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的基业为何会被秒杀?

 皮皮中尉 2019-11-29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虽然掺杂了太多的虚构和演绎,但有一个现象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在描述蜀汉政权灭亡的过程中,记述内容几乎和《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如出一辙。为什么小说作者不再进行艺术加工呢?恐怕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过直白无法掩饰,蜀汉政权分明是来不及挣扎,就被南征的魏军秒杀了!

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派三路大军南下伐蜀。诸葛亮的忠实学生、大将军姜维在汉中前线拼死挡住了魏军主力。不料魏军老将邓艾率一支数千人的精兵绕过了前线,翻山越岭从阴平小道直接杀入蜀中腹地!当邓艾攻下要隘江油城,出现在成都附近时,蜀汉后主刘禅的行为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他不顾城坚粮足,不顾还有三万守军可用,更不等姜维率军回援,就干脆利落地向邓艾投降了!皇帝一投降,尽管前线将士愤懑地拿刀剁石头,也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结局。

于是,刘备和诸葛亮一砖一瓦苦心经营建立的蜀汉政权,就这样被邓艾的奇袭给秒杀了!但是,三分天下的刘备集团,竟然虚弱到如此不堪一击的地步,难道不奇怪吗?这其中隐秘的原因不可能在“尊刘贬曹”的小说中找到,却能在正史中一瞥踪迹。

1

国力衰竭

在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中,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实在算是最弱小的!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投降的那一刻,蜀汉控制的人口只有94万户!即使把当时不在册的大量流民也估算在内,蜀汉的实际人口最多只在400万之内。在偏居西南一隅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基础上,蜀汉常年保持着不下二十万人的大军,还连年用兵。

刘备在登基的第二年,就带领几乎全部兵马倾国出征。但他的目标不是篡夺汉朝皇位的曹丕,而是曾经的盟友孙权。他要夺回被孙权袭占的荆州西部,为被杀害的关羽复仇。不料,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的老兵刘备,在夷陵大战中被年轻的陆逊偷袭得手,狼狈逃回。又气又急的刘备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丞相诸葛亮独撑大局。

在诸葛亮的斡旋和苦心经营下,蜀汉与吴国再次修好,达成一致抗击魏国的战略协议。从此以后,诸葛亮连续五次从汉中地区发动北伐,吴国也多次派兵在江淮一带策应,但五次联合军事行动或因粮草或因战机或因指挥失当,全都功败垂成。一代名臣诸葛亮也最终病逝于北伐营地中。

接过诸葛亮衣钵的蜀汉将领姜维又与吴国联合,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同样因为战力不足导致失败。其实蜀吴两国都已经明白,即使两国加起来,也敌不过占据北方粮食主产区的魏国。

讲到这里,我们好像已经得出了第一个原因:相比背靠大海、拥有发达航海经济的吴国,蜀汉脆弱的国民经济已经被连年的军事行动拖垮。但是,仅仅看到这层表象还不够。

2

集团内耗

无论小说还是正史,有关蜀汉将领杨仪在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军途中杀掉另一将领魏延的经过,总能引人感慨。魏延被杀当然不是因为“脑后有反骨”,而是因为蜀汉人心失和、派系林立,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刘备自河北起兵,一生坎坷,虽然得以在蜀地立足,但集团内部的构成却比魏、吴两国复杂得多。

这其中既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颠簸跟随的北方旧部,也有诸葛亮魏延黄忠这样的荆州集团,自然也有杨仪费祎张翼这样的益州(蜀地)本土派系。在这个靠军功维系的集团中,只有主公刘备和军师诸葛亮堪称能镇住局面的领袖。

一旦刘备驾崩、诸葛亮离世,这个袭占蜀地割据一方的“外乡人集团”,就必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类似的组织格局,如同当年铁托去世时的南斯拉夫,一个铁腕领导人离世,接班人之间互不服气互相指责,下一步必然就是大难临头。

至于继诸葛亮之后接管军队的姜维,虽然本人文韬武略,但在集团内部更是一个异类。他跟三大派系全都不沾,而是诸葛亮当年收服的魏国降将。如此,他的号召力更加不值一提。


俗话说坚固的堡垒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集团内耗恐怕是蜀汉败亡的第二个原因。

3

文化不自信

因为连年用兵,蜀汉人才奇缺,这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典故,也才会根本导致堂堂丞相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过早离世。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都这么窘迫潦倒了,停战休养生息难道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刘备靠什么起家?靠的是他号称皇叔的身份,是他“匡扶汉室”的宏图抱负。但当汉献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时,刘备不是想着讨伐“汉贼”,而是匆忙称帝,并为了抢夺荆州地盘跟孙权大打出手。这一连串的举动,无形中表明刘备露出了真面目,他只是个想当皇帝的军阀。

史料记载,刘备驾崩前在白帝城接待吴国议和的使臣郑权。郑权直言不讳,“陛下登基却不讨伐国贼,实在让天下人失望。”一句话噎得刘备羞愧难当,悔恨不已。失去人心团队涣散对比夷陵大败,更加动摇了刘备集团的思想道德基础。要知道,刘备集团得以存在的全部凝聚力,就在这一句“匡扶汉室”之中!

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姜维勉为其难不断北伐,就是要重新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为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创造证据。所以,摆在蜀汉政权面前的就只有华山一条路:砸锅卖铁也要打下去。不打就失去了集体认同和向心力,不打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即使这样苦战下去,诸葛亮也无力改变最重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文臣武将,都出身于中原地区,都对中原文化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氏政权时有共鸣。象征正宗皇权的魏国文化,才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与小说中歌颂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大相径庭的是,法正许靖这些蜀国重要人物竟然能与魏国好友长期保持着书信来往。而在史料披露的书信中,面对北方旧友提出的观点,诸如汉献帝的政权才是正朔,社会文化主流在黄河流域等等,蜀汉大臣并不反对,甚至还深表赞许。也就是说,除了刘备和诸葛亮,大多数人心里默认北方的魏国才是自己的灵魂故乡。既然做的事情已经失去了意义,那又何必劳神去做呢?

我们都知道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文采出众,也都耳闻“建安七子”的璀璨风华,但蜀汉呢?在同时期的蜀汉,除了写过《出师表》的诸葛亮,恐怕再无法找出第二个知名文学家。相比曹操父子的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相比吴国孙权集团的君臣妙语连珠,刘备集团显得异常冷漠低调,因为在这个脆弱的集团中,缺乏文化认同的君臣早已经形同陌路。

在三国时期以争夺文化正统皇权正统为焦点的大背景下,一个军事集团失去了文化自信,也就相当于釜底抽薪!


与连年征战损耗国力相比,失去文化认同感,才是刘备集团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仅有的两位领袖逝去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政权缺乏道德上的存在依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后主刘禅浑浑噩噩毫无作为,为何整个政权形同散沙得过且过,只剩下姜维在前线死撑。既然觉得自己纯属无谓的瞎折腾,又何必殊死抵抗徒劳挣扎呢?

简言之,失去文化自信的刘备集团早就如行尸走肉苦熬度日,而突然冒出来的魏军小股部队,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现在我们都拿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笑话他的愚钝无耻,但或许还存在另一种解释。终于离开了那个别扭的皇位,不用再提心吊胆地天天开战,不用再面对来自舆论和内心的质疑,刘禅兴许这时才体会到解脱的自由和快乐吧。

看似是蜀汉政权被魏军秒杀,实质上他们早已因思想涣散和文化的不自信,早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刻就就成了“植物人”。

拥有了文化自信这个强大的武器,就意味着拥有了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有了自信,才能平等地与外国进行交流,才能激发创新创造力,也才能凝聚全社会的共识。这个论断,已经被今天的国人广为接受。相反,失去了文化自信,也就会如我们分析的刘备集团那样,分崩离析、人心涣散,最终被外来势力所取代。


文化自信,于国家层面意味着昂有挺胸、交流融合、创新创造,于个人层面,则意味着学习。相比久远的三国时期,如今的世界则以经济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迭代为主流,如果个人无法看清这个大背景,也会渐渐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堕入逆境。

因为无论你我想投身哪一个具体领域,学习都必然是第一要务。我们读史是为了铭记昨天,观察今天,展望明天,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刘备集团被秒杀这个历史事件中跳脱出来,督促引导下一代加强学习,唯有学会学习,才算是进入了未来世界的文化主流,占据一席之地。

懂得学习,才会领会先进的意义,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学会学习,才会参悟先进的禅机,找到自己迎头赶上的契机;善于学习,也就获得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遇,把握脱颖而出的良机。如果一个人骨子里没有文化积淀,或者缺乏文化自信,那就会和短命的蜀汉政权一样,自相矛盾进退失据举步维艰,交高昂学费交智商税被他人掠夺。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需要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必要性。唯有掌握了学习工具,才能接触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才能冷静分析客观决策,才能戒除思想空洞自我怀疑,最终深刻领会文化自信的深层奥义,充满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爸鼻马迷”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