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真正看清一件事?苏轼短短28个字告诉你!!

 江山携手 2019-11-29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了许多的历史文化瑰宝,而古诗词文化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了古诗词文化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唐诗宋词”这个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词汇。这足以说明唐宋这两个朝代在古诗词上的文化造诣有多么的辉煌。那么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宋词之中的代表人物苏轼所作的这首诗词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白话翻译过来大概是:从这正面看这庐山是一座山峰侧面看却又是连绵的山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各有一番景象。而我之所以没能看清楚庐山真实的样子,只因为我本来就在这茫茫的庐山之中。

苏轼这个人虽然是才高八斗、胸有大志,但是在仕途上却一直是历经坎坷,而这首是正是写于他从黄州被贬到汝州做团练副使的路上,在路经九江的时候和友人参寥一起游览庐山之后所作的,在此作之前还作了许多首关于这次游览庐山的诗,但是传颂程度此作为最高。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其实用我们的话来说,这首诗就是一篇游记而已。但你仔细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暗藏着人生至理,否则也不会被人们传颂千年。

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去描写了庐山巍峨壮丽的景色,表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和作者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感叹,而后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说因为庐山连绵巍峨的山峦限制了作者视野而不能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只因为作者本身就处在这连绵的庐山之中,所以不论从何种角度所见的都只是庐山片面的一部分。

乍一看这首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宋代诗词的特点尤其是在苏轼的诗词当中体现的尤为深刻,那就是即景言理、即物言理。看似不经意,实则蕴含着人生至理。前两句要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不要过早的下定论,而后两句要告诉我们的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能够全面的去看待一件事情呢?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处境各不相同,那么看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看待同一件事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向的影响,结果必然是具有片面性的。而我们想要真正的去看清事物的全貌,就必须跳出自己这个狭小的范围,去除掉自己的主观意向。

想想现在的我们每天因为生活之中的琐事,工作之中的应酬等等,都被欲望所驱使着,做人做事都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事事以利己为准则,不知道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物,虽然说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没有错,但是有时候我们总得停下来看一看,思考一下自己做的是否都是对的呢?有没有对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呢 ?

我们看1000年以前的诗人们都能从一首小小的游记式的诗作之中,表达出如此蕴含深意的人生至理,足以证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还有许多等待我们深入挖掘的历史文化瑰宝,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学习、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