辈把偏重于“筋骨皮”等有形东西训练的拳种叫做外家拳,那么通过“筋骨皮”的训练而增长较大的人体力,就是杨澄甫所指的“外劲”。关键是我们必须弄清,通过“筋骨皮”的训练主要能增长什么人体力的问题。
  现代人体结构知识告诉我们,人体是由9大(或10大)系统构成的,其中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负责人体运动的功能,它主要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大部分构成。“筋骨皮”中的“骨”是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筋”是它的附属结构,起着固定和连接关节的作用;“皮”是肌体表层的皮肤组织。毫无疑问,通过“筋骨皮”的训练而增长的主要力量,就是“外劲”“外家之力”,就是人体的肢体力。
  另外,肢体力是人体力中最容易外显和引动的劲力。人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引动和显示出肢体力。反之,人体其他性质的劲力,是内在的东西,靠意识难以引动,靠肢体难以显示。杨澄甫对“外家之力”或“外劲”特征的阐述,与肢体力的这些特征或特点是一致的。所以,从特征上看,他所指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外劲”,也是人体的肢体力。
  (3)杨澄甫所说的“内劲”是什么性质的人体力呢?这里他同样没有涉及其本质的问题,但却对这种劲力的开发运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据此,我们也可以作出进一步的分析。①既然“内劲”是在“用意不用力”,或者说是在不用(或少用)肢体力的情况下进行开发运用的,因此,“内劲”理当不包括肢体力。②杨澄甫强调练拳要用意、用气。用人体力学的知识分析,用意必然要用念力、增强念力;用气必然要用气力、增强气力;以意领气循经络运行,念力和气力必然会疏通经络,按摩脏腑,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增强心脏跳动力、血管舒张力等人体力质量。所以,杨澄甫所说的“内劲”,从理论上讲,当是除肢体力以外的其他人体力。但由于心脏跳动力、血管舒张力等,在武术中可以开发,却不能直接调动它们为武术技击服务。因此,从武术技击本质出发,在武术中讲“内劲”时可以将它们忽略。
  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著名理论家陈鑫,早在清末民初已触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体力即念力的问题。他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这里陈鑫明确地把“心劲”当成“内劲”。“心劲”就是我们今天人体科学中所说的念力。“内劲”肯定包括“心劲”,即念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武术界传统理论中所指的“内劲”,包括念力和气力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力。念力从本质上看是人脑意识活动产生的力。气力从本质上看是人体之气与人体组织器官相互作用产生的膨胀力或冲击力。“外劲”则是指人体的肢体力。肢体力从本质上看是人体肌肉收缩拉动骨骼,骨骼以关节为转轴,带动人的肢体运动而发出的一种机械力。这几种人体力,在武术健身或技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内劲”和“外劲”划分的意义及局限
  
  1、理论意义。武术界关于“内劲”与“外劲”的划分,实际上是将人体劲力划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人体力。虽说这种划分尚未完全触及到人体劲力本质,却标志着武术界对人体劲力本质探索的开始。特别在当时历史文化局限下,陈鑫已触及到一个重要的人体力,即“心劲”。杨澄甫等拳家充分地揭示了“内劲”的开发、运行和运用规律。这是太极拳界对武术、人体力学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
  2、实践意义。“内劲”和“外劲”既然是人体中两类不同性质的人体力,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体劲力的性质不同,开发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有所不同,必须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对它们进行开发、驾驭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武术健身和技击方面的作用。对于杨澄甫所说的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的观点,虽说我们用力学知识不难发现这种提法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却深刻揭示了“内劲”(念力、气力)的开发规律。所以,这种划分的实践意义不能低估。
  3、局限性。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种划分毕竟是建立在将人这个整体分成内、外两部分的基础之上的,“内劲”也好,“外劲”也好,它们在武术运动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并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单讲“内劲”或“外劲”讲不清楚,单用“内劲”,人体的肢体根本不可能运动。进一步看,不是不能分,而是这种分法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它们概括不了武术劲力的全部。如果我们把气力、念力叫“内劲”,把肢体力叫“外劲”。那么,在武术运动技击中,人体受到的地球作用力、对手打击力、打击对手时的反作用力等,又该叫什么劲力呢?
  随着武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武术理论中包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在武术实践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但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分类学意义上具有局限性。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形成更为科学的劲力分类理论,这个问题值得太极拳理论界认真研究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