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在吴越漫游时写的一首诗,借古讽今,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江山携手 2019-11-29
李白在吴越一带漫游时,想起了当年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此处日日笙歌,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怀古诗,即《乌栖曲》,并借古喻今,暗讽当朝皇帝,也就是唐玄宗,句句客观,却又字字带着种讽刺之感,借旧题歌咏,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表达不出来的。
《乌栖曲》是一首乐府诗,其题也为乐府旧题,它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内容大多是歌咏艳情,李白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种不一样的题材风格。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姑苏台上的乌鸦刚刚归巢的时候,吴王宫里西施醉舞的宴饮就开始了,宴席上吴歌楚舞还没结束的时候,太阳就落山了。金壶中的漏水滴了一夜,宴饮还未结束,于是吴王起身看了眼快坠入江波的秋月,东边的太阳快要出来了,可吴王仍觉未尽兴。
传说越王勾践为了灭掉吴国,就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送给吴王夫差作为礼物,西施这种美人自然是将夫差迷得神魂颠倒,吴王夫差也给了她无尽的宠爱,但同时,吴王沉浸在西施给予他的温柔乡之中,从而渐渐地荒废了政事。而时隔近千年,到了唐朝,玄宗对杨贵妃的疼爱丝毫不弱于吴王对西施,可谓是历史的再一次重演,只是杨贵妃不是谁派来的旗子了,但对玄宗的迷惑却一点也不弱。
每天每夜搜沉迷于西施美色当中的夫差,终于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多年以后被干掉了,西施可谓是这场战争中的大功臣,只是吴王那么疼爱她,使得她难免带着深深地愧疚,不能解脱,遂自刎,也算是全了吴王的一番心意。玄宗和杨贵妃的情况虽然不尽相似,但最后都走到了生离死别的尽头,反正都是悲剧,但这悲剧的源头,都来自于君王的不作为,因为沉迷享乐,所以荒废政事,有因有果,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回头看李白的这首诗,首句的姑苏台就是吴王夫差所建,上面有春宵宫,据说吴王时常在此处和西施嬉戏,也就是吴王每天宴饮享乐的地方,此处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三年时间修建而成,只为和西施在这纵情歌舞。乌栖之时,天色渐晚,周边是一片凄凉,可宫殿里面却热闹非凡,载歌载舞,这种对比,将吴王宫里的生活衬托的更为奢靡了。
宴饮之时,人人都很欢快,让人沉迷其中,不知不觉中时间就从指缝中溜走,可惜宴饮中的人们却不自知。诗人写的这一点,将吴王那种颓靡的心态展现的很生动,而沉迷于宴饮之中的夫差更是在这种享受之中不愿醒来,耗费大量的时间,却忽略了一个君主最应该做的事情。
这首诗短短四十九个字,却有着日暮乌栖、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带着象征色彩的物象,这些物象不仅仅是烘托氛围,渲染环境,它还有着暗示的深意,暗示什么呢?自然是吴王夫差今后萧条凄惨的结局,被最爱的妃子背叛,又被灭了国家,这着实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痛彻心扉,可后人却从未以此为鉴。当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那些没什么定力的君主还是会沉迷其中,只想着享受当下的欢娱。
李白看似在写吴王夫差的昏庸,但放在所处时代,如何不是在讽刺玄宗呢?哪怕他一字一句都未曾提到玄宗和杨贵妃,但其中的隐喻却昭然若揭。谁不知道,玄宗将杨贵妃宠到骨子里呢?否则怎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怎会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以致于杨国忠独揽大权、残害忠良,安禄山谋反,最终马嵬兵变,两人走向末路。
所以说,李白的这首诗的隐含意义是很深刻的,咏史诗向来就不是单纯的为了怀念历史,它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含义,或是借古讽今、或是借古喻今,但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给自己所处朝代最真诚、最深刻的意见与劝慰,但是现实却是,后人很少有人会去接受诗人这样的意见,以致于国破家亡,朝代更迭,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充当圣贤的天赋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