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拥军:我在七条小巷,用艺术的名义做了些好玩的事情

 报春晖131 2019-11-29

成为摄影师之前,傅拥军的阅历异常丰富:他开着“老解放”跑过长途,给县文化局当过司机,甚至做过交通警和民警。他还偷偷攒钱买下尼康 90x,走到哪背到哪,一步步改变了人生。

这次来到海绵演讲,傅拥军要和你分享他如何利用摄影,让陌生人发生关联,促进社区生活的改变。

 点击查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傅拥军,是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摄影师、策展人,还是一个貌似会烧菜的大厨。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中国摄影之乡”——丽水做的一个“在地艺术项目”。

以艺术的名义,搞点好玩的事

所谓“在地艺术项目”,其实就是一群人来到一个地方,以艺术的名义搞点事情,当然这个事情可能会比较好玩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年前,丽水摄影节的组委会邀请我去丽水老城区做一个展览。他们提了个要求:希望这个展览要跟当地的居民产生些关系。

我接受这个任务后,就有了一个主意:我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把国内外那些拍城市,特别是拍小巷、胡同拍得特别好的摄影师请来,把他们的作品放到这个小巷居民的家门口来做展览。

按理说这个方案还是可行的,但是后来我自己否决了这个方案。我这次在小巷里面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小巷里面拍的,甚至也可以让小巷居民也参与其中。有了这个方案之后,后来我们就做了一系列的活动,我先给大家看一下,当时还是挺好玩的。

这个老奶奶是这个小巷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人,她100岁了,正好那段时间是她的生日,我们就把她的照片背到了全小巷最高的楼上,为她送上祝福。

4个关键词

拉近了我们和小巷居民的距离

我们这个活动是一个工作坊的形式,我向全国招募了21位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摄影师、艺术家。在工作坊开始的时候,就给大家提了4个关键词:

第一个就是“礼物”,我说:“我们要抱着送礼物的心态,去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做得好不好,做得成功不成功,不是由专家说了算,不是由评委说了算,而是要让小巷居民喜欢。如果小巷居民喜欢我们这个展览,那么这个展览才是成功的。”

此外,我们还想着要为这条小巷做点事情。很多的老城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就慢慢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就想要为这个小巷做一个有温度的影像档案。这个影像档案最终呈现是1个纪录片和一份画报2个形式。

我们为这七条小巷的每一条都做了1份画报,让从来没有机会上报的小巷居民登上了小巷的封面,他们的故事被刊登在小巷画报上。

这个小巷画报到底受不受居民喜欢呢?我们是每家每户发行的,发行的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特别早,钻到小巷里面翻遍了所有的垃圾桶,为的是看一看小巷居民会不会把这个扔掉,但是那天我没有找到一本画报,我觉得大家还是蛮喜欢这个画报的

最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关键词是“调查表”,这个调查表给我们的这个项目挖掘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我们设计了很多小巷居民参与的活动,对居民开放「蓝晒摄影工作坊」。

这一对父子他们他们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手跟手”放在一起,因为蓝晒这个活动,必须要在太阳下晒18分钟,后来他们得到了1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这个父亲说:“如果不是这个活动,可能这辈子不会和儿子双手接触这么长时间。

找到丽水野生网红

我们请他教大家做操

因为我们调查的深入,在这个小巷里面发现了一个“网红”。这位“网红”大爷每天带着大家在丽水的公园里做操,他的这个操,我觉得是非常有用,我也跟这位老爷爷学了几招,我觉得特别适合坐办公室的人,大家有空也可以跟着训练一下。

我们为他拍了视频,也让他专门去小巷里去给居民表演,录下了这支视频,而且还给他出了一本秘笈。这本秘笈也是面向每一户人家发行,最后供不应求,最近我们又再版了,加印了1000份。

负责这条小巷的学员的名字叫李佳琦,当然不是那个网红李佳琦,是中国美院的李佳琦。(笑)她的表现非常出色,挖掘到了很多的故事,刚才那个老爷爷也是她“挖掘”的。

最令人惊喜的是她挖掘出了小巷里的丽水最古老的照相馆——真吾照相馆。在一个阁楼里面还找到了珍贵的照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觉得都可以放到丽水的摄影博物馆珍藏。

                          

我们在丽水摄影节期间,专门重启了“真吾照相馆”,而且还为这些老照片出了一本专辑。

在李佳琦同学的挖掘下,我们还发现了这条小巷里面的一位“美人”。她其实是这条小巷最受欢迎的人,我们这个项目结束会在丽水的一个老宅子里面做一场分享,放映我们的纪录片。然后这个美人说:“我们一家都是音乐家,我们能不能到这里来做一个晚会。”后来我们就真的在小巷里面给她做了一个晚会。这是当时在现场的演出视频。

                         

这是一座有200年历史的老宅子。演出的那天,整个老宅子吸引了中外很多朋友到这里来看这个晚会,我觉得这是这个老宅子人数最多的一次。

晚会结束之后,就播放咱们团队做的纪录片,因为这个纪录片拍得比较实验性,加上那一天天气比较冷,观众走了很多。那一天是我整个活动最失落的时候。

这就是我第一次在丽水小巷做的事情,我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回来。

带着23位学员进驻小巷

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到居民家里“混吃混喝”

两年后,当我再次被邀请到丽水小巷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决心在动态影像上、在纪录片上做一点事情,而且要好好的做。于是,我们今年也向全国招募了学员,都是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有学历史学的,有学编导的、还有专业学摄影的。

但是我们今年就留了一个关键词:“让我们真正有关系”。

国庆节那一天,我们一帮人进驻到小巷里。我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 23 位学员进入到小巷居民家里,然后要在他们家里面陪他们一起看阅兵,并且还要在他们家“混吃混喝”,必须要拍下照片发到我们的群里,如果谁没有做到,我们就要罚款50块。


但是那一天没有人罚款,就在那一天我们利用看阅兵的方式,接触了很多小巷居民。既拉近了关系,也挖掘到了很多的故事。我们后来把这些故事整理成纪录片,在丽水的一个电影院放映。

我们设计了电影票,邀请小巷的居民到电影院里面来看电影。我在放映的时候暗中观察,很多的小巷居民看到由他们自己本色出演的电影,有的人真的默默在流泪。


后来放映结束的时候,有1位女记者在采访,她自己都忍不住哭了,大家要知道,把记者弄哭,其实是挺难的,因为他们见的东西多。后来大家给我们的纪录片打分,好评分是8.5分,现在我们准备把这个纪录片进一步完善。

我们有一个理想:想把七条小巷的纪录片真正放到院线上映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其实这2年变化还是挺多的。第一年来拍的时候,小巷里几乎看不到时尚的东西,但是这一次就发现小巷里面有一个网络直播公司,里面有20多位非常漂亮的女主播。后来我们给这个女主播按照他们的要求拍下了女主播的照片,这些照片也送给了他们。


这个是传媒学院的一个女学生在小巷里拍的,她拍了一个《小巷——“床上的童年”》,这些小孩站床上比身高,这张床就是他们的秘密基地。

小巷居民中,藏着很多诗人

还有一个叫刘斌的同学,他是学历史学的,他挨家挨户走入到小巷居民的家里,用做实验的方式,整理出小巷居民所写的诗,我觉得那些诗特别好,虽然我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但是我每次看到这些诗就忍不住想要念。

这位老太太(上图)其实是双目失眠的,我觉得她的这个诗写得太棒了。

这是一个叫叶娜娜的小朋友写的:


叶娜娜的妈妈,我其实2年前的时候就拍过她,那个时候她还能够走路,但是这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就只能够坐在轮椅上了,她得了小脑下垂症,医生说她不能够活过50岁,她现在在43岁。

他们家里太需要她了,我今天在海绵演讲。我也想,如果说我们在今日头条的朋友里面,如果有这方面的医学专家能够帮到她,可以来联系我。

我们后来做了这个诗集,把卖诗集的不多的钱捐给了叶娜娜一家。

这个展览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就在我们那一天布展的那一天,刚刚下了一点小雨,我就看到一个女孩子,她拿出纸巾来擦这个老奶奶的照片。

然后我走过去就给她说:“谢谢你。”

她说:“不用谢,这是我的外婆。”

我就问她:“你喜欢这张照片吗?”

她说:“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

然后这个女孩子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那一刻我知道,其实她可能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外婆在想着这些事。

这个展览在现场也有很多人留了言,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留言:“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花朵。

小巷粮仓里放电影

让居民穿越回80年代

我们这个展览还做了很多对于小巷空间的展览。我觉得建筑的空间与空间之间,其实也能够折射出小巷居民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小巷里面有一个粮仓,这个粮仓是70年代的老建筑,但是到了今天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里面堆放着 4 户居民家的杂物——他们舍不得扔掉的东西。

后来我们就在这个粮仓里面放映了一场80年代在丽水拍的一个电影《喜鹊岭茶歌》,我们找了一台电视机。然后和这些居民的杂物摆在一起。这也是一个装置,吸引了很多丽水的居民来参观,让他们短暂地回到另一个时代。

当我在招募工作坊学员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说你们到这里来不是一个创作者,而是一个志愿者。我们要帮小巷的居民整理他们的家庭相册,给他们在自己的家门口做展览。

这张大照片是浙江传媒学院的一位女生收集的。是一个奶奶手机里面拍的孙女的照片,她手机里有1000多张孙女的照片,然后她把这些照片拼成了一个肖像。

这次家门口的展览,很多的照片都是居民自己拿出来放在自己的家门口做的。

小巷里的好裁缝去世后

我们给她养的花办了展览

另外我们在小巷里面发现,家家户户都种了很多的花、很多的植物,这些植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小巷里居民种的这些植物,有的是从老家带来的,有的植物是可以烧菜的,有些植物是可以当药用的,有的植物是可以泡茶喝的,所以我们做了一番调查,在小巷的尽头做了这么一个展览。

这是2年前我在同一个地方拍的一张照片,上面挂着一些衣服。这里原来是一个裁缝店,这是一个女裁缝她做的一件衣服挂在门口。这一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我发现这个裁缝店的门都是关门的,然后有一天我就见到了男主人,然后我就问他:“这几天你怎么不开门啊?”

那男主人听到我问他的时候,他的眼睛就红了。他说他老伴3月份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就离开了,我当时也挺难过的。

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女裁缝的人缘很好,她也很爱生活,她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了很多的花,所以后来我就在她的阳台下面做了一个关于花的展览,这些花都是她自己种的,我觉得也是她自己的作品。

这个展览也算是对这一位小巷居民普通生命的怀念吧。这个展览做出来之后,很多的居民过来看了之后都会说:“太可惜了,这个人是很好的。

开启「小巷代言人」计划
让大家的生意做得更好一点

最后我们在这个小巷的尽头放了一张我自己的照片,为什么要放这样的一张照片呢?小巷有很多的小店,我们做了一个「小巷代言人」计划。因为这些小店其实是小巷里面的一个连接点,联系居民之间生活的一个连接点,我们想要把他的生意做得更好一点。

                         

我们就为一家油锅菜、排骨店、李字包子店都做了代言。这家李记包子,吃了又想吃,如果有机会到这里去买包子吃,你们说是傅老师推荐来的,买一送一。

                         

没想到我这张照片后来也成为了参观的打卡的地方,你看这家伙居然想要来偷菜。

我们给七条小巷的每一条小巷都建立了微信群。就在一个“桂山路”微信群里,有人发上了这张照片,因为我们在这里举办了这个展览,他们自发组织在一个叫姚家大院的破败大院里边,把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都召集起来,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我看到这张照片我觉得挺欣慰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活动真的可以把大家的关系拉得更近一点。

小巷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看的,我觉得只要你真正的走进这七条小巷,去倾听、去凝视,那么这条小巷不单只是一条小巷,而是一条美术馆。

来的时候,我们那个野心勃勃,希望这是一件送给小巷居民的礼物,但是我们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是小巷居民给我们送了一份终身难忘的礼物。如果还有机会我们还会继续。

来看展望的人很多,很多人给我提出了建议,他说:“傅老师,你能不能到我这些新的小区做类似的项目。”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高楼林立的小区,更需要这样的礼物。

在这里我想要问一下在座的现场的观众,你们觉得可不可以?

如果说可以,我就开始准备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