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解读与建议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古诗三首教学解读与建议

将白居易的《暮江吟》、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卢钺的《雪梅》编排在这个单元,一定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因为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表达训练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这三首古诗,无论是景的描绘,还是理的揭示,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和发现之所得。

1

白居易的《暮江吟》,用短短四句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两幅写意国画,一幅是夕阳斜照江面图,一幅是江边赏月图。从日暮时分一直到月上中天,诗人都流连在江边,舍不得离去,皆因这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太醉人了。流连江边,看到的景物可能有很多很多,而写入诗中的景物,不仅是诗人观察到的,更是诗人发现的——美需要发现。白居易发现了景物之美,也用诗句创造了艺术之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写出了“残阳”的特点,说明半落西山的太阳光已经收敛了光芒,这也见出诗人观察之细致;一个“铺”字既用词准确又充满柔和的生命气息,让人倍感亲切;“半江瑟瑟半江红”更令人遐想和回味:江水潺潺,夕阳斜铺,半江澄碧,半江艳红。白居易写江景,善于捕捉景物的不同色彩并形成对比美,如《忆江南(其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红一绿,自然而和谐,诗人沉醉其中,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己。不知不觉间,夕阳偷渡了西上,夜色漫上了江面,又一幅美妙的景象呈现在诗人面前:“露似真珠月似弓”。此句之前,用一句感叹、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足见诗人是多么惊喜,又是多么珍惜,惊喜遇见这么美的景,珍惜这与美妙景物相遇的时刻。“露似真珠月似弓”,看似信手拈来的比喻,却是那么传神传情,点点露珠洒在草叶上,玲珑地反射着月亮的清辉,晶莹润洁,光泽动人;一抬头,那一弯皎洁的新月,已经悬挂夜空,多么像一把令人钟爱的精巧的弯弓。

诗中的每一种景物,都是诗人观察到的;每一种景物美妙的情态,却是诗人“发现”的。从观察到发现,是诗人对美的敏感;从发现到写进诗句,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之美。真正走进诗句描写的美妙境界,不仅要读懂诗句写了什么,更要和诗人一起,从夕阳西下时来到江边,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发现、感受和体验——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品味,入境,入情。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境遇,要通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走进诗歌意象和境界中去。

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习古诗,不一定要将“观察”概念化,甚至不必说明诗人在“观察”,沉浸诗句,和诗人一起去发现和欣赏,一同流连和赞叹,是学习《暮江吟》最好的选择。教师不要讲解,在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运用串联、描述,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景物画面,走进景物画面,感受诗人创作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2

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卢钺的《雪梅》,与白居易的《暮江吟》,内容主题上有所不同。《暮江吟》是纯粹的写景诗,《题西林壁》和《雪梅》虽然也写到了具体的景象,主题却落在明理上,不过,这两首诗的具体写法是有明显区别的。可以说,《暮江吟》是感性之诗,《题西林壁》和《雪梅》是理性之诗。

苏轼是旷世之才,其生平际遇大开大合,其诗词文章气象万千,都见出其为人处世的真性情,见出其对人生世事的真见地。李白到庐山,被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所吸引,写庐山瀑布,汪洋恣肆,驰骋想象,一词一句皆神来之笔;苏轼到庐山,看到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情入理,引人深思。《题西林壁》与其说是写景诗,不如说是哲理诗,写景不是目的,而是借景说理。学生读懂这首诗字面的景与理,应该不是难事,要将景与理融进心里,却需要细读品味,沉吟深思。前两句写的是游山所见实景,看似信手拈来的平常,实则是诗人匠心选择的发现。读这两句诗,既要想象在庐山不同方位上看到的景象,还要联系生活经验,跟着诗人一起去发现。这样,后面两句顺势道出的哲理,也就了然于胸了。都是经历中的发现,《暮江吟》发现的是景美,其读法,重在想象体会;《题西林壁》发现的是理趣,其读法,重在联系生活感悟。课堂上,读懂《题西林壁》中的景与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来运用诗句,多角度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传达的至理。

3

卢钺的《雪梅》,大概一开始诗人的立意就在以理衬景上,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借景说理的思路并不一样。反复品读、咀嚼,卢钺到底是在写景,还是在说理,似乎无法做出一分为二的评判,其景其理,是相互交融的,所以,理就显得更有情趣,景就显得更有活力了。

对,情趣和活力,是这首诗给人的突出印象。第一句“梅雪争春未肯降”,简直就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梅花和雪花碰到了一块儿,为谁更美争了起来,谁也不肯服输。怎么办呢?它们请诗人来评一评,诗人放下手中的笔,看看梅花,赏赏雪花,看看雪花,赏赏梅花,觉得怎么也不好给它们分出高下来。为什么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论洁白,雪比梅更胜一筹;论清香,梅比雪沁人心脾。这两者一起装点大地,洁白与清香相互映衬,才是给世间增添了情趣和活力,才是妙不可言的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概就是诗人所希望的梅和雪一起创造的境界吧!由这样诗意的境界想开去,情趣和活力让其中蕴含的理趣也变得亲切起来——是啊,每件事物,每个人,不都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吗!

其实,卢钺写了两首《雪梅》,教材中的是其一,其二是这样的:“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第二首是第一首的延伸,也是第一首的注脚。各美其美自然是不错的选择,美美与共可能创造出更加“精神”的境界,既有雪又有梅,才生发出诗情诗意来。

解读的思路,蕴含了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路。《雪梅》其一的品读,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故事”的情趣和活力;第二层次,读出言外之理趣,联系生活感悟理趣;第三层次,引入《雪梅》其二,以诗解诗,赏雪、赏梅、吟诗,入境悟理,促成心领神会的审美体验。

4

——发现——创造。三首诗都读过、品过,总结时,明了这样的艺术创造历程,照应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就很自然了。不要在每首诗的对话学习过程中,为了单元“语文要素”,将“观察”的概念标签不断地往上贴。

若是几首诗词被以“古诗词×”的方式编入教材,我不主张在教学中,先用第一首来学习“学法”,再让学生完全运用方法来自学后面的一首或者两首——读正确读通顺,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意思除外。古诗词应该是经典,经典的学习,要有充分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对话,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对话内容和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链接: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构想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策略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上提问策略单元课堂操作实践的几点建议
四上策略单元四篇文章解读与教学建议完整版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可能想法有不同)
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开开心心读着有趣的校园故事

轻轻松松把作文写得引人入胜

京东、当当等网站热销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